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无纸化作业的设计策略探究

作者: 德琪

摘 要:作业在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教师明确学生发展水平以及巩固所学知识的必要路径,因此,加强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重中之重。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颁布了“双减”政策,此政策明确要求,针对一、二年级学生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顺应“双减”政策作业设计要求,以无纸化作业为主。但此要求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责任有所减轻,而是要求教师提高语文作业设计质量。因此,本文对“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无纸化作业设计展开研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小学语文无纸化作业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 小学语文 无纸化作业设计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9.037

“双减”政策的颁布并不仅仅要求教师在作业设计方面做减法,而是希望教师团队能够摒弃传统语文作业设计理念与方法,以无纸化作业设计推动学生综合素养以及教育水平的不断进步。语文作为小学阶段重要的学习科目,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促使“双减”政策能够在教育领域中贯彻落实,小学语文教师应勇于承担教育责任,在一、二年级中推行无纸化作业。为保证无纸化作业设计质量,教师应全方位考虑影响无纸化作业设计因素,在明确无纸化作业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制定无纸化作业设计策略,为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的提高贡献力量。

一、“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无纸化作业的价值

1.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

对于学生而言,在小学领域推行无纸化作业,能够有效扭转传统作业设计循环、重复的弊端,能够将学生的时间应用于实践探索与社交方面,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家长而言,无纸化作业的推行能够进一步减轻家长检查作业的负担,并且在无纸化作业完成的过程中,促成亲子良性互动,推动和谐亲子关系的形成。

2.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无纸化作业作为教育领域新型的作业设计方法,与传统书面作业相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无纸化作业的兴趣,并且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在内驱力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自觉为无纸化作业的完成付出时间与精力,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无纸化作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因此,教师可借用学生对无纸化作业的热情开展多样化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持久热爱。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小学一、二年级阶段推行无纸化作业,有利于打破学科界限,将相对独立的学科知识进行融合与交流。学生在完成无纸化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强化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社会实践、道德品质等多方面内容的联系,在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推动新型育人模式的构建。在完成无纸化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得到共同培养与发展,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无纸化作业的设计策略

1.重视基础训练,优化基础性作业

根据“双减”政策的要求,低年级学生不预留书面作业,无纸化作业开始占据主流,教师要多角度入手创新作业模式,减轻学生的学习学业负担。根据低年级语文的实际教育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就需要大量的汉字,从基本的会写简单的生字,到需要认识几十个汉字,甚至要完成基本的阅读,要求逐渐提高,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但是识字又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重要的作业部分,这些基础性知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针对此方面的作业进行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增加“汉字训练的时间”,课下让学生反复背诵,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增加学生的课业压力,严重情况下会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通过无纸化的方式优化基础识字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有较大的意义。

根据汉字的结构、部首,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利于记忆的“顺口溜”、字谜等来加强学生的记忆,也可引导学生参与编制的过程,切勿忽略小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将顺口溜、字谜作为学生的识字作业,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记忆生字知识。当学生进入二年级后,就需要在学习汉字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写话练习,与识字相比,写话的难度显著增加,而想要写好一句话,就必须要“说好一句话”,所以,在设计写话作业时教师就可以“说”为切入点,创新无纸化作业的类型。例如,低年级阶段的学生语文以“看图写话”为主,丰富的图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在作业设计中为了拓展学生眼界,教师可利用“实物”对学生进行训练。在教学完成后教师可预留一定的时间,开展“课堂无纸化作业活动”,将事先准备好的香蕉拿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视觉感受形容香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表达,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路,如香蕉的颜色?香蕉的形状像什么?香蕉皮就如同人的衣服等,很快学生就能说道“香蕉就像穿着黄色的外衣,它的形状像一个月牙,像一艘小船等”。学生可以完全将香蕉与自己的生活进行联系,接着,教师可以继续引导,我们肉眼可以看到它的形状、外形,那么接下来我们来“摸一摸”,说一说你们的感受,学生会自然的表达“香蕉非常光滑,有些微凉”,那让我们“尝一尝”它的味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逐渐放松,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说话”作业顺利完成。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学生掌握“说”的技巧后,再完成写话任务时就会非常顺利。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作业

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国家颁布的“双减”政策要求一、二年级以无纸化作业为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顺应“双减”政策要求,根据一、二年级学生发展特点,创设无纸化作业。一、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接受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培养技能的初级阶段,因此,教师在一、二年级阶段开展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如此,一、二年级阶段的学生身心发育并不成熟,思维具有较为强烈的形象性和具体性,因此,教师在针对一、二年级学生设置无纸化作业时,应充分考虑此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学生设置生活化作业,这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语文作业的兴趣,又能促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语文作业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学生在完成生活化作业时,就会对语文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并且能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积累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不仅如此,学生在完成生活化作业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感受语文知识的独特韵味,从而以语文知识为切入口,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保证学生在完成生活化作业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生活实践能力,推动学生可持续发展。

