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里寻他千百度
作者: 肖茂森摘 要:本文对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新《课标》对初中学生阅读能力提出的要求,随后从教学实际出发,分析了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最后从多角度入手,提出了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的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理解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6.011
阅读理解能力是初中学生在语文学习时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整体的教学方法依然比较单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因此,教师有必要加强对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策略的探索,从而有效提升阅读理解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要求
在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初中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一些明确的要求。比如,在文本朗读方面,要求学生要熟练运用普通话,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同时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默读能力,每分钟默读字数不少于500字。又如,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要理清思路,对文本主要内容进行分析、解读、品味,了解文本内容的含义,并获得自己的感悟与体会,同时能够与他人合作,解决阅读难题。再如,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可以学习掌握一些阅读方法,比如能够了解叙述、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并对作品的“写实性”“虚构性”加以区分,同时了解不同的文本形式,比如散文、记叙文、小说、诗歌等。除此之外,教师要针对文言文、古诗词开展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学会运用注释与工具书,了解文言文、诗词表达的基本内容,提升自己的欣赏品位,能够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总之,相较于小学阶段,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还需要初中语文教师提高重视,采取有效的语文阅读理解教学策略,注重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才能促进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
二、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加强指导,任务具体
与小学阶段相比,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后,需要学习更多的科目,学习任务增加,学业压力增大,如果缺乏系统的学习方法,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阅读理解学习方面,学生需要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明确具体的阅读方向。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加强指导,任务具体”的原则,在阅读理解指导的过程中,为学生指明具体的阅读方向,同时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角度入手,布置一些针对性的阅读任务,从而指引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还应定期为学生布置一些阅读任务,为学生推荐一些书目,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合理地制定阅读时间,但不能影响学生的其他学习任务,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避免打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2.丰富方法,联系生活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思敏感细腻,好奇心旺盛,但在学习方面也很容易“三分钟热度”。所以,在实际开展阅读理解教学时,教师应注重采取丰富的教学方法,从而带给学生阅读学习的新鲜感,激发学生阅读理解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做好阅读理解教学方法的合理设计,为学生呈现不同的阅读文本教学方式,还可以引入信息技术,在文本信息呈现上加强创新,吸引学生的关注,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除此之外,教师在实际开展阅读理解教学时,还应加强文本的深入挖掘,将阅读材料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加强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师应加强指导,带领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细节,并通过文本阅读寻找共鸣,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体验。
3.层次鲜明,循序渐进
初中学生在实际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教师要结合实际学情,做好分层设计。围绕不同的文本内容与学习主体,设置针对性的学习目标。在学生进行文本初次阅读时,只需要能够对文本内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与了解,初步掌握文章主旨思想,教师提出的阅读问题不宜过于复杂,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索。在第二次阅读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掌握阅读材料的语言细节,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标注一些精彩的语句,并能够自主学习应用。在阅读问题设置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文本中找出更多细节内容,增进对文本的了解。最后,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学生还需要自主表达自己的感悟与看法,从感性角度进行延伸性思考。在主体层面,教师应基于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阅读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阅读理解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1.加强问题设计,联系实际生活
在实际开展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以问题作为“引线”,贯穿整个阅读课程教学,从而通过问题引导,联系实际生活,带领学生逐步加强对文本的深度认识,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开展《背影》的教学时,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歌颂父爱,在情感表达方面非常深刻厚重。与此同时,《背影》中的父子情也比较细腻复杂,学生实际学习理解难度相对较大。所以,在实际开展阅读理解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加强问题引导,让学生对父子之间不同角度下相互交织的情感进行深入了解,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章情感的体验。首先,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何为背影。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文章中有几处提到了背影?这些背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提出上述问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还可以合作学习,沟通交流。从而发现文章中有四处背影,初步感知父子情感的变化。随后教师趁热打铁,抛出下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解析:“这四处背影对应的时期一致吗?在作者20岁时,他的眼中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样的?在作者二十八岁时,他眼中父亲的背影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提出上述问题后,教师进行分组,学生合作思考探讨,并派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从而引导学生感悟更加深沉的父爱,了解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变化。最后,教师在开展阅读理解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升华总结,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增强感悟。比如,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背影》中关于父爱的描写深沉且细腻,非常打动人心,请你从现实生活出发,描写父子之情的画面,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上述问题设计,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仿照课文语言表达特点,联系自己的生活,表达出自己对父爱的真情实感,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深度感悟。
