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作者: 王毅

摘 要:在语文课堂引入信息技术是教学改革的措施之一。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效果,成为教师要探究的问题。文章针对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价值、阻力、对策加以分析,结果表明,运用信息技术可营造混合型课堂,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公平教育,注重用兴趣元素育人。这就需要中小学语文教师树立指向学科素养的信息化教育意识,运用信息技术展开多元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用微课开发语文主题式课程,并在设计语文作业以及语文课后服务项目时运用信息技术,继而提升中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水平。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 混合型课堂 主题式课程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指的是立足课前导入、随堂小测等环节,运用现代教育资源提升育人水平,统筹网络素材,扩展教育范围,为学生全方位、多视角、个性化的成长提供有利条件。有些中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信息技术育人意识不强,信息技术未能与多元学习活动深度融合等问题,这就不利于提升现代化教育水平。基于此,为了助推中小学语文教育活动稳健发展,探析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落实语文教学目标的对策尤为重要。

一、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价值

1.营造混合型课堂

混合型课堂指的是线上课堂、线下课堂一体化育人,学生既能在线上学习知识,又能线下实践探究,虚拟空间、真实空间高度嵌套,使学生能够高效学习。例如,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运用信息技术设计思维导图,在导图内仅展示关键词,如中心思想、抒情方法、基础知识等,将导图延展、内容扩充的机会交给学生,使学生可抓住导图提供的关键信息实践探究,在填充导图时发现古诗词探究盲区,如未能找出抒情方法等,相关“盲区”将成为师生进一步探究的发力点,实现在混合型语文课堂上高效教学的目标。

2.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运用信息技术展开语文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是以学生为主,这与教师要完成立德树人任务有关。基于此,教师会根据基础性学情筛选网络化育人素材,为学生主动阅读、动脑思考、口语交际、习作提供条件。例如,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教学时,可事先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动物,如鲸鱼、海龟、大雁、蝙蝠等,在此前提下,运用信息技术整理利于学生了解动物、获得启发、参与口语交际活动的素材,如动物科普小视频、动物主题电子绘本、动物骨架模型图等,使学生能对动物的习性、外观、叫声等方面有所了解,进而使学生可以成为观、思、达、探的主体,并提升观察能力、思维品质、语言能力。

3.加强公平教育

运用信息技术,语文教育资源能流入偏远农村,通过资源共享加强公平教育。公平教育受到了党与国家的重视,将公平教育视为发展人民满意教育的条件之一。因为5G通信、移动互联、云存储等技术为线上内容上传、下载提供了条件,所以中小学教师可从补不足、提质量的角度出发选用网络资源,善用信息技术,立足语文课堂做到技术赋能,推动公平教育。例如,在城乡结对帮扶模式的支撑下,语文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双师”课堂,线上集体备课,跨时空互动教学,二者取长补短,增强协同效应,携手完成授课任务,缩小各地区语文教育差距,体现出信息技术教学的价值。

4.注重用兴趣元素育人

“双减”精神融入中小学语文课堂是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协助学生减轻求知压力,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筛选趣味教学元素,设计轻松、愉悦的语文育人活动,贯彻落实减负思想。例如,教师在进行《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的教学时,可以从古诗文本还原性解读的角度出发,运用信息技术介绍田园文化,用影视剧片段引领学生走进田园人家,在此前提下激发学生探析田园文化的兴趣,对梅树结果的饱满状态、荞麦花雪白的颜色以及田家篱笆、蛱蝶等事物形成直观了解,并能用所见、所想、所感翻译古诗,一方面体会到诗文内容的清新、自然之美,另一方面能了解农村生活,接受农耕文化浸润,向农民学习勤劳品格,这使得基于信息技术的语文教学活动更有意义。

二、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阻力

1.教师信息技术育人意识不强

教师具备使用信息技术展开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能力是“语文+信息技术”模式起效的基础性条件,教师对信息化育人意义的解析深度,影响着语文课堂上信息技术的应用频率与范围。有些教师信息技术育人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仅用信息技术输出语文基础知识的层面上,这使得信息化教育活动对学生学习方式、思维状态等方面的影响并不大,学生很难通过语文学习全面发展。