以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七课《妈妈睡了》的教学为例,在本篇文章中,学生通过作者的描写,充分感受妈妈在睡梦中的美丽、和蔼与温柔,在文章结尾,作者感受了妈妈的辛苦,既能够充分体现母爱的伟大,也能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因此,为了强化学生对做文章情感的感知,教师为学生布置以下生活类作业:第一在家庭生活中帮助父母完成一项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完成家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感受父母的辛劳,从而形成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并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劳动观念,利于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并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第二,教师鼓励学生在与家长的合作与指导下,共同完成做饭这一日常活动。做饭对于学生而言,既陌生又熟悉,因此,学生对做饭充满好奇,学生在完成做饭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充满好奇心,并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充满期待。此外,在参与做饭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感受粮食的来之不易,在后续学习与生活中自觉节约和珍惜粮食。

3.找准学生兴趣点,创设游戏化作业

游戏是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之一,游戏活动富有趣味性,因此,教师在创设无纸化作业的过程中,可为学生设计游戏化作业,将语文知识与灵动、有趣的游戏活动相融合,为语文作业注入新鲜血液。学生在完成游戏化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实现玩中有学,学中有玩的教育目标。学生在游戏中体会语文知识的现实意义,并且在游戏实践中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高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但教师在设置游戏化作业时,应注意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教师应保证所设计的游戏化作业始终以学习素材为出发点,游戏化作业并不意味着学生在参与游戏化作业的过程中能够毫无目的地“玩”,教师在制定游戏化作业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参与游戏的主要目的置于首位,避免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充分“放飞天性”,弱化游戏化作业对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价值。不仅如此,教师应不断丰富游戏内容,将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朗读、思考与感悟融入游戏过程,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参与度,并且在愉悦宽松的游戏化氛围中进行语文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应始终以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为出发点,允许学生表达个性化看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也应不断丰富游戏化作业层次,保证游戏化作业难度与学生实际水平相吻合,避免难度过大打压学生完成语文作业的积极性,避免游戏化作业难度过低,无法满足学生现阶段发展需求。

以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为例,本篇文章主要向学生展示小蝌蚪的生长历程,小蝌蚪不同阶段的生长形态图片能够强化学生对蝌蚪生长历程的记忆点。本篇文章大多数是以对话形式呈现,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特点设置角色扮演游戏作业。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本篇文章进行深入阅读,明确本篇文章中出现的动物形象。其次,教师可以与学生合作,将本篇文章改编为剧本,教师将班级学生按照剧本人物、情节需求分成多个表演小组。各组同学需在课下时间完成剧本编排。学生为了提高剧本表演效果,制作鲤鱼、乌龟、青蛙以及代表不同阶段小蝌蚪生长形态的头饰。通过这一游戏作业,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真切感受小蝌蚪的生长变化,并且在制作教具的过程中,有效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最后,以小组形式对剧本进行展演,由观赏组对表演组进行打分,评选出配合度最佳、呈现效果最强的小组给予物质和情感奖励。在此活动中,学生要充分感受游戏化作业的有趣之处,并对后续的同类型作业抱有较大期待。

4.分析学生心理状态,设计创新性作业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理、生理等多方面都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进入小学校园的时间较短,还不能完全适应小学生的学习节奏。但是,对于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说,他们的心理世界是非常丰富的,对于冒险、新鲜的事物常抱有强烈的好奇心,每一个小学生都是一个探险家。因此,本文认为,要想真正发挥出“双减”政策的价值,提高无纸化作业的效果,教师就需要重视分析小学生的心理状态,设计创新性作业,不断增加作业的“新花样”,提高作业的效果。此外,作业也不仅仅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党的教育方针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果作业只是为了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显然无法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因此,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出发点,从多角度出发,对作业进行设计,以满足小学生的发展需求。

例如,为了持续保持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无纸化创新作业的过程中,可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如融入美术知识。语文是一门充满意境的学科,语言文字可以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画面,教师可以根据知识内容给学生设计“画面”作业,让学生将一个个文字,想想成一幅幅画面。如部编版一年级古诗词《小池》为我们展现了“活泼的初夏池塘美景”,诗词非常通俗易懂,寓意深远,语言表达非常活泼,表达了作者杨万里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感受情境。课后,教师设计了“脑海画”的作业,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回忆自己所经历的初夏美景,那时候的池塘是什么样?花朵是什么样?是否有蜻蜓?等,然后再联想古诗词的场景,将生活与诗词进行融合,连接古今,构建出一幅幅“小池”美景。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必然会对整个古诗词的意境再度揣摩,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古诗词知识的理解。最为主要的是,这种充满想象、充满意境的作业类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和家长都不会感到压力,能够在轻松的状态下完成学习,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更扎实。为了让学生对诗词情感产生更多的感受,教师在课堂上还可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情境,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多媒体中的画面与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有何不同,以此提升作业的效果。

综上,在语文教学中,“作业”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有效的作业设计能锻炼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双减”政策优化了传统的作业模式,能够促使教师不断对作业进行创新。本文提出的几点无纸化作业的设计策略,可以助力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在后续的作业设计中,教师还需不断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创新作业形式,致力于提高作业质量,减少作业数量,实现增效减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绯雷《“双减”下小学低年级语文学科作业设计优化策略》,《上海教育》2022年第Z1期。

[2] 胡佩娟《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创新作业设计》,《互动软件》2021年第5期。

[3] 李红敏《“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作业的设计》,《天津教育》 2022年第34期。

[4] 李松嘉《“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创新的研究》,《华夏教师》 2021年第35期。

[5] 张琼《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讲究四化》,《文渊(中学版)》202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