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评价实践与探索
作者: 韩爱祥
摘 要:整本书阅读评价对促进学生阅读质量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初中语文整本书评价仍然存在评价目的不明确、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教师要坚持以2022年版新《课标》“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为指导,构建整本书阅读教学操作范式,设置整本书阅读评价量表,丰富整本书阅读评价方式,实现以评促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评价 教学评一体化 以评促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1.007
自从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读整本的书”的教学建议以来,特别是2022版新《课标》将整本书阅读作为一个重要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以后,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现实中也依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阅读评价,仍存在方式单一、工具缺乏、目标不明确等问题。教师需要了解整本书阅读评价的重要意义,分析当下整本书阅读评价的现状,探索整本书阅读评价的方式,促进整本书阅读质量的提升。
一、整本书阅读评价具有多重意义
(一)体现培育学生语文阅读习惯、品质、素养的核心价值
充分发挥整本书阅读评价的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等多种功能,要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体现整体性和综合性。通过加强整本书阅读评价的研究、指导、实施,让广大学生学会阅读,乐于阅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收获,切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优秀品质,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这也是新时代语文教学的迫切需求。
(二)体现落地“双减”政策,提高阅读效益的现实价值
建构与实施整本书阅读评价,有利于落实国家的“双减”政策,改变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教育生态,将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尤其是通过充分发挥阅读评价的激励功能,让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读有所获,读有所成,使整本书阅读评价促进学生阅读效益的提高。
(三)体现全面实施新《课标》,推进整本书阅读的学科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就提出“读整本的书”的教学建议,2022新版移交课表又将“整本书阅读”设置为一个学习任务群,当前实行的统编版语文教材将整本书阅读纳入课程计划。开展整本书阅读评价就是要将新《课标》中的这些原则性的建议,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通过全面落实课标要求,推进整本书阅读,体现国家意志的学科价值。
(四)体现引领语文阅读教学变革、创生评价范式的激励价值
评价是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也是目前整本书阅读研究中相对薄弱和滞后的环节。在省语文学科发展示范中心建设的过程中,我校将整本书阅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大力推进阅读课程建设。通过强化阅读课程学习实践效度的评价,有效解决教学中整本书阅读容易流于形式,阅读评价重“知识检测”轻“方法指引”、重“读后笔记”轻“过程监测”等现象。通过评价杠杆,引发语文阅读教学的变革,激励教师不断提出整本书阅读评价的特色范式。
(五)体现提升教师支撑整本书阅读评价专业素养的师本价值
整本书阅读评价体系建构与实施的关键在教师,需要语文教师团队在全面实施国家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聚焦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吃透语文新《课标》要求,紧紧围绕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形成自己正确的阅读评价观,科学建构阅读评价标准,并注重发展自己创生多元有效评价工具的专业能力,有效支持实施整本书阅读的过程性和结果性的测量和评价。
二、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评价的现状及思考
当前,整本书阅读越来越受重视,在“中国知网”以“整本书阅读”进行主题检索,呈现“9583”篇相关文章;以“整本书阅读评价”关键词检索,出现“837”篇相关文章,说明广大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已从多元视角对“整本书阅读”及其评价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研究者主要在评价原则和评价方向方面进行了探索。如,李倩倩提出除考试、课后作业外的教师、家长、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四维评价、档案袋评价等方法。金立义提出三个方面的评价策略:量化评价提高阅读质量,过程评价激发阅读兴趣,活动评价收获阅读快乐。李卫东就整本书测量评价偏于僵化这一问题提出由浅阅读到深阅读,形成读、教、考的良性互动。陈家尧、谢芳教师提出了名著试题命制的五大策略:关联整合、评价反思、体式阅读、任务性阅读、结构化。曹勇军老师把整本书阅读评价分为测试型评价、笔记型评价、成果型评价三类,指出三类评价方法各自的优势和局限,认为应该扬长避短,组合使用,从狭隘单一的评价中解放出来,建立健康的大评价观。王晓东老师侧重从整本书阅读测试试题的角度论述整本书阅读改革的方向和要点。
然而,纵观这些整本书阅读的研究成果,仍然可以看出一些不足:
一是基于实践层面的阅读方法指导研究居多,整本书阅读评价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主要还是小学和高中阶段的,初中更少。二是对整本书阅读评价过程中教师角色定位的研究不深入,整本书阅读评价的目的不够明确。三是评价方式相对单一,或是简单的测试,或是草率的读书报告等。四是难以突破基于“双减”背景下整本书阅读评价的要点,整本书阅读评价工具缺少,体系不够健全。
从现实状况来看,笔者对七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关于“教师是否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这一问题,回答“经常”选项的比例只占27.14%;关于“教师是否有过程性的检查和评价”这一项,回答“经常”的比例为30.65%;关于“教师过程性评价方式”一项,回答“没有”的占13.07%,回答试卷测试和口头询问的高达59.80%。这表明教师在阅读指导和评价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在评价中更倾向于使用正式的测评工具,而非灵活的互动方式。
