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框架”支撑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林国芳摘 要: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小学语文课堂的提质增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教育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话题,其中,阅读教学显得尤为关键。阅读素养的提高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具有关键性意义,教育领域做了诸多尝试,以期构建新的语文阅读教学体系,使学生接受高水准的阅读教育。本文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视角,讨论了“阅读框架”理论支撑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要点,进而提出教学策略,从而构建高质量、高效率的语文阅读课堂。
关键词:阅读框架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6.004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还能够锻炼其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新时代背景下,人文素养及思维能力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因素,更彰显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同时,语文新《课标》也指出: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语言文字的具象思维培养,还应该根植于深厚的人文内涵,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情感能力。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知识的机械传授,而是逐渐开始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因此,在“阅读框架”理论之下,教师结合小学生的身体及心理发展阶段,革新阅读教学策略尤为重要。
一、“阅读框架”理论概述
“框架”一词由美国伯克利大学教授菲尔墨引入语言学界,是指与典型情境相关联的语言选择系统。在“框架”语义之下,学生理解词汇含义,洞悉文本内容,在大脑中构建概念体系,且各个概念互相关联,能够有效提高阅读能力。“框架”理论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即为“阅读框架”,将其引入阅读中,主要是在学生阅读过程中通过创新方法、设计任务等多元活动,让阅读呈现动态变化,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不断更新调整框架,构建系统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阅读。
“阅读框架”在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中有不同的层级,比如基本框架、局部框架、表面框架等等,另外,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其类型更显多样。以内容框架为例,主要是小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基于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构建与阅读内容相关的认知,从而促使其获得更深入的认知体验。再如结构框架,是指从文本组织的逻辑出发,梳理作者的行文脉络,从而把握文章主旨。再有语言框架,则是通过文本内容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语言表达方式把握文章信息。
二、“阅读框架”支撑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点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渗透,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小学语文课堂有其特殊性,学生虽然是受教主体,但是受限于自身能力,难以自主实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仍然是课堂中的主导因素,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阅读框架”理论之下,教师不仅需要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观念,还要拓宽教学方式,实现阅读教学的多元化。阅读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大有裨益,且能够有效塑造学生的人格特质与人文素养。与之相对应,“阅读框架”作为新型教学理论也逐渐受到重视,以此为支撑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点成为必然趋势。从当前“阅读框架”理论在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来看,教师可以将阅读素养、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个性化阅读作为重点,其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而且能显著提升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
1.注重阅读素养的培养
阅读素养的基本内涵是指为了实现个人潜能的发展,对书面文本的内容进行理解、使用以及反思的能力。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育而言,培养阅读素养是核心目标,主要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阅读的目的,互联网时代让阅读变得容易,阅读的形式也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不在于阅读的工具性,重点应关注如何通过阅读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给学生精神上的启迪,并开阔其视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是读什么。一个人的发展高度从某一层面来说取决于他的阅读素养。小学生受限于自身的阅读能力,需要教师筛选阅读文本。有鉴于此,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所了解,挑选合适的读物开展教学。最后是阅读的认知过程和外在形式,也就是怎么促使学生有效阅读。在这一主题下,教师务必结合认知加工的心理过程,以螺旋式推进整合文本内容,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阅读,并根据其不同的阅读表现分析问题所在。
2.强调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传统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通常方法单一,课程缺乏趣味性,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务必强调教学方法的多元性,利用多种手段和资源,以“阅读框架”为基础,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构建积极健康的语文阅读氛围,使学生保持对阅读的热爱。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爱好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教学、课堂扮演、知识竞赛等等,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对学生产生影响,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关注教学评价的全面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在学生群体中具有权威性,学生十分重视教师给出的评价。因此,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在以往的阅读课堂中,评价主要从字词掌握情况、修辞手法运用等方面出发,忽视了学生对篇章结构的把握以及整体框架的搭建,导致课堂效率不高。教师对阅读课堂开展全面教学评价,需要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内容表达自己的生活感悟及经验。
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具有共鸣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阅读;其次,教师在阅读中可通过询问或者写读后感的方式鼓励学生表达自我,对学生阅读分析的痕迹进行关注,了解其在阅读方面所欠缺的能力,从而进行针对性教学;最后,在评价过程中不能忽略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可以采用整理学生的成长档案、周期性给予成绩评定等方式,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4.转向个性化阅读教学
在大班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学习能力和阅读需求上,也表现在其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征上。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候,必须要关注到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保证每位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从而获得较好的阅读体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会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阅读过程当中,真正做到享受阅读,感悟阅读。
