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 李宇青摘 要: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由于其本身具有人文性和实用性等特征,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通过对当前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不难发现,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从而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对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的策略进行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实效性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6.044
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由于其难以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无法起到以就业为导向的积极作用,所以,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会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相关专业课程中,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甚至还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创新,语文教学也逐步朝着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对此,教师要想充分发挥出语文教学的良好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真正实现现代教学与专业培养的有效结合,为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对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
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理论课的学习中常常会感到十分吃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相关技能,而在人文精神和思想文化的培养方面,却始终缺少足够的重视。在语文教学中,由于长时间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一言堂、满堂灌的方式开展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甚至还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对于文章内容或相关知识点,教师并不会系统地向学生进行介绍,同时也未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班级管理现状等,对于备课阶段的准备工作,教师也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甚至还会有部分教师认为,语文学习和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教师只需培养他们的专业技术即可。由此可见,教师缺少对语文教学的重视,是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2.学生本身对于语文学习缺少足够兴趣
在学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基础知识水平薄弱、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提高学习兴趣。另外,部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并没有太多思考,只是认为学习语文并不会对自身有所帮助,再加上学生未能对语文学习端正态度,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基于此,教师就需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正确引导,并及时告知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对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均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正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缺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3.语文教学内容缺少创新
语文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文言文、记叙文以及写作训练等诸多部分,在内容方面,重点突出语文技巧的学习,而在趣味性和人文性等方面,却始终缺少相关教学活动。另外,教材中的课文内容较为陈旧,不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文章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创作内容,也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较大差距,无法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另外,在语文写作技巧方面,虽然能够体现出教学重点,但是,却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1.能够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的单一性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直观性和交互性等特征,能够通过视频、图片以及文字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受到学生的广泛喜爱与认可。教师将信息技术运用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条件下,逐步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开阔学生视野,不仅能体现出现代教学技术的特征,还能有效改变语文教学的单一性,避免传统语文教学的缺陷和不足,其教学优势是传统教学方法所不能比的。
2.能够创新语文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是多种媒体技术的有效结合,主要包含文字、图像以及语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能够让学生从多种渠道接收相关信息,并将所获得的信息直接传送至大脑当中,并由大脑进行全面分析与判断,以此来获得更加准确的信息。多种媒体的集成,是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之一,教师将信息技术运用在语文教学中,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逐渐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优化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能够对各种媒体数据进行及时处理,其中就包括声音、图形以及文本,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并非相对独立的信息类的简单堆积,在多种媒体技术之间,不管是在时间方面还是在空间方面,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此外,信息技术的关键特性,还在于信息载体的多样性与集成性,能够不断优化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当学习《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时,教师便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示范朗诵,并提醒学生注意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了解主人公的形象,以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有效策略
1.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想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必然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若是缺少其中任何一方的参与,都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施者,将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开展高效教学活动的关键因素。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还是文化传承的执行者,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以及身心发展规律等,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并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以此来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与此同时,教师也要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创造出更多师生互动的机会与途径,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基础知识。
比如,当学习语文基础模块《百合花》这篇课文时,学生能够体会到小说所传达的人情美与人性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通过拍摄微电影的任务,大致梳理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把握文中的细节描写。首先,教师在课前就要改变对学生的称呼,从“同学们好”转变为“各位导演好”,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再为学生布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就是将《百合花》拍摄成一部微电影,在座的学生都是导演。其次,在开始拍摄前,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简单了解电影的故事情节,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相关板块,并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阅读和讨论,最终明确此部微电影的情节。第三,等到实际拍摄阶段,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重点拍摄主角的相关镜头,牢牢抓住细节描写。最后,再由教师补充相关背景,进行归纳总结,向学生介绍作者茹志鹃所处革命年代的相关背景,并结合文本,让学生体悟作品传达出的革命年代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通过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将信息技术运用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与不足,还能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从而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2.准确把握标准,以符合语文教学的要求
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往往是在课堂中实现的,所以,课堂是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场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学的实效性,还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找准切入点,所谓切入点,也就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在备课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这样在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时,就能让学生感到难度适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
其次,把握重点。对于每一节语文课教学,其教学重难点也会有所不同,这是学习新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就要牢牢把握教学重难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重难点来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再次,攻克难点。在教学设计环节中,教师应紧紧围绕教材的整体系统,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全面分析,明确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攻克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方法进行精心设计,同时也要注意把控解决重难点的最佳时机。
最后,选准疑点。所谓疑点,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遇到的易混易错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基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基础知识,找准疑点,一方面要找到学生易混易错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要提前准备好解决疑点的有效方法,为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提供坚实保障。
以《师说》这篇文言文为例,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理解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此篇文言文的创作背景,使得学生能够对课文内容形成基本了解,然后还要从文本出发,让学生从原文中摘取背景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揣摩文章主旨及思想等,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在课上完成背诵、处理作业等任务。教师在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要安排学生进行相关活动,充分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最后,在各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同一时间段内都能有不同收获,真正解决优生吃不饱、潜能生消化不了的问题。
3.激发学生探究,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效化
有效教学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掌握更多知识,还要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以此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探究活动的兴趣,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这是当前语文教师亟待思考的问题之一。
首先,教师要通过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导入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会对整个教学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导入环节这一机会,通过创建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以此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他们感兴趣的视频或图片,将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再者,教师也可以采用启发式提问的教学方式,先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共同思考。总而言之,不管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主要目的都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
其次,通过合理的课堂提问与启发,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饶有兴趣地启发提问,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有效途径。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提出问题的有效性,一方面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接受能力,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最后,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研究中找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在帮助学生攻克学习重难点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逐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此外,也要正确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而教师则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才能取得更加理想的语文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虽然体现在不同层面上,并且在不同角度中,也有不同观点。但是,从评价内容角度进行分析,一节好课,必然需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充分体现出学科特点。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同时也要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代红《多元策略并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知识文库》2022年第14期。
[2] 赵明《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思考》,《新课程研究》2022年第13期。
[3] 尹鸿飞《有效导入 多元发展——谈巧用课堂导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尝试》,《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年第4期。
[4] 钟红梅《巧用课堂导入,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江西教育》2022年第3期。
[5] 徐红玉《提高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探索》,《成才之路》2021年第20期。
[6] 苏锦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刍议》,《成才之路》202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