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育视角下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作者: 杨维新摘 要: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通常对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实现提高,而且还能从有关教学活动中接受德育。鉴于此,本文主要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德育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德育 有效性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9.053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通常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受年龄限制,学生经历过的事情相对较少,其心思都较为单纯,学生形成怎样的思想,均依赖于教师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时,不只要讲解教材上的知识,还需立足于学科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道德观念,从而使学生接受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并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
目前,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过于偏向于培养学生自身的法律意识,对德育方面的培养却存有一定的缺失。但实际上,法律意识通常与德育是有着密切关联的,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当中,德育教学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初中生的集体意识相对缺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对初中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思想教育以及法律教育。但是,在具体教学时,由于初中生都来自不同的地区,在平时的学习与相处过程中,教师无法使学生形成集体意识。集体意识在初中生德育中通常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初中生的成才与成长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具体教学当中,由于初中生缺乏一定的集体意识,这就会使学生的心理受到误导,甚至会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为危害。同时,部分学生习惯于独来独往,不喜欢和他人交流与合作,这体现出学生缺乏集体意识。
第二,初中生的思想境界较低。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可充分体现出学生自身的思想境界。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法律道德相关活动方面,即通过法律问答、知识竞赛等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由于学生之间的思想道德、法律意识都存有较大差距,再加上部分学生可能都没有接触过相关活动,这就使其在心理上出现相应的畏怯与惧怕心理。而对于思想境界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让课代表给予相应的辅导,主要是因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相较于教师的讲解效果更佳,鉴于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当中,教师需注重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以促进德育的开展。
第三,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手段不够合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当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仍存有很多问题,首先,部分教师的教学素养及教学水平相对较低,这就导致教师在开展德育时,主要采取口头的方式讲解。这种状况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心不在焉,无法有效了解相关的学习内容,主要通过死记硬背进行记忆。其次,部分教师本身对德育不够重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少渗透德育内容,这就会影响到课堂教育效果。由此可知,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片面地灌输相关德育内容,不仅会使学生对于学习产生厌恶情绪,而且会导致相反的教育效果。
二、德育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
想要使德育视角下的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顺利开展,促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德育素养,教师就需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积极优化课堂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促进德育工作的高效开展。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核心,在道德与法治的具体教学前,教师须立足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并将此作为基础,组织相关教学活动,教师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一般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的传统化教学目标就是立足于道德知识与法治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理论知识,促进德育工作的渗透,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进一步优化,从而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例如,在对“在集体中成长”的相关内容开展教学时,教师可立足于本单元中每个课时的具体内容,及学生当前的德育情况与发展需求,给学生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首先,知识目标:经过学习与掌握集体的具体含义,能站在理论的角度,充分认识到集体力量的价值;其次,德育发展的目标:经过学习与实践,真实体会与体验到团结的力量,这不仅能提高学生自身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在集体当中学会帮助与关心其他人,而且还能在集体当中传递温暖与爱,通过具体行动为集体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从而使学生形成相应的责任意识以及集体意识。由此可知,经过教学目标的调整与优化,教师在开展德育时,既要注重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又要依据学生自身的德育培养与发展目标,设计教学活动,从而使德育工作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当中得到有效渗透。
(二)积极创新与丰富教学方法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具体教学当中,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丰富发挥了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高效、科学的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教师可有效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效果。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丰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种方法。
1.情境教学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这就使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实现了相应的改革与创新,而将其应用于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则能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教学形式也更加生动、灵活,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可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结合,给学生创设有趣且生动的教学情境,在情境当中,教师要深化学生对相关学习内容的感知能力,以促进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提高,并通过情境互动促进德育工作的高效开展。
例如,在对“做情绪情感的主人”的相关内容开展教学时,因为情绪与情感都属于人的一种感性认知,通常是无法用文字或者语言进行精准描述的,若依照传统的灌输式方法进行讲解,就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有鉴于此,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道德情绪与情感表达的真实视频,如视频当中不同的人面对相同问题的时候,会受到不同的情绪影响,而产生的不同反应。此时,教师可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与体会不同的情绪使人产生的不同反应,接着,教师要指导学生与自己的生活关联,谈谈自己的生活当中,是否遇到过与情境有关的问题,当时自己有着怎样的情绪与情感,自己做出了哪些行为,此时想想,是否觉得后悔?以此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加强情绪关联的作用。由此可知,创设相应的情境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层次理解相关内容,而且还能促进学生自身的德育品质提高,最终取得显著的德育效果。
