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班主任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路径探究

作者: 陈海霞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素质教育成为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重点探究的课题之一。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人才素质的高低。将德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但能够引领学生修身立德,还可以促进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发挥,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助力。作为班主任,应当与时俱进,肩负自身的职责,积极探寻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契合点,并采取有效策略促进二者的融合,力求构建高品质课堂,助力学生全面发展。鉴于此,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载体,首先分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价值、要点,接着探究渗透德育的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 立德树人 德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1.05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必修科目,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承担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价值观引领的德育职责。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德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但是,受传统理念的影响,部分班主任未能深入挖掘语文学科的德育价值,使得德育成效大打折扣。新时期,班主任要把握时代脉搏,深入探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路径,以此彰显语文育人价值,推动学生成长、成才。

一、小学语文班主任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价值

1.促进资源开发,凸显育人实效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传统模式过于注重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发挥,未能对其德育功能予以高度重视,未能彰显出其育人价值。通过德育的渗透,能够将语文学科育人价值发挥到极致,突出其思想性、教育性、人文性,为德育工作开展创造良好契机。以语文教学为载体,有效渗透德育元素,能够促进对语文教学资源的深入挖掘、整合,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凸显语文学科的育人实效。

2.提升学生内在品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各项能力尚未完全形成,离不开正确有效的指导。开设语文这门学科,并非单纯地为了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推动学生品德修养的提升。语文学科中隐藏着大量的德育元素,通过挖掘与开发,可以将其转变成德育的利器,在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的同时,提升内在精神品质,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筑牢根基。

二、小学语文班主任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要点

1.潜移默化

小学语文班主任在教学中对德育进行渗透时,要做到潜移默化。具体来说,班主任要以语文教学内容为载体,在各个教学环节、活动中灵活渗透德育内容,使学生在获取丰富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受到高尚精神、品德的感染与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思想品德,提升道德修养。

2.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班主任在教学中对德育进行渗透时,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具体来说,班主任要明确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生动的阅读氛围,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加真实、深刻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并将其转变成自己的思想品德与修养,为未来的学习与成长指明正确方向。

三、小学语文班主任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路径

1.基于字词赏析,探寻德育抓手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这些都是由专家学者精心编排的,有着鲜明的育人价值,且与学生身心特征、认知水平极为契合,可以满足其能力、素养发展的需求。而且,这些内容与德育也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德育渗透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班主任要深刻认识到教材的价值,将其作为德育渗透的有效抓手。具体来说,字词是文学作品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阅读探知的重要内容。从文章的字词入手有效渗透德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字词含义、用法的同时受到德育,对文章思想情感、内涵形成更加充分的理解。

以《寒号鸟》这一课为例,本篇课文主要通过两种动物(即“寒号鸟”与“喜鹊”)的对比,生动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即“勤劳”与“懒惰”),使学生对“今日事,今日毕”的重要性形成深刻理解与掌握。在教学中,班主任就可以引导学生从重点字词入手,感知不同的动物形象。如,动词,包括“飞”“玩”“睡觉”“哆嗦”等,明确这些动作的对象,并剖析不同的动物形象,抽象出两种生活态度,将其作为德育渗透的切入点,联系“寒号鸟”的结局,告诫学生懒惰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要勤奋肯干、踏实努力,才能够获得美好的未来。为了能够让学生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班主任可以适当拓展,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就生活中的懒惰行为进行思考、交流,说说如何克服懒惰心理,培养学生勤劳的品德。这样,班主任通过引导学生立足字词,对此进行鉴赏、感知,明确“寒号鸟”与“喜鹊”这两个形象,让“勤劳”与“懒惰”这两种生活态度变得更具生命力,产生强烈对比,让学生对文本内涵形成更加全面的理解,取得更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2.解读光辉形象,挖掘优秀品德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为师生“教”与“学”提供了良好的依据。研读小学语文教材,可以发现其中刻画了许多正面、积极的人物形象,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语言知识点,也为学生良好“三观”、思想品德、健全人格的形成提供了榜样。在开展教学工作时,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光辉形象入手,加以剖析与解读,在深化文本内涵理解的同时,感知人物身上的高尚精神、品质,从中受到感染、熏陶,达到德育的效果。

以《朱德的扁担》这一课为例,本篇课文讲述的是红军初建时期在国民党竭力围剿的特定环境下,广大红军战士在毛泽东与朱德同志的领导下,为了坚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粉碎敌人阴谋而到茅坪去挑粮食的故事,刻画了一位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红军指挥官的形象。在解读人物形象时,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从“藏”字入手,感知红军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尊敬、爱戴,不愿意让他再冒险挑粮食;从“找”字切入,将朱德同志挑粮食的决心、意志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揭示他更爱红军战士们、勇挑重任的精神品质。这样,让学生对朱德同志的精神品格形成更加清晰的认知,将其作为学习的榜样。