2.信息技术与多元活动的融合度较低

为了使信息技术能在语文教学中全面发力,教师要以活动为抓手运用有关技术。部分教师存在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活动很难高频融合在一起的问题,信息化教育功能随之减弱。

3.语文课程主题式开发效果欠佳

主题式教学指的是根据主题统整多学科内容并用主题设计育人活动,打造综合化课堂,确保学生在大概念、大单元学习中有更多收获。虽然信息技术对教师构建综合化课堂有益,但存在主题式课程开发效果欠佳的问题。

4.未能在设计作业时运用信息技术

“双减”政策为作业管理奠定了基础,作业创意设计是语文教师要解决的问题。作业信息化属于创意设计一大措施,因为有些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自主性较低、对学情不够了解、创新能力较弱,所以造成了信息化作业设计滞后、效果欠佳等后果,不利于在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

5.语文课后服务项目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

语文课后服务助力育人体系延伸,课后服务目标、课上教学目标均为立德树人,虽然教学内容存在差异,但都对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有利,亦是运用信息技术的载体之一。一些语文课后服务项目的信息化水平较低,造成了语文课后服务活动固化、无趣等后果,学生无法获取多元知识。

三、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

1.树立指向学科素养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语文教学信息化应指向学科素养,保证师生教学同频,信息技术可成为教师育人、学生成长的有力工具。例如,教师在进行《北京的春节》教学时,可以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视为抓手,运用信息技术介绍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新年习俗,组织学生学习、赏析年味十足的民俗歌舞,参与剪窗花、写对联、做红包等趣味活动,在此前提下,感受过年的气氛,体悟“元旦与除夕的光景不一样”等语句,还能通过对比、归纳在脑海中留下对老北京春节的深刻印象,如喜庆、热闹等,实现深度解析文本的目标。其中,学生写对联、剪窗花、学习民俗歌舞的过程,就是自觉了解、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过程。再如,教师在进行“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的教学时,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介绍前沿科技,涉及生物制药、生态保护、人工智能、智慧农业、航空航天等方面,用新闻报道、纪录片、实验视频、应用实例等内容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运用信息技术协助学生打开科学之门,助力学生用所学、所知、所想构建科幻世界,确保创想有依据,同时情节奇特、人物鲜活、文笔流畅,实现写作内容文学性、科学性相统一的目的。其中,学生根据网络素材完成习作任务的过程,就是教师培养其思维品质、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

2.运用信息技术展开多元语文学习实践活动

将信息技术、学生学习实践活动融合起来,是教师在语文课上灵活运用技术资源育人的一种表现。例如,教师在进行《老王》的教学时,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介绍杨绛及其所处时代背景,营造语篇情境,为学生走近“老王”以及解析语篇内容奠定基础,达到在课文阅读探究环节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的目的。再如,教师在进行“写作:抓住细节”的教学时,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播放《悬崖之上》《风声》等谍战电影片段,而后鼓励学生观后联想并进行细节性描写,涉及人物说话的语气、环境、表情、穿戴等方面,通过随堂练笔助力学生提升写作能力,掌握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的方法,使信息技术、写作活动高效融合在一起。教师在进行《竹里馆》《晚春》等古诗词教学时,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组织展开文学艺术歌曲创意演唱活动,一方面引导学生鉴赏文学艺术歌曲,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将轻音乐、古诗词嵌套在一起,还可自主创编乐曲,亦可用古诗词替换现有歌曲内的唱词,通过古诗新唱发现诗文的韵律美、节奏感,用以培育学生审美创造能力。从理论上讲,信息技术能在各个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如写字指导、幼小衔接、阅读任务驱动等。为了使有关活动信息化设计更具实效性,中小学语文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明确活动目的,确保运用信息技术筛选所得育人素材与教育目的一致;第二,减轻学生的活动压力,以古诗新唱活动为例,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风格创编乐曲,以免学生排斥学习活动;第三,知识为基,对学生掌握新词汇、新写法等基础知识有利;第四,指向素养,如审美鉴赏、语言运用等。

