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探究

作者: 王鹏飞

摘 要:在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教育只有与时俱进,才更利于学生的发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及效率。通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教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本文以信息技术为背景,探究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首先阐述了小学语文课堂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价值和实践原则,进而从激趣、促思、互动、创新、评价等方面,提出构建情境、拓展资料、在线交流、优化活动、智能分析等教学策略,旨在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6.007

信息时代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教育实现了技术化发展。如今,信息技术已全面覆盖各大教育机构,但在实际应用上还存在一些不足,未能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学生打基础的重要学段,小学语文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更应注重实践策略,把握好教学原则,既要坚持以生为本原则,也要落实多元设计原则,及时改善过去单一化的应用方式,积极探索多种信息技术的应用举措,让信息技术更好地助力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

本文围绕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价值、实践原则和实践策略展开讨论,通过探索有效途径,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成效。

一、小学语文课堂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价值

1.满足时代要求,推动教育发展

信息技术是新时代的主要发展特征,在技术加持下,各行业都相继实现了转型发展,教育业亦是如此。教师开展信息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语文教育发展、教育事业整体进步的核心所在。目前,各大中小学以及校外辅导机构已逐步实现信息化教学,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十分必要。

2.提升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兴趣

相较于以往的教学,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进度加快,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学习理解。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依托,随着时代进步,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也愈加凸显,通过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为学生构建丰富多样的阅读学习课堂,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更加专注地投入其中,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不仅如此,信息技术可直观呈现学习内容,符合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征,帮助学生快速了解目标知识、提高学习理解,并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3.突破时空限制,促进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可应用于课堂,亦可用于课后,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资源和学习指导。就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实践应用来看,既有微课、APP学习平台,也有各类学习网站、互动平台。学生可以借助这些资源完善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缺憾,实现个性化学习。同时,教师也可利用在线平台与他人、教师形成沟通与互动,及时解决学习问题,分享学习过程和成果。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习能力等具有较好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原则

1.以生为本原则

以生为本指从学生本位出发,依据学生的学习现状确定教学目标和方案,包括学生基础学情、性格喜好、个性特征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设计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活动,如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情况下,应注重教学创新和学生学习体验;在学生学习热情培育的基础上,可开设趣味化阅读学习活动等。这期间,教师既要注意课程难度的科学把控,也要重视教学方式的趣味构建,增强课程教学与学生之间的黏合度,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2.多元设计原则

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多种支持,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时,通常以课件为主要方式,缺乏创新。部分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表现为文字过多、全部是图片或过于注重美观等,导致课件的应用价值未能充分发挥。为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性,教师也要重视多元设计原则,在应用课件时,教师可融入其他功能和素材,如引入音频、视频、链接等,合理排布课件图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在课堂教学时引入微课、短视频等资源,将信息技术的教育功能全面发挥出来,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体验。

三、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策略

1.激趣——构建情境

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之一,在于打造趣味课堂。通过营造情境氛围,教师可引领学生走进情境世界,增强情感体验。情境设计可根据不同文章构建,具有多样性、可创造性等特点,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直观情境等等。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直观展示情境素材、播放背景音效,使语文课堂立体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在情境构建的过程中,教师还可采取创新设计,吊起学生阅读学习“胃口”,如借助广告植入的方式作为情境导入,促使学生主动阅读、积极思考;或是依托角色配音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让学生强化对文中情节、人物的认识。

以课文《草船借箭》为例,此篇文章节选自《三国演义》,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这就为构建情境创造了良好条件。比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搜索互联网中的影视剧,将其中“草船借箭”的部分剪辑下来,制作为短视频或微课的形式。其中,教师可优先选择《三国演义》中的动画片段,以适应小学生年龄特征。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则可在课堂伊始为学生放映相应的动画片段,引领学生初步了解故事情节。待学生完成阅读,教师则可开展下一步情境活动——让学生代入文中的角色,并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先后播放与诸葛亮、鲁肃和周瑜相关的动画片段,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人物角色特征,如“注意观看诸葛亮的行为表现和语言,你觉得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假如你是他,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或应对鲁肃和周瑜?”等问题。此外,教师也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草船借箭”的背景音效、画面,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待学生表演结束后再引出问题。通过构建情境,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了解文本内容,在情境氛围的营造与代入下,学生还可与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效果。

2.促思——拓展资料

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仅是要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对人生、价值观的思考,提供学生的审美与创造等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则需从“促思”角度出发,注重对阅读内容的挖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让学生在思考中深入理解阅读内容,提高阅读学习质量。在此期间,教师可借助丰富的信息资源补充文本内容,丰富课程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锻炼思维能力。另外,在资料拓展过程中,教师也要丰富资料形式,注重资源的多样性呈现,如图片、动画、视频、音乐等,避免文字性太强。

