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核战略的发展演变
作者: 刘长军 闫涛 张乾丰
核战略是使用核武器的军事战略,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核武器的研制、发展和使用。俄罗斯军队自组建以来,其战略核力量就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和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从“单纯防御”“积极防御”到“现实遏制”,俄罗斯核战略一直在发展演变,回顾这一发展演变过程,对我们理解俄罗斯核战略逻辑、认清当前态势、把握发展趋势、增进力量建设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俄罗斯核战略历史回顾
1991年12月—1993年11月,继承苏联思想,奉行“单纯防御”战略。“单纯防御”战略是既无核威慑,又无常规力量威慑的战略。俄罗斯之所以选择这一战略是主客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延续苏联解体前的“单纯防御”战略。在核力量使用原则上,沿袭“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首先采取军事行动”“不使作战行动越过边界”的“三不”原则;在核力量建设问题上,继续遵循合理足够的原则,主张核遏制和常规力量并举,避免过分依赖核遏制力量;在核军控问题上,作出巨大让步,放弃长期坚持的“核均势”原则,并与美国签署《关于进一步削减战略核武器的谅解协议》,接受美国保持对俄罗斯的核优势。
客观上讲,这是形势所逼,迫不得已而为之。俄罗斯一是为了稳定政局,无暇顾及。政府层面风雨飘摇、各方势力明争暗斗,军队层面忙于接收前苏联的军事遗产、组建俄联邦武装力量、从国外撤军,国家战略、军事战略的调整难以提上日程。二是为了顺利接盘,避免生乱。俄罗斯作为苏联的法定继承国,继承了苏联大部分国土、人口、兵力以及核武库,继承苏联的核战略思想,符合战略发展逻辑,保持了战略稳定性。

主观而言,则有研判不足,轻信盲从而择之的因素。一是高估亲西获援之利。俄罗斯认为与西方一道,推翻了苏联政权、颠覆了原有意识形态,取得了辉煌胜利,就可以依靠西方国家的援助,恢复昔日辉煌。二是忽视了西方的现实威胁。自认为与西方在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完全一致,只要趋附西方,相互之间就能平等相待而不存在军事威胁等。事实上,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始终视俄罗斯为苏联的“翻版”,将其作为影响美国霸权地位的较大威胁。
俄罗斯迫于形势作出的妥协和盲从,不但没有赢得西方足够的信任和援助,反而被盟友疏远,地区性影响力和号召力大为削弱。该战略遭到了俄罗斯社会各界的广泛批评,有部分高级将领甚至认为,这是一个在未来战争中预先决定了的必然失败的死亡战略。1993年上半年,北约提出向原苏联势力范围进行扩张,引起俄罗斯的强烈反对。1993年4月23日,俄罗斯出台独立后第一部《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不再将美欧作为外交的首位,而是把之前被“嫌弃”的独联体国家上升为最重要的外交对象,但仍将美国看作西方“民主国家大家庭”的“家长”。
1993年11月—1996年6月,重新审视威胁,推行“积极防御”战略。据统计,在1992—1995年期间,俄罗斯用国家自尊,换来西方承诺不及一半且附加严厉政治经济条件的有限援助。美国等西方国家更关注的是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换取外汇收入的资源领域,从而攫取自身利益。有着极强自尊心的“战斗民族”,幡然醒悟,依靠他们并不能解决自身问题,遂与之滋生嫌隙,开始重新审视自身所面临的国内外局势,主动调整军事战略。
1993年11月2日,颁布《俄联邦军事学说的基本原则》,确定了在核威慑下全方位机动防御的“积极防御”战略。这一战略强调,俄罗斯要奉行威慑与实战并举、攻防并重的战略方针,宣布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治承诺,突出核武器的威慑作用,并且决定:一是把核力量的防御范围扩大到同俄罗斯保持有集体安全条约的独联体国家,向其提供核保护伞,以加强独联体的凝聚力;二是将首先使用核武器的范围扩大到向俄发动进攻的核大国的盟国和参与支持核大国向俄发动进攻的国家;三是核武器不仅要用来遏制核战争,也要用来遏制大规模常规战争。1995年,在国家安全法草案中“核遏制”概念第一次作为俄罗斯核力量的基本职能被公开固定下来。