3.用微课开发语文主题式课程

微课是信息化教育下的产物,有着主题清晰、内容简短、灵活多变等特点,对教师建设主题式课程有益。例如,教师在进行“任务一 新闻阅读”的教学时,可以将“了解新闻,学写新闻”视为主题,因为课程内消息二则均与抗战历史有关,所以可用微课播放一些与抗战相关的小视频,引领学生类比、总结、归纳,在阅读课内消息的前提下迁移性探究,用新闻“六要素”简要说明小视频中发生的历史事件,通过读写结合关注标题、语言、结构等方面,这不仅对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习惯有益,还能指引学生产生坚守正确舆论阵地的社会责任感。其中,学生利用微课了解新闻、学写新闻的过程,就是历史、语文、新闻学、社会学等内容高度融合的主题式课程建设与育人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在时代进步的大背景下,新闻传播、写法持续推陈出新,涉及采访方式、新闻信息汇聚与加工技术等方面,基于此,教师可用微课介绍不同时期新闻的样态,以时间轴为载体用新闻消息、小视频等内容展现出新闻传播手段、写法等方面变化的进程,使学生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闻,持续更新认知,优化思维品质。

4.在设计语文作业时运用信息技术

作业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教师需用信息技术增强作业的创新性、多样性与高效性。例如,教师在进行“写作 学习描写景物”的教学时,可以将“利用信息技术了解自己喜欢的景物并按照要求写出优质作文”设为一项作业,使学生能在了解黄山、雾凇、天池、黄果树瀑布等景物的前提下依据季节、天气、视角等方面写作,还可借助景物抒情,表达自己对自然之景的喜爱之情,追求情景交融的写作效果。因为学生喜欢的景物不同,搜集整理的素材亦存在差异,加之观察角度存在区别,所以能避免出现作文内容重复率过高的情况,学生思维独立,能在网络资源中得到不一样的灵感与写作动机,保障作文内容真实、情感真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可打造开放、民主的作业空间,鼓励学生根据兴趣、能力自选网络资源,为了满足学生用网络素材写作的学习需求,教师亦可制作微课,引导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实现家校联动的育人目标。

5.在语文课后服务项目内运用信息技术

学生参与语文课后服务活动可增强综合素质,为了优化服务效果,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基于“双减”运用信息技术。例如,教师可在课后服务阶段策划“诗歌朗诵”项目,首先运用信息技术展示诗歌集,内容涉及现代诗歌、古诗词、国外诗歌等,还运用文本、视频对各类、各国诗歌的特点加以说明,为学生饱含情感的朗诵奠定基础,其次运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配乐朗诵,学生先自选要朗诵的诗歌,而后挑选适宜诗歌意境、主旨、情感基调的配乐,使配乐朗诵教学得以事半功倍,最后运用信息技术把学生配乐朗诵的音频或视频记录下来,用以指导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列明评价要求,如声音洪亮、断句正确、情感饱满、吐字清晰等,教师亦需根据评价要求加以点评,要注重赏识与鼓励,调动学生朗读诗歌的积极性,养成朗读习惯,亦可在朗读中强化语感、学习基础知识、接触更多写法,增强语言能力、审美鉴赏意识等素养。

再如,教师可在课后服务阶段策划“趣味配音”项目,以“综合性学习 走进小说天地”为基础,运用信息技术指引学生观看与赏析小说改编的优秀电影,如《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傲慢与偏见》等,在此前提下,运用软件技术组织学生参与到角色配音活动中,通过配音走进小说世界,亲身感悟人物对白、场景描写、矛盾冲突对角色个性塑造所产生的影响,教师亦可依托混合型课堂引领学生进行表演,在表演时设计情节、对白,这对学生提高语言能力有益,学生还可累积小说解析经验,提升阅读探究水平。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利于学生思维、语言、审美等方面的发展。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空间拓展提供了条件,使教学活动可触及公平教育、家庭作业、课后服务等领域,学生可主动运用信息技术,完成信息化作业以及学习任务,进一步增强表达、写作、思考、自学等能力,继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欧瑄梅《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西部素质教育》2022年第18期。

[2] 林月娥《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年第9期。

[3] 王小锋《利用教育信息技术  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中国新通信》2022年第16期。

[4] 陈玉霞《融合信息技术的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探究》,《华夏教师》2023年第23期。

[5] 李盛喜《小学语文教学数字化转型的策略》,《亚太教育》2023年第16期。

(王毅,1984年生,女,汉族,陕西商州人,大学本科,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