比如,在阅读《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时,有些学生从未离开家乡,有些学生则跟随父母外出求学,不同的学生对故乡的认知存在差异,阅读体验自然也不相同。此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科学且全面的指导,让学生理解作者文字背后饱含的深情。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说一说“你的家乡有哪些特产?”当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进行指导:“请你展开想象,如果你离开了家乡 ,回想起故乡的特产,会怎么去描写它呢?”这种提问式的教学能够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让学生在了解文本阅读思路的同时,自主搭建阅读框架。
三、“阅读框架”支撑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大脑喜欢有规律、有层次、有逻辑的知识体系,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搭建“阅读框架”,以“先做框架,再学细节;先整体,再局部”的思维习惯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有助于知识入脑入心,触发思考。因此,“阅读框架”理论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阅读框架”让枯燥的阅读过程更加有趣,能够帮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提升阅读的兴趣,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促进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阅读框架”可以帮助学生从结构、语言等不同的方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开始探索在阅读框架基础之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期望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和实践经验,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创新作出有益尝试。
1.基于基本框架展示启发式教学
基本框架是阅读框架理论的重中之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具有关键作用。当学生拿到语文教材之后,首先要明晰本学期的语文学习主题和重点,同时按照学习的主题去拓展阅读。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为例,基本框架为:第一单元:美丽的校园;第二单元为:金秋的阳光;第三单元为:童话故事;第四单元为:推理故事及续写;第五至第八单元主要内容依次为:观察身边的事物、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丽的大自然和人类的美好品质。纵观整本教材的基本框架,不难发现各个单元的设置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逻辑。
因此,在进行不同的单元教学时,教师首先要了解单元主题。比如第八单元中,《司马光》一文展现了主人公聪明机智、乐于助人的人格魅力;《灰雀》一文体现了列宁对小男孩的尊重和爱护……每一篇文章都印证着单元主题,反映人物的美好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教材之外选取相应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阅读,通过“这篇文章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特质”等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了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2.借助局部框架开展合作性教学
局部框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理解为某一篇文章的框架结构。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框架图,以图表的形式梳理思路,在课堂上则通过教师的讲解向框架内填充知识点。部编版语文教材选用的文章逻辑清晰,结构严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学生在学习具体文章时,教师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文章预习并做出框架图,锻炼学生的文章拆解能力,从而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学生熟练掌握这项技能之后,对其阅读理解及写作会大有帮助。
比如,在学习《落花生》一文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自主预习并搭建出文章的结构框架。在此之前,教师可以对文章进行充分了解,本篇文章共有15个自然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主人公与姐弟一起种花生、收花生,从而引出第二部分,因为花生大丰收,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此作出准备。第三部分主人公与父亲吃花生谈花生,父亲对花生不计名利、不炫耀自己的品格大加赞扬,让我们能够对花生产生敬佩,并决心做一个谦虚朴实、对别人有用的人。在本篇课文阅读课堂中,教师将合作学习机制融入其中,会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良好氛围的感染下深入探索语文知识。比如,让各个小组选派成员走上讲台分享框架图,说明分段的原因;在课程尾声,师生合作填充框架内容,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利用表面框架设计任务型教学
2022年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体现任务型教学的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做好设计任务与阅读框架的衔接工作,让小学语文教学呈现崭新的面貌。阅读教学的表面框架是任务型教学的重要抓手,能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具体方法和思维路径,有利于学生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寻找其优势和不足,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在设计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表面框架提高学习效率?本文以《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进行阐述。《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苏轼的名篇,它抓住了夏季天气多变的状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多样风姿,体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无限热爱。基于本篇古诗,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学习任务:第一是进行预习,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熟读诗句,对疑惑的地方多读;第二是利用注释,用自己的语言将诗句转化为白话文,应用不同的修辞实现文辞优美、语言生动;第三是收集不同诗人描写西湖的诗句,体会不同诗人笔下不同的西湖美景,感悟诗人的情感。三个学习任务互相关联,层层递进,贯穿从“读通”到“读懂”的全过程。虽然各个任务看似简单,但其体现了古诗学习的框架结构,对教材理解深入、对知识有较好把握的教师,能够预料到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针对造成学习障碍的问题,教师需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供支持,提高阅读框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让语文阅读关注度不断升高。小学阶段作为学生阅读习惯、兴趣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适时引入“阅读框架”理论,创新阅读课堂,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基于“阅读框架”支撑创新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总而言之,阅读框架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非常有效,是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必须不断探索创新,让阅读框架理论得到应用,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具备综合素养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钱燕萍《基于“阅读框架”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当代教研论丛》2023年第7期。
[2] 何依洋《大概念视域下的小学生语文运用能力提升策略》,《家长》2022年第4期。
[3] 朱晓玲《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年第8期。
[4] 薛彦萍《探讨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对策》,《考试周刊》2020年第98期。
[5] 许美丽《思维导图在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新课程》2020年第31期。
[6] 刘秋玲《小学语文学科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国教育学刊》2023年第5期。
[7] 宋建波《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思维导图的应用》,《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年第10期。
[8] 杨火珠《探讨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试题与研究》2020年第10期。
[9] 张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框架建构》,《当代教研论丛》2020年第1期。
[10] 王国文《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教育学刊》2023年第S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