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作者: 路长香摘 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新《课标》也强调,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这一要求促使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优化学习方法、创造支持自主学习的环境、促进合作学习以及完善反馈与评价机制等途径,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这些策略,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并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主学习能力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1.022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古训强调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仅仅提供答案。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深刻指出,教师的使命不仅是教授知识,更是帮助学生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并持续成长。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尤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这不仅关乎语言技能的掌握,更影响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转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他们主动思考、提问、探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为他们创造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应当在互动中共同进步。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每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概述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还包括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主动寻求解决方法,主动获取知识,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意味着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使他们能够自觉安排学习时间、设定学习目标,并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当前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关键任务。然而,尽管语文教育在理论上被视为至关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教学方法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首先,当前许多小学语文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点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以讲解教材内容为主,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但往往忽视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的培养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
其次,许多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仍然采用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缺乏有效的互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也使他们的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激发。由于课堂教学较为单一,学生缺少主动参与的机会,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思维能力无法得到充分锻炼,连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最后,由于课程内容的繁重,学生的课业负担逐年加重,过多的作业和考试压力往往让学生感到疲惫不堪。长时间的高强度学习让学生在应试的框架下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索的动力。
2.当前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尽管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许多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尤其是在低年级阶段,学生更多的是通过机械记忆来完成学习任务,很少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自主探索。缺乏兴趣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缺乏动力和积极性,也难以主动去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另外,很多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目标不够明确,尤其是在预习和复习的过程中,缺乏清晰的学习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许多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目的没有清晰的认识,不知道如何高效进行知识的积累与应用。在预习过程中,他们往往只是简单地浏览课文,而没有深入思考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也存在不足。由于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许多学生不能有效利用课外资源进行学习,常常依赖于教师和家长的指导,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得不到充分培养。许多学生习惯于教师的引导,而不是主动去探索和解决问题,缺乏足够的学习自主性和责任感。最后,由于教学资源的局限性,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语文教学的资源相对匮乏,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辅助学习材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总的来说,尽管在教育理论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依然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需要在教学方法和教育环境上作出更多改进。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1.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主动参与学习,提升了学习的效果。在语文课堂上,当学生能够自主预习、查阅资料、讨论交流时,他们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课文,还能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2.培养独立思考,促进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促进创新意识的提升。正如《礼记》所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主动提出问题,探索知识的深度。这种独立思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当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如果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并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创作或阐述,这种独立思考的过程无疑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促进个性化学习,满足差异化需求
每个学生的兴趣、学习方式和进度都有所不同,而自主学习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如同朱熹所说:“百学须先立志。”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采取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模式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一些学生可能更喜欢阅读课外书籍,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通过听故事或参与活动来学习语文。这种差异化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各自的节奏中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4.提升综合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限于知识的积累,还包括自我管理、时间规划、信息获取等方面的能力。这种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如《警世贤文》所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无论是语文学习还是其他学科的学习,自主学习能力能使学生不断进步,逐步成为具备全面素养的终身学习者。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点燃探索之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揭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它能够推动学生自发投入到学习中,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不轻易放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为只有当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时,他们才能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兴趣的培养不应仅仅依赖教材本身,还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故事、游戏、戏剧、角色扮演等多种互动性强的形式来实现,使学习内容生动、富有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进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授《猜字谜》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字谜,引导学生一起猜谜、解谜。在课堂中,学生们通过参与猜谜活动,既能加深对汉字的认识,又能感受到字谜背后蕴含的文化乐趣,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为了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编字谜或与同学进行竞赛,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趣味性十足的课堂活动中,学生不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还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情景剧,让学生们在表演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的动力。
2.优化学习环境,营造自由探索的空间
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至关重要。学生需要一个能够表达意见、自由探索的学习氛围。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学不仅要提供知识,更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质疑权威,自主思考。通过开放性的课堂设计和灵活的教学方式,教师能够让学生在探讨中积累知识,在思考中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需求,并且允许学生在课堂中自由发言、合作交流,从而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最终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四季之美》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可以选择四季中的一个季节进行深入分析,讨论该季节的特点,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例如,学生们可以选择诗歌、画画、角色扮演等形式来展示四季之美。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可以自由交换意见、表达看法,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创造力,还增强了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提出问题,并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学会了如何从多角度理解文本内容,也锻炼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良好习惯,提高持续学习的动力
习惯是人类行为的基础,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坚实的保障。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学生的行为模式和学习态度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细致入微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如课前预习、课堂笔记、课后复习等,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逐步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不仅能够高效获取知识,还能够在遇到困难时,通过自主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后复习、独立思考和整理笔记等方式,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回顾课文内容,记录下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总结课文的主题和细节,同时培养自我反思的能力。通过不断的实践,学生逐步养成了预习、复习的良好习惯,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步。教师也可以通过定期的反馈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形成持续学习的动力,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4.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实现自主探究
“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强调了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引导者而非灌输者。语文教学的核心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提问、如何进行自主探究。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帮助他们理解课文背后的思想与情感。
例如,在讲解《黄山奇石》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结合自身的经验进行思考。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如:“黄山奇石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视觉感受?你能想象这些奇石背后的历史故事吗?”这些问题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并主动寻找答案。在课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相关的纪录片等方式,进一步了解黄山的地理和文化背景。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我思考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在探索中持续学习的兴趣。
5.合作交流互助,共享学习成果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学习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互助,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已有的知识,还能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他们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激励、共同进步。通过合作,学生能够共享学习成果,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知识,激发自己对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荷叶圆圆》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讨论课文的一个部分,并准备一个简短的展示。通过这种合作形式,学生们不仅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在分享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展示环节,学生们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进一步丰富了对课文的理解。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目标之一。教师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优化学习环境、培养学习习惯、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以及促进合作学习等多方面的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些策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语文学科上取得更好的成绩,还能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是一种终身受益的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应对挑战,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代丽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研究》2023年第26期。
[2] 李亚宁《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第12期。
[3] 戴军《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文学少年》2021年第14期。
(路长香,1979年生,女,汉族,山东新泰人,专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