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语文人文性与“品德型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
作者: 邹蕾摘 要:随着社会生活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以及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快速而不稳定的发展,“问题学生”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掌握、对文本人物形象与情感的想象与感悟中,锻炼思维理解能力,得到政治思想与道德情操的教育。因此,语文在对“品德型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从一线语文教师角度出发,从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以及人文性两大方面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育转化理念与对策。
关键词:品德型问题学生 人文性 语文
一、语文人文性的重要性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语文的人文性是指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在特定时空内的一种双向的生命运动过程。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强调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即语文教学要从学生主体出发,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教育目的,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正确把握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丰富审美、道德与价值观内涵,引导学生与作者形成思想共鸣,并从文本中受到启发,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正确的“三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品德修养。”据此,笔者认为语文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语文的美育功能与德育功能上。美育能够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的美育功能在学生,特别是“品德型问题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促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习得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还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能够大大地丰富、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智力与修养。
二、语文人文性与“品德型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对策
“品德型问题学生”的主要表现有打架骂人、敲诈勒索同学、偷窃赌博、抽烟喝酒、混社会、与异性有不正常往来等。这类问题生多数成绩不好、纪律不好,他们一般来源于破碎家庭、道德不良的家庭、有严重教育失误的家庭。所以,在他们尚且有改变余地的阶段,教师更应该施以援手,把他们往正道上拉一把。在转化“品德性问题生”时,教师首先要搞清问题严重性。有的“品德型问题学生”虽然会犯一些出格的错误,但还是有善良和通情达理的一面。语文教师可以借助语文教材中丰厚的人文精神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温暖与真情以及榜样力量影响他们。并且,在可以的情况下,教师要寻求其家长的帮助,共同致力于对他们的教育转化。对于那种行为极其恶劣的“品德型问题学生”,语文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注意尽量与其和平共处,保护好其他学生安全,不让他们影响和伤害其他学生。其次,语文教师以及班主任要明白“品德型问题生”不适合“招安”,不能轻易安排他们做小干部或者课代表,教师切不可因为几个学生,忽视了绝大多数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一切“景语”“情语”去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在实际的语文教育教学以及“品德型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加强人文因素的教学,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加强“问题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道德素质、个性品质;进行社会文化教育,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进行价值教育,陶冶感化学生,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加强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
笔者将以上四个方面的人文性教育在阅读教学与语文课外活动教学中进行渗透。
(一)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除了具有让学生熟悉、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功能之外,还具有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素质、树立学生正确“三观”的人文性功能。阅读教学中蕴含着作者主观情感的表达与流露,积淀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内涵,这对于“品德型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来说是宝贵的资源与财富。然而,教师要想通过阅读教学来教育转化“品德型问题学生”仅靠课堂阅读教学是不够的,因此,笔者将阅读教学分为三个方面:一、教学课本的阅读;二、指导课外经典名著的阅读;三、引导生活的阅读。力求通过这三个层面的阅读教学对“品德型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产生影响。
首先是教材范本的阅读教学,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范本,是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直接与首要材料。语文教师在进行文本中字、词、句、段、篇的讲解时,要善于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实时地对“品德型问题学生”进行熏陶感染。学生要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去获得情感的体验与共鸣。课堂教材文本的阅读教学相较于其他两方面的阅读有两个优点:一、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少走弯路、抓住文章的主旨;二、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平等的环境与氛围,让学生可以在适当的情境中,融入对文本的感知。例如音乐导入、视频导入、情景导入。
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六年级下的一篇课文。小学生们正处于青春叛逆的时期,跟父母家人、同学教师稍有言语不和,就会发生激烈的矛盾。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展现文本中所描写的残酷现实以及小女孩的悲惨身世,来反衬学生们现如今的生活是多么幸福,让学生懂得珍惜与感恩生命、生活与家人,并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几乎任何一个“品德型问题学生”的家庭与家境都要比文本中的小女孩好,但他们不懂得珍惜与感恩自己拥有的生命与生活。教师在这篇文章中就可以着重对他们进行生命意识教育,让他们明白,生命是珍贵的,生活是不易的。教师要让“品德型问题学生”试着去帮助他人,让他们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
