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校共育模式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作者: 王艳艳摘 要: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在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引入家校共育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小学德育过程中,家庭与学校开展共育教学模式,及时进行有效沟通,能够促进家校完全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共同推进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德育。家校共育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德育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以家校共育模式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为课题,从家校共育教学模式在小学德育中的现状,家校共育教学模式在小学德育中应用的重要性,家校共育教学模式在小学德育中应用的原则,家校共育教学模式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策略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家校共育 小学德育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6.063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创新型综合人才具有迫切需要,所以,教师和家长要改变对学生的教学观念,从现代化视角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在传统的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只重视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应试技能方面的传授,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已满足不了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对学生进行共同教育,从学生的德育出发,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家庭与学校共同教育教学模式既是学校和家庭进行有效沟通的方式,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小学阶段是德育教学的重要时期,有益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所以,家校共育教学模式既能够满足学生的德育需求,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趋势。
一、家校共育教学模式在小学德育中的现状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同时,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人民的道德素质也要有所提高。所以,新《课标》要求学校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德育。但是鉴于我国人才选拔和学生升学均将考试成绩作为主要依据,所以在学校、家庭、学生三个方面均忽视了德育对学生的重要性。
1.学校忽视德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目前,各小学制定的教学目标仍以提升学校的升学率为主要目的,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任务时,也以应试教育教学模式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方式。教师作为小学教育的主体,通常将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通过题海战术帮助学生掌握教学知识,注重对学生教学知识和应试技能的传授,以提升学生考试成绩为教学目标。
2.家长不重视学生的德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以学生的第一学历为主,并且大部分公司只录用“985”“211”院校毕业的学生,导致家长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也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认为学生上学的第一要务就是提高成绩,至于德育、美术、体育等非文化课程教学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促进作用。由此,家长也不重视学生的德育。
3.学生的德育意识薄弱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任何学科都会好奇,鉴于学校和家庭施加的学习压力,学生只能按照学校和家庭的意愿学习文化课程,以教师教学为指导,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只能服从家长的安排,利用休息时间参加家长报的课外辅导班,提升学习成绩。在学生德育意识薄弱的情况下,加上学校和家长的影响,学生逐渐会忽视德育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4.家庭和学校缺乏深度沟通
为实现家校共育提升学生的德育质量,家庭和学校要以深度沟通为前提,促进双方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活状态。但是,在家校共育背景下,家庭和学校没有进行有效沟通,即使沟通也只是较为浅层次的。比如,教师在家长群里发一些通知类消息,家长简单配合学校工作,双方没有站在共育的角度上进行科学性沟通。并且,部分学校认为学校教学的目的只是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及约束学生的行为,至于德育教学是家庭教育的范畴,与学校关联较小。但是,家长认为学校就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无论是德育还是文化课程都应该由学校负责。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校和家庭很难进行实质性沟通,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家校共育教学模式在小学德育中的重要性
1.促进教师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情感表达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小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对教师和学校工作人员会产生惧怕,学生在课堂上的容易受到约束,部分学生不愿意表现自己。但是,学生在家中处于极为放松的状态,喜欢和家人进行肢体上的接触和心灵上的沟通。所以,家庭和学校开展共同教育,有助于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利于教师组织德育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2.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现阶段的小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任务重,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差异性,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学习的心理,对教师开展有效的学科教学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家校共育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加强德育,排解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而产生的厌学心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理解学习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促进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当中,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家校合作能够营造良好的德育教学氛围,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体会德育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学校在组织家长会时,可以开展“德育”主题活动,让学校、家庭、学生共同参加,家长可以结合家庭情况分享家庭生活对学生道德方面的影响,这样家长和学校互学互助,能够提升班级整体德育水平,让学生感受学校和家庭的爱,同时让学生深入体会德育的内在含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家校共育模式在小学德育中应用的原则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将家校共育的教学模式引入德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开展,教师在教学中要遵从以下原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将学生视为学科教学的主体,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所以,在家校共育背景下,教师在组织德育教学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主导意志为主,让学生成为德育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要结合德育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差异性,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通过课堂互动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鼓励学生参与小组交流,拉近学生之间的感情,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处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2.德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较低,对各学科知识的认知能力较差,所以,教师在组织德育教学时,要先对班级学生进行调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进阶型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促进班级中的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德育教学当中,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同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创设情景模拟演练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活动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让德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3.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
