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张亚红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语言能力成为重要教学目标。口语交际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黄金时期”,关注学生口语能力,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本文聚焦口语交际教学,围绕其重要性和现状展开剖析,并从教学目标、课程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维度,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口语交际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9.021

在最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师明确了口语交际教学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倡导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交流的能力,使其能够顺畅地开展人际交流、社会交往。这是对“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能力”的细化,明确了口语教学的重要性。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学科,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其掌握交流工具、传递信息的载体。纵观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功利性”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口语教学逐渐弱化,致使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大打折扣。

一、口语交际教学重要性分析

口头交流是语言运用的关键环节,在初级语文课程中进行口头交流对学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首先,有助于促进小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在幼儿时期,由于人的认知能力比较低,致使语言能力发展也相对比较缓慢。到8—12岁,人类便进入到语言发展的“黄金阶段”。而这一阶段正处于小学阶段,伴随着认知能力的逐渐增加,学生的语言能力也迅猛发展。因此,教师抓住人类语言发展规律,强化口语交际,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帮助学生感知语言的使用技巧和效果。

其次,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思维。通常,学生在口语表达之前,必须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思考:“应该说什么?通过什么样的语气和口吻表达?”可以说,学生要想良好的表达,必须要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同时,学生在倾听对方的过程中,也需要经过思维分析,才能进行有效回应。因此,通过口语交际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

最后,有助于展示综合素养。口语表达不仅仅是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体现。在日常交际的过程中,有的人言简意赅、有的人出口成章、有的人侃侃而谈,也有的人词不达意。可以说,口语交际能力就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真实写照。为了真正提升小学生的真实素质,教师唯有全面加强口语交际教学,使学生能够文明、顺畅地进行人际交往,并在交往中体现出个人素养。

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基于语言能力强化小学生的口语交际教学,已经成为当前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在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重视程度不够。纵观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还存在重“读、写”,轻“听、说”的情况。虽然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但由于缺乏可操作性,致使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难以落实相关要求。还有部分教师受到“功利性”教学模式的束缚,由于口语交际不属于考试的范畴之内,致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被边缘化的现象。

其次,口语交际话题单一。基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组织和开展口语交际教学时,应基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入切合学生生活经验和教材内容的丰富话题,让学生能够将口语交际合适、得体地应用到各种话题和场合中,实现口语交际教学的价值。然而,教师常常忽视语文学科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基本上都是以理想、爱好、游乐作为口语训练话题,难以收获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评价方式泛化。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在评价时,还存在明显的泛化现象,对于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优秀表现,教师常常运用“非常好”代替,具体“好”在哪里没有明确指出。同时,针对比较差的学生,部分教师不是批评就是鼓励,没有说明究竟是哪里不足。在这种泛化的教学评价模式下,教师很难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基于语言能力培养的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1.明确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基于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了强化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必须要从思想观念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将其纳入具体的教学计划中。具体来说,语文教师应意识到口语交际教学虽然不在考试范围之内,但却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教师加强口语交际教学,不仅不会浪费时间,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交流,评估他们的语言运用技巧,培育他们的语言逻辑,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技巧,并且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出针对性的口语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要紧扣交际的话题,基于小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合理设置交际内容和预期目标。需要说明的是,针对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交际意识,口头交流的要求是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针对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口语交际应拓展范围,融入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将所见所闻表述出来;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应将口语交际教学重点集中在培养知识点情感态度中。例如,在小学一年级《口语交际:我说你做》的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就遵循上述标准,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能够正确地做出听到的指令,在听说的过程中要正视对方,说话的时候保持正常语速,清晰表达观点,掌握“看着眼睛说话”这一基本礼仪。

2.积极开发口语课程资源

教师在开展口语交际教学时,基本上都是按照语文教材开展,致使口语交际教学资源比较单一。在这种情况下,口语交际话题与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和生活经验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此,为了真正提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效果,教师还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不断丰富口语交际课程资源。首先,开发教材中的交际内容并应用。教科书是执行各类教育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提升学生口头交流技巧的平台。教师需要对语文教科书进行深度探讨,充分利用教科书中所包含的口头交流教学资源,指导学生进行实际的语言训练活动。例如,在《田忌赛马》的教学中,教师就立足于这一篇文章的内容,对教材文章和内容进行改编,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将田忌赛马的故事情节真实地演绎出来。如此,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改编,使得学生在演绎故事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强化了口语交际能力,真正实现了“一举两得”。其次,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资源。良好的校本交际资源契合学生的口语训练需求。对此,面对新课程改革下的要求,教师还应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发校本教材,使其作为口语教学的有效补充。另外,在开发校本口语交际教材时,教师还应立足于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不同的校本教材,从思维能力、仪表仪态、心理素质等方面,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最后,高效利用网络资源。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网络资源日趋丰富,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载体,引导学生观看一些有关口语交际的视频、电视节目等,使得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悟其演讲内容,在观看中感悟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肢体语言等,以便于学生在听觉、视觉的多重感官参与中,对口语交际形成深刻理解。

