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思政主题的发掘与实践

作者: 左烨

摘 要: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和探究。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关注和指导,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发掘和实践思政主题,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辩论赛、小组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本文对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 思政主题 挖掘 实践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1.037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主题的意义在于,通过语文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文本中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现实困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并激发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同时,通过渗透思政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一、情境引导,渗透立德树人目标

1.以情入境,致敬英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主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英雄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

具体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英雄事迹和英雄精神,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英雄所体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践行。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文艺创作、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创意和表达,深入感受英雄的精神内涵和社会价值。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以情入境,致敬英雄,渗透思政主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思想启迪和人生指引,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较高文化素养的新时代青少年。

以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最后的演讲》一课为例,这是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追悼会上的讲话,这篇讲话以感人肺腑的语言,缅怀了逝去的朋友和英雄,表达了对他的深深怀念和敬意。作为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感染力,教师可以将其运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主题。在这节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最后一次演讲》,了解闻一多和李公朴的事迹,感受到他们的伟大和无私奉献精神。通过分析文章中的语言、情感和意义,让学生深刻理解了爱国主义、真正的英雄主义等思想理念的内涵和重要性。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调动学生的情绪,如“什么是英雄?闻一多认为李公朴是英雄,他的英雄品质有哪些?”“闻一多认为中国需要振兴民族精神,那么民族精神是什么?”等等。同时,这篇文章也可以作为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闻一多为榜样,写一篇关于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的作文,或者写一篇致敬英雄的信,等等。通过这样的思考和讨论,教师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心。

2.体验入境,修身正己

修身正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主题,可以以修身正己作为教育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验入境是一种通过亲身体验来深度理解和感受事物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观看影视作品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感悟。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如写作、演讲、朗诵等,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转化为文字或言语,进一步加深对思想内涵的理解和领悟。

修身正已是一种追求道德高尚、个人品德完善的行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名人传记、经典文学作品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良好的品德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地获取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层精神价值。

以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为例,《孟子》是中国古代一部经典著作,其中有许多重要的思想理念可以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文中选取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思想,可以作为修身正己的教育目标。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阅读《孟子》,学生认识到只有遵循正确的道路,才能得到众人的帮助和支持,而一旦迷失了方向,就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和支持。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上的成功人士或者失败者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道理。此外,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都会被金钱和权力所迷惑,从而忘记了自己内心的真正追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阅读《红楼梦》等文学作品,学生认识到财富和地位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只有通过内心的追求和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最后,在讲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红岩》等文学作品,让学生认识到只有经历过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才能体验到生命的价值。

3.比照入境,情感共鸣

比照入境是一种通过将文本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的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将文本中的人物、情节与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对比、联系,从而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和领悟。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将文学作品中的情节或人物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和思想。情感共鸣是一种通过情感的沟通来实现与文本的联系的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将自己的情感与文本中的情感进行对比、联系,从而产生共鸣。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进行结合,从而产生共鸣。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体验,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情感素质。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爱莲说》一课时,文章通过对荷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荷花的喜爱和赞美,并借此反映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比照入境教学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这首诗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荷花,感受荷花的美丽和神韵,从而加深对荷花的理解和领悟。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将诗中的思想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对比、联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人生哲学和人生态度。

二、重温经典,坚持革命传承教育

1.问题勾连,初探情节

问题勾连是一种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中的问题,并从中领悟到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的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比如,教师针对《红楼梦》中宝玉、黛玉等人物的命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不确定性和命运的无常,从而领悟人生的真谛和价值。初探情节是一种通过深入分析文本情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的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情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并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例如,在教学《红楼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林黛玉的命运,从而领悟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和苦闷,进而引发学生对于人权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时,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探讨了中国人民失去自信力的原因和后果。通过分析历史和现实,鲁迅认为中国人民长期受到的压迫和剥削,以及对民族文化的忽视和摧残,导致了中国人民的自卑和失去自信。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自信力?”“为什么近代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失去自信力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什么影响?”等等。以此带领学生逐步走进文章的深层精神世界,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爱国热情。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探究国家、民族和个人的自信力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思政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2.思维导图,品味人物

思维导图是一种通过图像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的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并从中领悟其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

例如,在教学《红楼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人物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品味人物是一种通过深入分析人物行为和思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的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行为和思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并从中领悟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和价值观。例如,在教学《西游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孙悟空的行为和思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的个性特点,从而领悟到其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3.成果呈现,感悟精神

初中语文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选取适当的文学作品、名人名言、历史事件等,渗透思政主题,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实、人生意义、价值取向等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成果呈现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悟,例如写作、演讲、朗诵、绘画等。这些形式多样的成果呈现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思政主题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在感悟精神方面,教师则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名人名言等,让他们深入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以此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三、通过大单元观,培养家国情怀、认同认知

部编版语文教材采用“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为核心的“双轨制”的大单元结构。“人文主题”包含“挚爱亲情”“人生之舟”“修身正己”“科学探索”等多个方面,具有较高的思想性、较强的意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传承,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语文要素”则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紧围绕单元大主题,根据单元体系结构,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思政育人功能。

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家国情怀”包括《黄河颂》《老山界》《土地的誓言》和《木兰诗》四篇文章,风格各异,但表现出的都是保卫祖国的激情与英雄气概。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感受到“故乡之思”“爱国之意”,体会到红军战士的坚定意志,感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花木兰对国家的忠诚、对父亲的孝心,增强学生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

四、增强思政能力,提升语文教师综合素养

强化教师思政能力和综合素养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思政能力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和社会发展趋势,更好地引导学生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公民。初中语文教师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指导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养,才能更好地传授语文知识,更好地影响学生的人生发展。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知识,了解时事热点,关注国家政策,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第二,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为学生树立正面榜样。第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了解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第四,教师应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最后,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如读书会、座谈会、研讨会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思政能力。总之,增强思政能力和提升初中语文教师综合素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教师们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发展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通过深入研读文本,教师让学生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不断增强自己的思政育人能力,以更好地引领学生成长,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吉平《中学语文课程思政的优势与策略》,《华夏教师》2020年第20期。

[2] 张婧怡《初中语文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实施路径研究》,喀什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3] 林丽萍《学生思想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考试周刊》2019年第19期。

(左烨,1985年生,女,汉族,江苏淮安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