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下学科能力目标研制路径研究
作者: 董彦博摘 要:在语文新课改中,综合性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包括课程目标、学科素养、课程资源等多方面内容。基于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大单元整体教学成为重要的教学模式。本文聚焦高中语文学科核心能力,围绕高中语文教学,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 大单元教学 学科能力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1.043
语文学科能力的实质为语文核心素养和经验在各种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是学生在语文学习时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所必要的、稳定的心理调节机制,基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点的学科能力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传统教学目标难测评的问题,制定以学科能力为导向的发展目标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首要环节。
一、理论基础及语文学科能力发展路径
学生的学科能力是学科教学的重点。学生在掌握语文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不仅要熟悉相应的知识,还要能学以致用。所以,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当帮助学生建构有联系的知识网络,并设计知识运用情景,使其在生活情境中更容易迁移,基于此,课程设计应当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本文将参照北京师范大学王磊老师的“3×3四维”学科能力模型架构语文学科能力发展路径,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实现学生语文学科能力的发展。
语文学科能力发展中最基础的一环是学习理解能力,其由记忆背诵、归纳概括和概念扩展三个能力要素构成,在该维度上,学生只需从基础知识中提取出相关的文学知识、语言文字概念等基础知识,涉及的情境也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如教材中所规定的最基础的背诵记忆篇目以及高考明确规定的文言文实词、虚词等。
应用实践能力是语文学科能力发展中的第二层。由文本解释、简单推理和简单设计三个能力要素构成,与学习理解能力相比后认知度较高。处于此层次的学生能够利用掌握的语文知识来诠释不太熟悉的文字环境,体现了在日常教学场景中对语文学科能力的运用。
迁移创新能力由文学实践、复杂推理和建立联系三个能力要素构成,是学科能力的高阶输出。这一能力需要学生掌握较高级的语文认知技巧,使其能够在面临新的语境时,从多视角出发,对语文问题进行穿透性思考,并能够把所学知识转换使用,实现语文学科能力的提升。
二、语文学科能力发展路径的具体运用
(一)归纳语文学科核心教学要求
在大单元教学的浪潮下,教师要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便对课堂教学进行把控。诗歌单元所涉及的知识点涵盖广阔,包含文学史、诗歌语言、诗人情感分析、意象分析等多个内容。“生命的诗意”单元由8首诗词组成,诗人们通过诗歌展现诗意的人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1.《短歌行》《归园田居》联读教学要求
《短歌行》和《归园田居》都是魏晋时期的诗歌,魏晋时期,士大夫思想变化巨大,在百年间,出现了士大夫的价值取向由积极入世、关注现实转向消极避世、寻求玄佛。曹操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品普遍带有“慷慨悲凉”的时代特点;而陶渊明是魏晋诗人的代表,是中国田园诗歌的开创者,整体诗歌风格则流露“自然”的味道。《短歌行》《归园田居》分别是两人的代表作,具有较强的对比性。
《短歌行》是一首四言诗,《归园田居》则是五言诗,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读准节奏、把握情感基调,以感受四言、五言在音韵方面的不同。在诵读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而分析诗歌手法,感受不同手法对于诗词情感的影响。
2.《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联读教学要求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梦游》)和《登高》都是中唐时期的诗歌。从体裁上看,《梦游》是歌行体,属于古体诗,是李白古诗中的纵情长歌;《登高》是七言律诗,属近体诗范畴,可谓是杜甫艺术创作中的最高峰。从创作风格上看,李白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梦游》通过描绘梦境展现了其洒脱不羁的气质和傲视独立的人格,是其浪漫主义诗作的典型代表;而杜甫又是与李白齐名的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登高》通过意象的叠用与严整的对仗,将作者对身世飘零的感慨、国家命运的哀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与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形成强烈对比。
从体裁来说,《梦游》的创作较《登高》自由,文风大开大合,具有梦幻感,这是李白在古体诗中独有的艺术成就,而《登高》对仗工整,用词灵活。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着重关注教学目标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直观感受古体诗与近体诗在形式、内容上的区别。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而关注创作、思想等问题,通过具体鉴赏诗歌意象、意境、手法等方式,品味两位大诗人对生活理想的执着追寻。
3.《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共性教学价值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都是宋词中的名作,也是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三位词作家的代表作。首先,这三首词作均是作者处于人生低谷时创作的,在面对人生的不幸时,不同时期、不同经历和不同性别的作者对生活会有截然不同的思想观念,在学生了解作品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教师也要进一步补充,如苏轼被贬前后的人生观念、辛弃疾南下之前的人生经历以及李清照南渡之前的幸福生活等。其次,《念奴娇》《永遇乐》在词作类型上同属于“豪放派”,《声声慢》则是“婉约派”的代表,在创作手法的比较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关注能够体现“豪放”“婉约”特点的词语、意象等,如《念奴娇》中的“大江”“千古风流人物”;《永遇乐》中的“千古江山”“气吞万里”;《声声慢》中的“三杯两盏”“满地黄花”等。
(二)分析核心知识主题
1.新《课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该单元希望学生达成以下几点要求:(1)品读优秀作品,感悟艺术形象;(2)赏析优秀作品,理解创作意图;(3)认识优秀作品,挖掘美学价值;(4)掌握一般规律,灵活自由表达。
2.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三单元,是高一学生步入高中学习以来所接触的最早的诗歌教学单元。在本单元的单元导语中,明确设置单元教学要求,即:掌握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认识诗词当代价值,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等。要求学生实现由学习理解能力向迁移创新能力的转变。
3.学情分析