在《窗》一文中,远窗病人丑陋的心灵、卑劣的行为愈加体现了近窗病人的心地善良、道德高尚,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向近窗病人学习,用一颗无私的心善待他人、回报社会。在这一课中,语文教师要去教育转化“品德型问题学生”。“品德型问题学生”在很多时候对社会的不满与敌意来自误会。就像这篇文章的远窗病人,他一直在嫉妒、怨恨甚至是诅咒不愿让他失望,一直为他勾画窗外美景的近窗病人。说不定,换一个角度与心境,你所感受到的敌意会少很多。最后,语文教师可以让“品德型问题学生”讲一讲他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误会。这样就会大大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其二是课外名著的阅读指导。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语文教师要教学的内容不仅仅是阅读,要关注的对象也不仅仅是“问题学生”,因此,教师只依靠课堂文本教学来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转化是不够的。课外阅读特别是课外名著的阅读不仅可以开拓“问题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这是体现出阅读教学的工具性。在人文性方面,教师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让“品德型问题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生活与世界的美好,帮助“品德型问题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与正确的“三观”。例如,一部《西游记》可以告诉“品德型问题学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要惩恶扬善;一部《许三观卖血记》可以让“问题学生”知道生活在封建社会的艰辛与不易,要感恩今天的生活,知恩图报;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反映了苏联一代有志青年的大无畏精神,他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品质会给“品德型问题学生”带来心灵上强烈的震撼。
其三,是对“品德型问题学生”生活阅读的指导。笔者较为认同陶行知先生关于教育的观点,教师要将生活与教育紧密起来,把社会当成一个大学校,在社会中、生活中进行教育、学习。这也是笔者提出阅读生活的理论来源。所谓阅读社会,就是要感悟社会中的点点滴滴,真善美、假恶丑,感受亲情、友情、爱情,亲近爱护大自然等等。生活会给“品德型问题学生”最强烈的感触与震撼。例如,过马路时,红灯停、绿灯行,是对他人与自身生命的保护;看表演时,适时的喝彩,是对街头艺人的鼓励;收到快递时,一声谢谢,是对每日辛苦奔波的快递员的尊重。“品德型问题学生”缺少的正是这些基本的品德与道德修养。语文教师虽然没有办法接触到“问题学生”的日常生活,但可以尽可能地引导他们去感受、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二)语文课外活动教学
课外活动教学是相对应于课堂教学而言的,是在课堂之外,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的一种教育形式,二者虽相互独立,但又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语文教学体系。语文课外活动教学同样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师践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式。相较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固定而又略显单调的教学结构与环境,语文课外活动教学打破了时空局限、学科与学科之间、课堂与课外之间的限制。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与情境中,“品德性问题学生”少了许多束缚与不自信,学习活动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也会高很多。虽然他们自知学习不如别人、但骨子里仍有一股不服输的劲,总想着让教师与同学对自己刮目相看。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教师千万不能将“品德型问题学生”与其他学生区分开来组织活动,要让他们融入班级的大集体中,并选择合适的领导人,采用适当的方法在活动过程中去关注、鼓励与帮助“品德型问题学生”。课外活动中常见的语文课外活动教学有两大组织形式:一、大型集体性的语文课外活动,例如文史晚会、作家见面会、诵读比赛、课本剧表演等;二、小组语文课外活动,如小组辩论赛、手抄报比赛、课本情景剧比赛等。在众多语文课外活动中,笔者仅选择朗诵会、文本情景表演、故事会这三个“品德型问题学生”参与度最高的活动进行探究与阐述。
1.朗诵会
朗诵会不同于朗诵比赛,它是一种没有好坏与名次的朗诵活动。朗诵的优劣虽然有评价标准,但语文教师开展朗诵会的目的与意义就是鼓励学生的全员参与,不必拘泥于成绩。相较于朗读比赛,“问题学生”们更喜欢参加这类活动。朗诵的内容可以由语文教师限定也可以由学生自由撰写,朗诵形式包括独诵、对诵、合诵,还有配乐诵、表演诵。总的来说,朗诵会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表演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但在朗诵会上对“品德型问题学生”进行教育转化,语文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动员“品德型问题学生”的参与。没有参与,就没有体会,没有体会,教育的效果就会微乎其微;二、教师要限定诵读主题,多选择贴近生活的正能量的诵读材料与文本,尽量少让“品德型问题学生”诵读反面的事例材料,特别是与“问题学生”不良品行相符合的材料。因为那会让他误以为教师是在故意让他反省、给他难堪。三、尽量让“品德型问题学生”与品行良好的同学合作诵读,以避免“问题学生”的敷衍了事;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这两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帮助,让好学生与“问题学生”多接触。
2.文本情景表演
情景表演应该是学生们最喜欢的一种语文课外活动,因为相较于课堂教学的沉闷,文本情景表演是最丰富多彩的,特别受到成绩不是很好的“品德型问题学生”的喜爱。虽然“品德型问题生”的成绩不是很好,但他们中有很多人擅长才艺,唱歌、跳舞、表演等。文本的情景表演给予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小学至高中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本兼具表演性与人文性,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将心比心》一课为例,“品德型问题学生”通过表演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如果在生活中,我们能将心比心,那么就会多一些理解与包容,少一些争吵。再如,曹禺的《雷雨》是一篇特别适合表演的课文,通过表演,学生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资产阶级的残忍、伪善,封建社会的罪恶,从而促进“品德型问题学生”对现今社会、现有生活的感恩与珍惜。总的来说,文本情景表演一方面可以调动“问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无形地加深“问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师在组织文本情景表演时,要注意根据文本的德育目标,针对性选择“问题学生”参与表演。并且,在表演前,教师要给予“问题学生”悉心指导;表演中,要给予鼓励;表演后引导“问题学生”进行反思,写一写感想,以加深“问题学生”对文本思想与主旨的感悟,实现德育目标。
3.故事接龙
故事也是一种文学体裁。故事接龙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表演能力,还可以通过故事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达到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转化的目的。而且,同课前演讲相比,学生们更喜欢课前故事接龙的活动形式。因为,学生们喜欢听故事,也喜欢编故事。相较于教师的苦口婆心、谆谆教诲,“品德型问题学生”更易接受故事。故事的内容有真有假,但无论什么故事,都基于一定的事实。学生在讲故事时,能够表达出一定的心理特征。教师可以从学生选择、编造的故事中,摸清学生的心理。教师在组织故事接龙课前活动时,可以根据近阶段班级的情况给学生们设定一个大的主题,例如有关团结、勤俭的主题等。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灵魂,也是语文教育的德育与美育功能得以实施的依据。语文教材、语文教学都是富含人文因素的,所以教师在开发课本的人文性、进行语文教学时,要从己出发,内化教材中价值观、道德观,再对“问题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贺来占《小学生常见心理成因分析及对策》,《内蒙古教育》2016年第10期。
[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
[3] 沈金元《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成才之路》2012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