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非纸笔作业”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张文桃摘 要:随着教育技术与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纸笔作业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纸笔作业的局限性更加明显。而非纸笔类作业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作业方式和作业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完成作业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然而,应设计哪些非纸笔类作业,如何设计有效的非纸笔类作业,仍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本文从口头表达、观察浏览、动手操作以及游戏体验四个方面入手,提出小学语文非纸笔类作业的设计方法,旨在为小学语文的作业改革与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关键词:小学语文 非纸笔作业 作业设计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9.018
“非纸笔”作业是相对于传统纸笔类书面作业而言的一种作业形式,从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和综合实践等多个方面出发,通过情景式、过关式、实践式、整合式等多种作业形式和学习任务形式,来体现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双减”政策与强调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突破单一的书面作业形式、开发更多类型的“非纸笔”类作业成为各学科努力的方向。小学语文学科是学生作业纸笔化现象较为突出的一个学科。这无形中压制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天性与创造力,引发了学生的心理排斥与作业低效等问题,不利于课业任务发挥其本应具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非纸笔类作业的设计进行阐述,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一、口头表达类语文作业
1.诵读篇章,激发情感
诵读类作业是指语文教师要求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篇章或诗歌,并要求学生进行朗读或背诵,以帮助学生感受文章内容和文章情感,提升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能力。通过诵读,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同时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升对语言韵律的掌握技能。
另外,诵读类作业相比于纸笔类作业更加具有新鲜感和灵活性,能够减轻语文文章学习的枯燥和乏味感,通过诵读,学生可以练习语音、语调、语速等口语表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知识技能。
最后,诵读类作业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体验。通过诵读名著、经典诗词等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增加文化素养,同时也可以感受文学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增强情感体验和人文关怀。在布置诵读类作业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语文水平,选取适合的文学作品进行诵读。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懂、富有趣味性的儿童文学作品,如童话故事、儿童诗歌等;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名著和文学作品。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秋晚的江上》的教学时,这首现代诗描绘了一幅秋江晚景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此,语文教师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抄写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继而读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2.口语交际,训练思维
口语交际类也是口头表达类语文课业任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与诵读类作业相比,口语交际的作业形式更加灵活,也更加考验学生的自主性与思维能力。首先,口语交际类作业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而口语表达能力是语言交流中最基本的能力。通过口语交际类作业,学生可以不断练习口语表达,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其次,口语交际类作业可以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交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人际关系,还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通过口语交际类作业,学生可以与同学进行交流,增强自己的交际能力。最后,口语交际类作业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在口语交际类作业中,学生需要不断练习口语表达,这可以让他们更加自信地进行语言交流。同时,口语交际类作业也可以让学生不断尝试新的表达方式,从而增强自我表达能力。针对口语交际类作业,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参考以下几种形式,如模拟对话、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辩论、演讲、口头报告等。例如,在进行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习作部分“我来编童话”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以“讲故事”而非纸笔写作的形式,请学生口述自己构想的童话故事。这样的习作形式更加新颖,同时也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加工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
二、观察浏览类语文作业
1.观察生活,获取灵感
观察类课外作业的意义在于让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观察意识,提升学生对细节的掌握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布置以下几种观察类作业。首先,生活观察类作业。生活观察类作业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体验、感悟生活,例如观察天气变化、观察植物生长、观察动物行为、观察人物语言行为等,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可以了解生命的奇妙和多样性,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其次,文化观察类作业。文化观察类作业要求学生在文化活动中观察、体验、感悟文化,例如,观察传统节日、观察文物古迹、观察艺术表演、观察社会现象等,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能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其次,自我观察类作业。自我观察类作业要求学生在自我学习中观察、体验、感悟自我,例如观察学习方法、观察学习成果、观察自我情感、观察自我行为等,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培养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最后,社会观察类作业。社会观察类作业要求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观察、体验、感悟社会,例如观察社会现象、观察社会问题、观察社会热点、观察社会人群等,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能够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例如,在进行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大自然的声音》的教学时,语文教师可以请学生在课后观察自己身边的发声现象、自然环境中的发声现象,可以是街道的车水马龙,也可以是林间的清脆鸟鸣,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有声之声体会其中的无声之声,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感悟、记录和总结的过程中,注重方法、注重细节、注重感悟和思考,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体验力和思考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课外阅读,积累素材
不少教育工作者会把阅读任务归为纸笔类作业,这是不恰当的。有时候,语文教师要试着以拓宽阅读面、培养阅读兴趣为宗旨,放手让学生去阅读,避免附加强制性的阅读笔记、阅读感想之类的书面作业。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阅读的育人价值。具体来看,首先,阅读类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确保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有所收获。