再以《梅兰芳蓄须》这一课为例,本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为了拒绝给日本人演戏,蓄须明志,在无经济来源时,卖房度日,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打针装病,直至抗战胜利才剃掉胡须、登台演戏,将其强烈的爱国思想、崇高的民族气节刻画得细致入微。在教学中,班主任可以紧扣文本内容,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探究,对梅兰芳的人物形象形成更深刻的认知。问题如下:在京剧中,梅兰芳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基本要求是什么?他对京剧有什么样的情感?他为什么蓄须?这意味着什么?为了拒绝给日本人演出,他遇到了哪些困难?体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品质?他在什么情况下重新登台演戏?这样,通过问题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深度阅读,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感知梅兰芳先生身上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民族气节,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教育,达到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的效果。

3.组织文本诵读,接受德育熏陶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句式,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强化语言表达能力,并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审美等方面的教化。因此,班主任要高度重视诵读环节,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诵读活动,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无形之中接受德育熏陶,从小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强化人文素养,为未来的学习与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班主任要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在诵读文本的选择上花费一些心思,保证诵读文本与学生身心特征、成长需求相契合,且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教材中的许多经典诗歌、小说等都隐藏着思想内涵与人文精神(如爱国主义情怀、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这些都不失为好的选择,班主任可以从此入手,组织学生进行文本诵读。另外,国学经典也值得受到高度重视,如《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等,其中有大量道德智慧与人文精神,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需要注意的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各项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在诵读方面缺乏经验,所以班主任要做好指导工作,尤其是诵读的语音、语调和节奏等,引领学生深层次剖析诵读文本的内涵、思想情感,为后续有感情地诵读做好铺垫。同时,班主任还要关注学生对诵读文本情感、意境的把握,通过一系列方式,如做好诵读示范、播放相关音频等,使学生如临其境,更好地体现诵读文本的意蕴。当然,为了能够点燃学生诵读的热情,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班主任可以对诵读活动进行优化,如引入比赛机制,包括单人诵读比赛、小组诵读比赛等,进一步增强诵读活动的趣味,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长时间坚持这一做法,相信学生的诵读水平、情感表达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能够得到新的突破与飞跃,思想道德、品质也能够随之提升,为其未来成长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4.开展实践活动,拓宽教育渠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上文提到,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班主任切忌将教学局限于理论讲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实践方面的指导,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同样,在基于德育渗透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班主任也要做到这一点,切忌将德育渗透只停留在教材或课堂上,还要适当延伸,引领学生走出教室,展开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并把握好契机,适当渗透德育,让学生能够在亲身参与中接受德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知行合一。具体来说,重大节日、纪念日中涉及一些民俗习惯、活动,蕴藏着宝贵的德育思想。班主任可以通过这些重大节日与纪念日进行德育渗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来,对德育思想的内涵进行深刻理解,不断提升思想品质与道德素养,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奠基。如在植树节,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植树活动,让学生经历栽种、施肥、浇水的过程,体会自然的美好,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并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将其付诸实践;在劳动节,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大扫除活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打扫教室、整理桌椅,让学生切实感知劳动的价值,并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在父亲节或母亲节,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动手为父母制作礼物,表达对父母的爱意。在此期间,班主任可以鼓励学生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感受等,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素材,为后续习作提供有力支撑。与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教学相比,实践活动更加丰富多元,更契合学生身心特征与喜好,更能够被学生认可、接受,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来,在亲身实践中受到影响和教育,在强化道德认同感的同时,使其习作能力、实践能力都得到良好的锻炼。

5.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其实,德育也是如此,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项漫长的系统工程,仅凭班主任一方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通过家长的助力,能够将课堂内外进行有效联通,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教育与指导,为全方位发展添砖加瓦。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小学语文班主任应当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强化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德育渗透助力。具体来说,班主任可以紧扣教学内容与目标,通过线上渠道与家长取得联系,如创建家长群,邀请全体家长进群,定期分享一些与德育相关的内容,让家长明确德育的重要性,并能够积极配合相关工作;与孩子共同展开亲子活动,在其中渗透德育内容,为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深度融合贡献力量。

以《盘古开天地》这一课为例,这是一篇神话故事,用神奇的想象、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一个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盘古伟大的开创精神以及勇于献身的精神品质。在教学中,班主任要紧扣教材内容,引领学生深入剖析,感知盘古身上的高尚精神与品质,并体会神话故事学习的乐趣,对此产生一定的兴趣。在课后,班主任可以通过微信家长群与家长取得联系,将神话故事的育人价值传递给家长,并动员家长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共同阅读其他优质的神话故事。当然,在此期间,班主任也可以推荐一些适合的读物,如《神农尝百草》《火神祝融》等,让家长带领孩子进行阅读,感知人物的精神品质。这样一来,可以促进语文教学与德育的融合,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引导与点拨,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迈进。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更是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创新、凸显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有效举措。在教学实践中,班主任应当明确语文教学在德育渗透方面的优势,有意识地将德育渗透到各个环节,丰富语文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同时,引领其树立正确“三观”,强化思想品德与修养,提升责任意识,为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黄允娟《立德树人,浸润无声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研究》,《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2021年第6期。

[2] 齐静《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年第24期。

[3] 黄豪楠《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新课程研究》2022年第6期。

[4] 刘慧星《小学语文教育与素质教育理念的融合研究》,《文渊(小学版)》2022年第9期。

[5] 陈和娣《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策略分析》,《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