目前,西方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通过电子通讯设备能够接触大量的外来文化,对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加强德育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德育教学中引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学生展开教学,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四、家校共育模式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策略
1.转变德育观念,增强家校德育意识
在传统的小学教育教学中,学校及教师没有认识到德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在传统教育背景下,家庭也忽视了德育对学生的影响。要想实现家校共育开展小学德育,学校要转变德育观念,之后引导家庭转变德育观念,据此建立家校德育理念,达成家校共育共识,共同对学生开展德育。要想实现家校共育教学模式,家校要深刻认识到家校共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认识事物的时期,所以,家校要认识到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关键时期,有效的德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校平等沟通,建立家校友好关系
在达成家校共育共识的背景下,家校平等沟通对学生的德育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家校要进行平等沟通互助互教,以学生的发展为家校共同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家校共育下的小学德育中,家庭和学校要明确自身的角色,认识到在家校共育所独有的优势,共同对学生开展德育教学,提升学生的德育学习能力,提高教师的德育教学质量。所以,在家校共育中,双方要相互平等,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家校在对学生共同教育时,发现问题后要及时沟通,共同解决问题,建立友好的家校合作关系。
3.完善沟通机制,促进德育开展
家校沟通机制对德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要开展多样化沟通,共同完善沟通机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家校沟通方式要不断创新,要体现家校沟通的信息化、科技化。教师要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建立以学校为主的微信群、QQ群、学校教学公共平台等信息平台,拓展沟通渠道,保证家校有效沟通。例如,教师要每个月开一次家长会,组织家校共育分享主题活动,家长在活动或家长会上相互分享家校共育心得,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实现家校共育的有效开展。
4.引入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实现德育启蒙
在家校共育教学环境下,教师在德育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对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家校共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学校要注重理论教学部分,家庭要注重实践教学部分,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的道德理念,促进学生养成道德意识。之后,教师和父母要在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产生爱国之情,帮助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家庭责任意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自我道德素养提升意识。同时,学校和家庭要定期组织卫生清洁实践活动,加强德育知识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树立价值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小学德育中,良好的德育有益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较低,对自身的行为不能进行正确判断。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帮助学生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及时干预,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家长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让教师掌握学生在家中的生活状况和自主学习情况,进而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掌握学生的行为习惯。
6.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家校共育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对促进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家校共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德育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差异性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让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同时,教师要注重德育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忆苦思甜”主题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家长工作的辛苦,引导学生养成吃苦耐劳的品格。
7.制定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德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开展教学评价,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时,要制定综合的教学评价,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学校制定教学评价时,要注重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主体性,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多样性。教学评价应包含学校评价、家庭评价、学生自评三个部分。在学校评价部分,教师要注重学生对德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具体表现,在家庭评价部分注重学生在家庭中的自学情况和德育教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学生在自评部分要对自身学习状态进行评价,比如是否掌握教学内容,是否有不理解的知识,等等。
综上所述,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引入家校共育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家庭和学校的德育教学观念,加强家校共育教学意识;家庭和学校要进行平等沟通,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多样化的沟通方式;要建立家庭和学校的沟通机制,对学生开展德育教学;要利用家庭和学校共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家校共育教学模式仍存在不足,在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难点。所以,家校要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为目标,开展家校共育,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和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月娇《协同作用,高效成长——家校合作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年第1期。
[2] 邓正明《推进家校合作,助力学生成长:小学家校共育的探索与实践》,《教育(文摘版)》2017年第12期。
[3] 程发平、魏小玲《家校共育培养学生良好品行的策略》,《教育》2016年第3期。
[4] 霍建英《家校共育构建“德育合伙人”模式》,《辽宁教育》201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