其次,阅读类作业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增强对生活和社会的认知。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量。
最后,有效的阅读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自身兴趣和需要的前提下选择阅读内容并独立完成,这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同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思考、总结和归纳,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等神话故事的教学时,语文教师可以不布置抄写、练习等书面作业,而是请学生读一下彩绘版的《中国神话故事》与《外国神话故事》这两本书,品一品神话这一文学体裁的魅力,思考中外神话故事的相通与相异之处。
三、动手操作类语文作业
1.手工实践,培养情趣
手工类课外作业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手工制作需要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实际操作,教师可以让学生的手部协调能力得到锻炼,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在手工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将书本上的知识变成实物,从而获得更加直观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手工制作需要学生花费较长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学生耐心地完成每一个步骤。这样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增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制力。
在布置手工类课外作业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考虑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制作手工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故事或者课文内容,制作手工书;第二,制作手工卡片: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日或者主题,制作手工卡片;第三,手工拼图。学生通过制作拼图的方式,能够呈现出文章中涉及的艺术、地理等方面的内容;第四,制作模型。学生可以根据所学课文的主题或教师布置的主题,制作相关的实物模型。例如,在《飞向蓝天的恐龙》这一课程的教学当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掌握更多与恐龙有关的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制作不同种类的恐龙模型或是绘制相应的图片,还可以请学生制作自己喜欢的恐龙的类型,全面地锻炼学生的脑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2.劳动实践,生活教育
劳动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劳作类课外作业是指学生在课后,通过实践劳动和劳作的方式,锻炼身体、增长知识、提高技能的一种作业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布置劳动劳作类课外作业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劳动劳作类课外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劳动劳作类课外作业,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生产劳动的过程,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其次,劳动劳作类课外作业可以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现代社会,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而劳动劳作类课外作业可以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最后,劳动劳作类语文作业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语文教学不仅仅是阅读、写作、讲解,还应该包括劳动、劳作等形式。通过劳动劳作类语文作业,教师可以将语文教学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在布置劳动劳作类语文作业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考虑以下几种形式,如种植、养殖、调研、采访、文化体验等。例如,在进行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花钟》的教学时,语文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2—4人的小组,每一组认领一盆放有花儿种子的小盆栽,请各小组自行分配任务,悉心养护花儿直到发芽、开花,从而发现花钟的秘密所在。这种与语文知识、科学知识相结合的劳技类作业,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其他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加全面地发展。
四、游戏体验类语文作业
1.个人游戏,智慧开发
已有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将游戏引入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等具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教师或许可以尝试将游戏形式引入到作业设计中,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作业效果。在布置单人的游戏类课外作业时,语文教师可以参考以下几种形式。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竞赛、语文拼图等游戏,这些游戏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语文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语文填空游戏、语文听力理解游戏,以此帮助学生提高文字理解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例如,在进行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课里的《拍手歌》的教学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上演示生字词的形象记忆技巧,比如用动作表示,并引导学生在课后根据教师发在班级群里的配音,进行踩点练习。总之,游戏类课外作业的意义在于减轻语文学习的枯燥性和乏味性,进而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入到学习状态。在选择具有语文特色的个人式游戏作业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语文水平进行选择,同时也要注意游戏的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确保学生能够在游戏过程中提高学习效果。
2.互动游戏,增进交流
在单人游戏类作业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还需要引入团体式游戏类课外作业。通过这种方式,小学生能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因此,在作业设计当中,教师可以加入一些互动游戏来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具体来看,首先,教师可以组织语文接龙游戏。小学生可以在游戏中通过接龙的方式学习汉字、成语、诗词等语文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其次,可以组织抢答类游戏。学生可以在游戏中通过抢答的方式来回答语文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能力,让学生有更高的参与热情。最后,教师还可以创建角色扮演类游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后自行组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将一些比较精彩的课文段落演绎出来。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总而言之,开发小学语文非纸笔、非书面化作业意义重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作业效率。因此,教师应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完成口头表达、实践操作、艺术创作等非书面化作业,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学科教师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重视这种作业设计方法,并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桂荣、田郭林《小学语文讲述表达类作业设计研究》,《基础教育论坛》 2023年第6期。
[2] 林清妹《“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策略探究》,《天津教育》 2023年第10期。
[3] 黄雪梅《基于单元整体的小学低段语文非纸笔作业设计研究》,《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