3.优化口语交际教学过程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交流主题进行多样化的口头互动,同时根据学生的真实反馈来调整交流过程,这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交流技巧,让他们体验到语言的吸引力。

第一,契合学生实际生活。为了唤醒小学生的口语交际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应立足于口语交际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引入学生熟悉的话题,以便于学生能够在交际过程中,认知自我、表达自我。同时,生活化口语交际主题,更能强化学生的代入感,强化学生的口语表达欲望,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效果。例如,在《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的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说一说家里是否养了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有什么特点?你与小动物在相处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趣事?如此,借助生活化的口语表达话题,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创设良好的口语表达情境。语言与情境密不可分,没有情境的语言交际是苍白、枯燥的,教师必须要拒绝纯理论教学,如:口语交际原则、口语交际要领等,而是要基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置身于交际的环境中,通过情境助力口语交际,增强学生的体验。只有如此,学生才愿意积极表达,围绕交际主题展开交际互动。例如,在《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出各种有趣的图片,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内容,说出自己心中的图片内容,合理演绎图片中的故事。在具体的口语训练中,由于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又为学生呈现了与图片内容相接近的绘本,使得学生在趣味性的绘本故事中,逐渐进入到看图讲故事的活动中。

第三,加强口语互动。口语交际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应彻底转变教师单方面灌输的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开展双向互动,实现学生、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例如,在《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的教学中,教师就借助了这一教学模式:首先,教师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出发,与学生展开交流。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回忆,选择出印象最深刻的“小事”,并以小组作为单位,围绕“为什么要介绍这件小事、小事的内容、对自己的启示”进行相互表达。这样教师就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口语交际学习。

第四,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在开展小学生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局限于语文课堂,还应进行拓展和延伸,积极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和发展。例如,教师可利用班会,以“感恩”作为口语主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一件与感恩相关的事件,并指导学生对其进行交流、探讨等。如此,教师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口语交际锻炼的途径,也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循序渐进地提升了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

第五,因材施教,实施层次化口语交际教学。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存在差异,有的学生虽然写作时语句准确、优美,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完美地表达出来,但是在开口说话时却存在表达不准确、不完整的现象;还有的学生虽然性格活泼,乐于表达和交流,但由于语文知识储备不足,在表达时常常找不到合适的词语。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口语交际教学时,必须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立足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层次化的口语训练教学模式。具体来说,教师在开展口语交际训练之前,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并基于不同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训练内容,使得所有学生均可通过针对性的训练获得提升与发展。

4.提升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素养

作为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者,语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了口语交际教学的效果。正所谓是“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拥有一桶水”,要想提升学生口语能力,教师需持续掌握口语交流的知识和技巧,以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这样才有可能进行口语交流的优质教育,并且给予学生示范的价值。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加强口语交际理论学习。以往,教师常常不关注学生的口语交际,教学理论和经验不足,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加强学习,了解不同的口语交际类型及其教学理论,才能在此基础上开展口语教学设计,并更好地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而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之余,多阅读相关的理论书籍,积极参与各种相关的教研活动,或者观摩优质课,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重视语言文明性。教师作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在日常教学中,还应高度重视自身的语言规范性,不仅仅要坚持使用普通话,还应保持语言简洁规范、优美等,使得学生感悟到语言的魅力。

5.构建科学、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尤为重要。对小学生来说,教师必须要借助科学、适宜的评价语言,以便于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树立继续努力的自信心。鉴于当前口语交际教学评价泛化的现状,教师在优化教学评价时,一方面要关注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从倾听、表达、反馈、应对多个维度展开评价,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坚持针对性的原则,明确学生在口语表达中的优点、不足之处,使得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明确未来应该努力的方向;最后,在优化口语表达教学评价时,教师还应坚持激励性的原则,持续强化小学生的口语表达积极性。

综上所述,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小学生语言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必然要求。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唯有彻底扭转“弱化”口语交际教学的观念,基于新《课标》的新要求,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中,并从教学目标、课程资源、教学评价、教学手段、师资力量四个维度进行改进,才能不断提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义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究》,《文理导航》2023年第1期。

[2] 陈姣言《让学生“能说会道”——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升策略》,《小学生》2023年第1期。

[3] 阿依努尔·卡哈尔《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2023年创新教育实践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一)》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