2.案例教学法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当中包含了大量的理论知识,这都是学生需要有效掌握的,但如果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对理论知识进行一一讲解,就无法促进德育作用的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不仅能够使学生通过具体事例,充分理解与掌握有关理论知识,而且还能经过案例解析,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这对于学生自身的行为改善、思想认知端正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有鉴于此,在德育视角下的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注重案例教学法的科学、合理运用。
例如,在对“网络生活新空间”的相关内容开展教学时,本节课的内容须学生充分掌握与网络有关的知识。在德育视角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形成正确运用网络的良好意识,学会文明用网,遵守网络环境当中的相关规则,做个守法的良好网民。为了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并促进德育工作的高效落实,教师可呈现给学生相应的案例:某一天,小华在逛校园中的贴吧时,发现同学小明把自己在现实生活当中拍的丑照制作成表情包发在了网络上,还配有了部分侮辱性文字,此时,小华十分生气,便采取相同的方法,将小明的丑照也发到了网上,为此,二人之间在网络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且在实际生活中发生了一定的肢体冲突,请问,小华与小明的行为是否正确?应该怎样处理才是正确的呢?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其学习的知识,在小组合作与交流过程中,对两名学生的做法与行为进行探究,并在案例的处理过程,帮助学生规范其网络行为,掌握问题处理的方法。
3.生活教学法
生活化教学理念是当前各阶段教学中的重要理念,其更注重教学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实施,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学习相关知识、文化与技能,并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其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有效学习与掌握与道德与法治有关的知识,并促进自己的道德素养提高,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有效履行自己的义务。有鉴于此,教师在德育视角下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需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实施生活化教学,并将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到一起。
例如,在对“家的意味”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不能仅依据教材中的知识一一讲解家的含义及其功能,并让学生采取相应的文字,对于家的概念进行描述。在生活化教学的开展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认识到家的概念及功能。比如,在教学导入的阶段,教师可提出相应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对于家这个字是否熟悉?”学生则会异口同声地回答:“熟悉。”然后,教师可指导学生深入思考:“请同学们依据自己的理解以及生活体验,说一说自己对于家的感受?”学生经过积极思考,会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如家是有家人陪伴的一个地方;家是能够吃饭与睡觉的地方;家是十分安全且温暖的地方,等等。依据学生给出的回答,教师就能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于家的认识,而学生用到的形容词与属性词,则都是学生对于家的理解。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思考“家”之后,可以让学生举例说出家的功能,这不仅能深化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能使学生通过回忆自己家的相关情境与实例,深刻体会到家的温暖以及亲人与亲人之间的关爱。
(三)组织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当中开展实践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巩固理论知识,而且还能落实相关德育工作,并将道德与法治的有关内容与学生自身的需求结合,开展针对性的德育,从而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实现提高。一方面,开展校内的实践活动。校内的实践活动主要指在校内组织和德育有关的实践活动,教师可将道德与法治的相关内容作为基础,设计相应的活动主题,定期组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以便学生能依据自身的兴趣与特长进行自主选择。以“网络生活新空间”相关内容为例,在完成教学后,教师可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将“网络的利与弊”作为教学主题,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也可以进行演讲比赛,让学生依据自身的生活经历,探讨网络对于自己的影响,以深化学生对网络相关内容的掌握。除此之外,校园内的实践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能只局限在某个或者某几种形式,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相关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让其在接受相关德育的同时,促进自身德育素养的提高。
另一方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社会中的良好资源,组织相关实践活动,这也是渗透与落实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需注重该教育途径,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以保证社会实践活动高效开展,促进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提高。
以“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相关内容为例,在完成教学后,教师可设计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如:1.参与维护交通的志愿活动,通过交警的帮助,学习与了解到相关交通规则,并掌握指挥交通的有关技巧,积极主动地参与交警的岗位实践,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遵守相关交通规则的作用,而且还能帮助学生了解违反交通相关规则的不利后果,以促使学生积极遵守相关的社会秩序与规则。2.参与客车站以及火车站的安检志愿活动,通过学习,了解到安检要检查的内容,并了解到乘坐公共的交通工具时,哪些东西是违禁品,以便学生在日后能自觉地遵守相关社会规则。由此可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形成责任意识,而且还能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实现良好发展。
综上所述,德育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德育素养提高,而且还能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须立足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活动,优化与改善课堂教学,从而使德育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玉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德育的路径探索》,《吉林教育》2023年第10期。
[2] 郑晴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德育的方法》,《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年第24期。
[3] 李亚男《新形势下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德育渗透研究》,《中学课程辅导》2022年第28期。
[4] 李忠灵《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功能发挥的策略》,《当代家庭教育》2022年第24期。
[5] 郭莎莎《德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年第16期。
[6] 冯慧《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深入开展德育的研讨》,《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年第14期。
[7] 丁建军《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年第7期。
[8] 彭丽娜《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策略探究》,《安徽教育科研》2022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