2.巧用思维导图,把握文章脉络
一直以来,在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学生的感性经验,没有引导学生对文本背后的内在架构进行深入认知。从而导致学生虽然能够理解文本的内容,但难以准确理解段落大意,并且难以把握文本的整体走向。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实际开展阅读理解教学时,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整体脉络,最终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文本整体结构形成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
除此之外,思维导图还可以减轻学生的阅读学习压力。例如,在开展《故乡》一文的阅读教学时,由于文章中涉及的人物比较多,且所处的时代背景比较早,学生很陌生,所以难以对文本产生深入的理解。因此,在进行文本解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带领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呈现文本脉络结构。首先,故乡是文本主题,被作为思维导图中的中心词。教师可以此为中心,辐射出两条典型的线索,一是“景物”,二是“人物”。为了更好地进行“人物”解读,教师可以进一步细分,比如人物主要包括了“闰土、杨二嫂”两人,在该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具体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条支线。以“闰土”为例,在过去,这一人物形象为阳光、健康。而现在,闰土却变得“面容憔悴,麻木迟钝”。在未来,“我”希望润土可以重获新生。通过对上述思维导图的解读,学生对文章整体脉络有了把握,从而可以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故事概括,还可以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深度把握。
3.加强情境营造,插上想象翅膀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离不开想象力的支持,这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过于注重阅读理解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只会“死读书”,无法从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以及思想感悟,难以将文本中传递的思想方法为己所用,限制了学生阅读理解学习效果的提升。因此,在实际开展语文阅读理解教学时,教师还应提高对学生想象力、创新力的重视,鼓励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进行想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实际开展阅读理解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建立相应的情境,带给学生一种沉浸式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共鸣,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完成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
在情境创设方面,语文教师可以抓住信息时代机遇,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高情境创设的效果。例如,在开展《藤野先生》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反映历史时代背景的短片,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能够了解文章创作的背景,借助多媒体,完成情境创设,进一步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在鲁迅与藤野先生道别时,先生拿出照片送给鲁迅留念时,鲁迅当时是何种复杂的心情,以此来增加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4.辩论式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在开展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这不仅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在阅读理解教学的过程中开展辩论活动,辩论主题取自文本中有争议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提升学生的思辨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辩论活动,需要结合文章内容,设计论题。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收集整理相关的材料,记录辩论的过程,能够培养写作能力。学生在辩论中陈述自己的观点时,除了可以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剖析,还能够训练自己说和读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开展《最后一课》的阅读理解教学时,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是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利,作者从小弗朗士视角出发,描写了民众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展现了当时民众对德意志的仇视情感。但从真实的历史情况来看,普法战争是由法国率先挑起,即法国为了扩张版图,才发动了战争。所以,法国实际上是“侵略者”,德意志是“反抗者”。语文教师可以敏锐地抓住文章主体和该文章历史背景之间的矛盾点创造辩论主题,引导学生围绕“爱国”的观点进行辩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具有积极的作用。
5.加强启发引导,指明阅读理解方向
通过上文叙述可知,在开展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时,教师需要加强启发与引导,带领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探索。但一些教师在引导启发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较为笼统,缺乏指向性,难以抓住重点,最终影响了学生的深入阅读,不利于教学效果提升。为改变这一现状,在实际开展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加强启发引导,指明阅读理解方向。
以《中国石拱桥》为例,这篇说明文具有良好的启发性和趣味性,但文中运用了很多科学术语,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文本理解的难度。所以教师要善于进行启发引导,为学生指明阅读理解的方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与生活阅历,完成启发问题的设计。比如,教师可以提问:“日常生活中的大桥与文中描述的桥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什么作者先以赵州桥为例进行分析,然后再分析了卢沟桥?在众多的石拱桥中,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什么会成为典型的例子?”上述启发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增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性问题应具有明确的思维指向。例如,在开展语文阅读理解教学时,一些教师总是习惯性提出如下问题:“请你找出(文中)一个能够打动你的句子并赏析。”这一问题看似为学生留了很多自由探索的空间,但事实上,由于问题缺乏思维指向性,很多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只会随便找一个句子应付了事。为解决上述问题,教师不妨将上述启发性问题改为:“完成文章阅读后,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话?请你从修辞,用词,含义三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上述启发性问题指明了思维方向,同时也能够给予学生足够自由的空间,从而有效避免了学生在进行阅读理解学习时无从下手与内容空洞的问题,更有利于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质量的提升。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是一项专业、复杂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新《课标》对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明确学生在教学时应遵循的原则,最后从多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阅读理解教学策略,从而减轻学生的阅读学习压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俊霞《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阅读指导》,《第二课堂》2023年第7期。
[2] 黄盟《初中散文群文阅读的优化策略》,《文学教育》2023年第7期。
[3] 王英玲《初中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研究关键思路分析》,《新教育》2023年第20期。
[4] 杨光美《名著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及引导策略》,《中学课程辅导》2023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