而这些正是本课题研究需要深度研究的内容,可以在实践中通过对整本书阅读评价现状的调查,找出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评价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以核心素养提升为终极目标,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引,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初步构建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评价体系,真正发挥评价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的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评价实践探索
新《课标》指出:“注意考察阅读整本书的全过程,以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和读书笔记等为依据进行评价。”如何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要求,可以从有效指导、开发工具、丰富方式几个方面入手。
(一)评价指导:构建整本书阅读教学操作范式
整本书阅读要兼顾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阅读,保证学生有时间、有指导、有步骤地阅读整本书。教师的“教”要指导学生的“学”,这是指导阅读评价、推进整本书阅读的基础。可以在实践中积极研究教材,开发资源,拓展场域,积极构建“自主共读、内容梳理——广泛阅读、交流质疑——引导研读、比较分析——主题阅读、个性表达”为主要操作流程的“读、疑、导、评”整本书阅读教学操作范式。
“自主阅读”环节,教师根据课标要求、文本特点、学生学情等,制定阅读目标,设计阅读指导方案。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进行“内容梳理”形成初步感知,同时发现问题,引发兴趣,为交流质疑做铺垫。
“广泛共读”环节,尝试建立师生、生生、亲子等阅读共同体,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质疑”,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亲子合作,在交流中自由互动,进而拓展思维,交流互进。
“引导研读”环节,教师在学生交流质疑的基础上,梳理相关问题,创设不同情境,提供相关话题,引导学生运用精读细读、比较分析等方法,就文本结构、人物形象等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初步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主题阅读”环节,学生在比较分析中获取新的感悟和经验,发现规律,选取自己感兴趣、有意义的探究主题进行深度阅读,形成独特的个性表达。
围绕这个操作范式,教师课堂教学的导读、推读、分享等环节循序渐进,逐次落实。三种课型以“激发兴趣——确立目标——指导方法——成果展现”为操作流程,阅读任务设计先后紧密联系,注重实践性和情境化,构成一个整体的学习任务群,逐步达到深度阅读的效果。
(二)评价工具:创设评价量表伴随阅读全程
整本书阅读质量的提升有赖于学生阅读全程的监督与评价,阅读评价指标的构建显得至关重要。从哪些维度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如何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整本书阅读进程进行评价?解决上述问题,研制整本书阅读评价量表显得十分必要。
依据“自主阅读——交流质疑——分析研读——主题阅读”这几个流程,在阅读的各个阶段,设置相应的评价量表,既分层评价,又构成整体评价。
根据学生阅读的各个阶段完成情况,分层级颁发“悦读悦美章”“共读共赏章”“研读深思章”“读具特色章”,完成所有阅读任务,总体评价设置“读自美丽章”。让评价更生动,更有激励价值。
(三)评价方式: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展示阅读成果
1.测试性评价
开展整本书阅读能力竞赛,对竞赛表现突出的颁发“阅读能手”或“阅读达人”证书。竞赛的试题以考查阅读能力为核心,设置真实而典型的情境,考查学生在阅读中的深入理解与感悟、积极思考和完整表达,考量学生能否合理有效运用读书方法解决问题等,不能考查简单机械的识记,不能用细枝末节去为难学生,也不能把竞赛当作目的,淡化了从书中汲取属于自己的营养。
2.日常学习任务评价
班级阅读活动是日常评价的主阵地,教师在指导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依据阅读进度和学生的兴趣,设计一些学习任务,在班级展示,学生互评,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比如:阅读《朝花夕拾》,可以让学生给书中人物画像并简析创作思路;阅读《西游记》,可以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绘出师徒西天取经的路线图,还可以让学生梳理各种妖怪的来历谈谈自己的发现。
3.活动展示
阅读活动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评价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展示活动,可以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值得注意的是,活动是一种方式,不是目的,一切均要指向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阅读素养的提升。比如,举行读书专题报告会、诗歌诵读会、课本剧展演、好书分享会、阅读成果展示会等。活动可以从班级开始,逐层向年级、全校推广。活动中,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比如,活动策划、道具制作、主持串词、背景制作、音视频制作、担任评委等,让学生各司其职,充分“活动”起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努力实现“阅读人人在场”。
4.媒体推介
在日常学习任务或者活动的展示中,会涌现出一批有质量的阅读成果。这类成果或是文章,或是画作,或是思维导图,或是音视频创作……要搭建更多的平台,展示推介学生的作品,将整本书阅读评价的激励效果最大化。可以创立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搭建诸如“经典诵读”“我的作品”“创意无限”“亲子共读”等平台,向学生、社会推介经典美文诵读、学生优秀作品、学生活动精彩视频等。
参考文献:
苗婕《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阅读习惯评价量表的研制与应用研究》,太原师范学院2023年硕士论文。
〔本文系江苏省教学研究 学科发展示范(创新)中心立项课题“‘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评价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2021JY14-XK-L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