经历了三年初中语文的学习和积累,高一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古典诗歌学习基础,在初中阶段,他们已经学过多篇李白、杜甫、苏轼等名家的代表作,对名家的个人创作风格和人生经历有了基本的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对个人发展和对人生哲理的认知上也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三)撰写学习目标
完整撰写教学目标需要初步设计核心知识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还要对受教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估。笔者根据新《课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情况为“生命的诗意”单元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2.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借助知人论世等方法,体会诗人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感受不同诗人的精神境界;
3.学习本章节的篇目,领悟古典诗歌在今天的重要性,培养艺术鉴赏能力,加深对国粹精华的认识,并提高文化自豪感。
(四)细化学科能力发展表现
1.学习理解
背诵记忆是学习理解能力下最基础的模块。要求学生能较为深入地理解单元文本内容。
背诵是诗歌深入学习的基础,新《课标》明确规定,高中阶段古诗文背诵篇目文言文32篇,诗词曲30首,数量较2003年《课标》有较大提升。背诵是诵读的进阶,而诵读是学生深入学习古诗词的第一步,只有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诗歌,才能奠定良好的诗歌学习基础。
归纳概括是学习理解能力中的中层模块,要求学生能理清不同诗歌所归属的古代诗词类别,并能够根据诗歌文本内容概括其艺术特色。
本单元中涉及的诗歌体裁众多,从诗体来看,古体与近体兼备;从语言来说,四言诗、五言诗、律诗、杂言兼得;从主题区分,诗歌中咏怀诗、田园诗、叙事诗均有,宋词里豪放词、婉约派均顾。分类繁杂,文体知识众多,但文体知识属于语文核心知识体系下重要的一环,因此,归纳概括也是学生学习理解能力提升的重要一环。
概念扩展是学习理解能力的高级模块,要求学生能根据已学习过的文本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主动调动已学知识对相关文本进行赏析。
在文学史中,不同时期、流派的作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本单元中选用曹操的《短歌行》,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从中能够感受到曹操的求贤若渴和雄才壮志,当学生对《短歌行》的理解足够深入时,可以对“建安”时期的诗歌进行概念延伸,对整体时代风貌进行了解。
2.应用实践
简单设计是应用实践能力的基础,要求能根据学习内容及既有的生活经历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并开展与本单元学习相关的趣味学习活动。在本单元的学习导引中,明确要求学生要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一般的课堂教学,核心被聚焦在诗歌文本本身,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学生自主简单设计,或小组合作,或班级集体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诗歌学习的积极性与深入性。
简单推理是应用实践能力中的中层模块,要求学生能在学习单元作品后,了解作者人生不同阶段的经历,并能够在学习后,依照作者的其他作品内容判断创作大致时间及作者此时的人生状态。本单元收纳的作品都是名家的代表作,在学习时,知人论世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方法。同理,当学生学习作者的人生基本阶段过后,再遇到该作者的其他作品时,也能够根据文本内容大致推断此时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心境。
文本解释是应用实践能力中的高阶模块,要求学生能概述作品含义,并对作品艺术手法、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赏析。
文本鉴赏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内容。学生在面对相似文本时,要能够脱离现有材料,根据已学知识进行自主分析,并从作品中找到分析依据。
3.迁移创新
文学实践是迁移创新能力中的基础环节,要求学生能掌握一定的文学评论能力,面对一篇古代诗词作品时,能根据文本内容结合自身思考,撰写文学评论。在本单元的单元导引中,明确要求学生“尝试写文学短评”,文学短评作为一种文学评论模式,既要求学生对评论对象有足够的了解,也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史、文学批评知识和语言功底,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复杂推理是迁移创新能力中的中层模块,要求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知识迁移,将本单元所学知识点迁移至其他作者的作品中,并能在所学基础上适当拓展,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
建立远联系是迁移创新能力中的最高阶,也是整个“3×3 四维”学科能力模型中的根本目标。要求学生能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结合所学过的知识,读懂既定的诗歌文本,明确解题思路,并完成题目作答。
在新高考改革的宏观背景下,高考语文试题已不再局限于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而是更侧重于检验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养,是对学科能力的综合考查。在本单元中,古诗词鉴赏教学要让学生在提高个人素养的同时,与考试目标相结合,贯彻高考大视角下的“教考评”一致原则。
三、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下学科能力目标路径的研制反思
(一)要契合语文学科素养
语文学科素养是语文教学中期望学生在阶段课程结束后能够实现的预期目标,也是语文教学方向的总体指向。基于此,语文学科能力体系既要反映语文学科的个性特点,也要贴合于课标当中明确要求的语文核心素养,达成语文教学目标。在学科能力目标路径的研制过程中,既要以理论为基础,也要紧紧围绕新《课标》进行验证,贴合课程标准、贴合语文教学实践,不断完善语文学科能力体系。
(二)要符合大单元教学模式的要求
大单元语文教学是当下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式,既是课标及当下语文学习的要求,也是未来语文教学模式发展的大势所趋。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下,强调文本之间的对比与关联,注重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综合性以及发展性。因此,在构建语文学科能力体系时,不能割裂单元文本之间的关联,要注重单元内部的整体性。
(三)要贴合当下学情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因此,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一切语文教育都应当以学生的学情为根本出发点。语文学科能力是学生的学科能力,该路径的设计与实施也应当契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基于这一思路,在研制语文学科能力路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总体接受能力,以循序渐进地实现教书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 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3] 朱再枝、严景东《高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四化”目标的实现》,《教学与管理》202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