“积极防御”战略在诸多方面修正了“单纯防御”战略的虚幻色彩,是俄罗斯强化核威慑、重视核武器遏制作用的开始,更加强调维护国家安全。但是受亲西政策的影响,其威慑对象不明确、对潜在威胁估计不足,缺乏具体的战略目标和重点,没有为俄罗斯带来庇护,反而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美西方国家、国内左翼和民族主义力量等不稳定因素,以致于接下来几年,俄罗斯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同时暴露出执政当局应对安全危机能力不力、军事常规力量战斗力不强、经济实力颓废不振等诸多弊病,更加刺激了北约东扩问题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坚定实施步伐。另外,俄罗斯转变战略反映了一个普遍的认识:由于常规武装力量的急剧衰落和政治经济形势的迅速恶化,莫斯科必须更加依赖核武器用以维持其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

俄罗斯现行核战略由来
俄罗斯强烈感觉到,国际国内环境对己非常不利,而当前军事、外交战略无法扭转这一颓势,必须加以调整。核力量是唯一可与美国匹敌的“王牌”。因此,俄罗斯开始改变战略,以核武器为盾,直面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巩固发展自身优势,完善发展“现实遏制”战略。
1996年6月—1999年12月,核遏制政策的定型。北约东扩付诸行动,挑战了俄罗斯的忍让限度。在经过反复讨论研究之后,1996年6月,叶利钦在《总统国家安全咨文》中首次提出“现实遏制”原则,重申俄罗斯“奉行以坚决利用自己的武装力量反击侵略为基础的现实遏制原则”,标志着俄现实遏制战略正式出台,重点是以核遏制为基础。随后,批准《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进一步阐述了“遏制原则”,形成了“现实遏制”战略的基本思想。
此时俄罗斯核遏制战略主要内容有四点。一是关于核武器的地位和作用。俄罗斯认为,只有战略核力量才能够完成遏制侵略、保证世界战略稳定,并最终防止世界大战的任务。二是关于核力量运用的原则。俄罗斯认为,核武器是遏制侵略的政治手段,而不是作为实施军事行动的突击手段,但在下列情况下,不排除对无核国家实施核打击,即当无核国家与有核国家结盟并对俄罗斯发动武装进攻时;当无核国家与有核国家采取联合军事行动,实施或援助对俄罗斯的武装入侵时。三是关于核力量建设与发展。俄罗斯认为,实现核遏制的关键是使俄罗斯核潜力保持在足够的水平上,应当优先加强核力量建设,重新改组战略核力量,并加快新型核武器的研制与部署。四是关于核裁军和军控。俄罗斯认为,美国改进现役战略核力量、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将打破俄美之间低水平的战略平衡。同时,全球范围内核武器扩散也是个现实威胁。俄罗斯不能单方面放弃核武器,在俄罗斯及其盟国遭到侵略时,俄罗斯有权首先使用核武器反击侵略。

这一战略明确了威慑对象,强调了战役和战术核武器的使用,更加符合俄罗斯的社会现实,使核武器的使用愈加具有现实性。
1999年12月—2003年10月,核遏制政策的完善。1999年3月24日,美国对南联盟发动军事打击,彻底打醒了俄罗斯加入西方“大家庭”的美梦,标志着俄罗斯与北约分道扬镳。叶利钦的对外方针开始从“西倾”转向对欧美战略挤压的“硬抗”,为自己设定了非得即失的地缘博弈定律,率先在国际社会提出反对单极世界、建立多极世界格局主张。不久之后,普京出任总统,重新评估国家安全战略和核政策,相继批准、签署《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俄罗斯联邦军事学说》《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等系列纲领性文件,宣告了俄罗斯自冷战结束以来“过渡性”军事战略的终结。