以课文《威尼斯的小艇》为例,该文以写景为主,意在辅助学生了解并掌握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写景写作能力。因此,在拓展资料的方向上,教师可重点围绕景观景点、写景文章、威尼斯等方面搜集。比如,在组织学生阅读学习期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放映威尼斯的小艇等景色图片,帮助学生清晰感知文中所描绘的景象,引领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学生在基本了解文本内容时,则可为其呈现其他与威尼斯特色相关的景点的图片、文章,让学生在多篇文章共读的过程中,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写作技巧、语言特色等。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从语句方面拓展资料,如与写景相关的描绘性词语、句式等,或是为学生呈现某个导游介绍景点的短视频等内容,以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介绍景色的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则可围绕丰富的学习资料设计问题,以达到促思的目的,如:“文章的结构是什么?作者在描写景色时,为什么要描写船夫?文章第四自然段的写作意义是什么?能不能去掉这部分,直接写有很多船只等静态物体?”丰富的资料可以为学生提供对比信息,使学生深入分析关键问题,从而获得新的思路,提高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效果。

3.互动——在线交流

信息技术丰富了人们的交流互动方式,人们不再需要面对面即可实现信息传递、相互沟通。基于这一优势,课程教学可依托信息技术打造课堂在线交流模式,让全班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发言、分享当中,打破以往发言机会少、参与性弱的问题。如今,已有部分学校实现了电子书包、平板电脑模式的教学,学生可通过登录智能设备、学习系统,在学习平台内展开学习,获取资源并实现互动交流。对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上,教师可通过构建网络互动平台的方式,为学生打通课堂发言新渠道,如设立专门的互动评论区、在线交流版块、学习弹幕等,在某位学生发言的同时,其他学生则可利用智能学习设备在平台中发表各自的想法。

以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为例,教师可将课堂发言与在线交流并用起来,创新课堂互动交流方式。学生可以利用教师分享的线上资源完成自主阅读学习。在学习任务方面,除安排学生依序完成学习活动之外,教师还可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你通关阅读,觉得文章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文中的情感变化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圆明园昔日辉煌?”等问题。待学生的自主学习结束后,教师则可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如A学生说:“教师,我认为作者多次描写圆明园昔日辉煌是为了对比,凸显圆明园被毁灭时英法联军的恶劣行为。”与此同时,其他学生再将各自的想法输入在平台中。这样,教师在听取A学生发言的同时,也可及时了解其他学生的想法。此外,在信息技术、在线交流平台的支持下,教师也可借此组织小组讨论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各自的聊天室分享资源、想法的同时,亦可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小组竞争,了解其他小组的讨论进度、讨论情况,从而激发学生互动、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

4.创新——优化活动

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无限可能,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现代设备为学生创设更加多样、趣味且新颖的学习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要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并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设计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但需注意的是,在优化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根据阅读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发展特征,确保阅读活动符合学生的发展情况。

以课文《只有一个地球》为例,围绕这篇文章主题,教师可设计“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利用信息化学习平台和设备,自主搜集与活动主题相关的案例资料、文章。大量阅读能够强化学生对课文主题的认识,使其了解到保护环境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演讲活动,如让学生整合各自的案例资源,并在演讲时分享资源,增强学生的阅读、演讲体验。其间,教师也可联系时政热点、视频内容促使学生理解保护环境的作用,如“日本向大海排放核污染水”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不仅可以使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使学生在树立正确“三观”的同时,了解社会新闻、国际时政,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爱国意识、环保意识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借助信息技术开展知识训练活动,比如,在完成课文学习后,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设计趣味线上游戏——看图说词游戏、闯关游戏、配音游戏等。与以往游戏形式相比,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游戏的样式更加丰富,不仅可满足阅读教学目标,也可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5.评价——智能分析

教学评价可有效反馈教学成果,增强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往往难以全面关注每位学生的情况。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下,教师则可借助系统平台对学生的课堂学情进行智能分析、实时评价,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比如,在开展小组讨论活动时,教师可为各个小组建立相应的线上聊天室和学习任务单,让学生将讨论成果发布其中。这样,教师在系统后台就可以了解各个小组及其成员的具体学习情况。同时,教师通过利用智能分析技术解析学生的学习成果,则可及时对学生进行相应评价。

另外,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还可依托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自检平台,让学生实现自我评价、小组互评等。在评价体系设置上,教师可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小组评价的权重重新调配,以增强学生在学习评价中的参与度。在评价指标方面,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线上学习进度、任务完成度、准确率等方面设定指标体系。

综上所述,教师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推动教育发展,也可以提升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兴趣,还有助于突破教学的时空限制,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保证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有效性,教师需要把握好以生为本、多元设计等原则,在此基础上探索教学实践策略,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根据信息技术的功能特征,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情境构建、拓展资料、在线交流、优化活动、智能分析等,以实现激趣、促思、互动、创新、评价等教学效果,提高当代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 曹力超《信息技术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优势及实践应用》,《学周刊》2021年第6期。

[2] 谢宝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的途径与方法分析》,《读与写》2021年第17期。

[3] 柳丽阳《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考试周刊》2021年第71期。

[4] 陈艺梅《高效教学视角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教师》2021年第11期。

[5] 谢玉兰《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教学设计的分析》,《新课程》2021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