此时,俄罗斯将北约视为最大的威胁对象。俄罗斯明确表示保留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权利,以便回击用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俄罗斯及其盟国的进攻,同时反击使用常规武器的大规模进攻。为维护在独联体内的大国地位,凝聚独联体国家同盟,俄罗斯也扩大了可能使用核武器的范围,包括对俄罗斯或其盟友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攻击,以及“在对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情况下,使用常规武器进行大规模侵略时的应对”。
2003年10月—2009年5月,趋于积极的核遏制政策。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小布什政府不顾俄罗斯等主要大国的强烈反对,积极推进单边主义战略,发动伊拉克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通过发动颜色革命,使得乌克兰、格鲁吉亚等政府纷纷倒向西方,并吸纳许多东欧国家以及波罗的海三国,使得俄罗斯战略纵深后退了几百公里。美国防部在2002年《核态势评估报告》中,公开将俄罗斯作为能够威胁美国生存的唯一国家、列为必要时可进行核打击的国家。面对诸多严峻的形势,普京政府外交立场愈加强硬,在慕尼黑会议等诸多场合公开与美国进行较量。
2003年10月,俄公开提出“先发制人”的核政策,其首先使用核武器的范围有所扩大,门槛也进一步降低,非但适用于核战争,也适用于常规战争,而且动武的空间不受限制,如果俄罗斯在世界重要地区的利益没有得到尊重,或邻国社会动荡危机影响俄罗斯自身安全,俄罗斯便可以在这一地区首先使用核武器。同时,俄罗斯把该政策付诸训练与科研,不仅强化了核武器的升级换代,推进了白杨系列导弹的研发计划,还加大了潜艇与战略轰炸机的研发力度。2004年2月,俄军组织常规部队和战略核力量“安全-2004”联合军事演习,标志着“先发制人”核战略逐渐由理论层面引向实践层面。
俄罗斯通过使用“一边倒”的亲西、强硬对抗、实用主义等策略,未能收到预想效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北约变本加厉地对其实施战略挤压。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俄罗斯将“核遏制”作为基础与核心,提出更加积极的“先发制人”原则,并大力加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建设,正是对现实威胁的有力应对和回击。
2009年5月至今,遏制战略的进一步发展。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穷尽一切方法手段,极力压制俄罗斯复兴,给俄带来巨大威胁。另外,美国积极推行“抵消战略”,在全球战场检验战斗能力,保持军事绝对优势。俄罗斯深知,现代战争已经渗透到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各个领域,与美进行长时间的全面军备竞赛没有胜算。因此,普京能做的是抓住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保持局部优势,而维持强大的战略威慑能力是抵消北约东扩和西方威胁的首要手段。基于自身实力和国际力量对比状况的客观评估,“以核补常”的核遏制战略依旧是俄战略遏制的核心。
此战略主要呈现出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威胁评估更全面客观。《2020年前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战略》除军事领域外,还详细分析了经济、教育、民生等领域所面临的安全形势以及奉行的政策和采取的措施。2014年颁布的《俄联邦战略规划法》规定,俄每6年应颁布新一版国家安全战略,分析研判应对各领域形势及措施。2021年版《俄联邦国家安全战略》首次将民生问题而非国防问题置于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优先方向首位。二是核武投入更现实审慎。俄罗斯认识到,经济是实力的基础,把有限的军费大部分投入核力量建设发展上,必然导致常规力量建设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而无法应对局部军事冲突、恐怖主义猖獗、边境关系紧张等情况。因此,俄罗斯保持审慎而克制的态度,不搞与战略对手的对称式发展,将“保持核遏制潜力处于足够的水平上”。三是现代化建设更突出。核力量是俄的“撒手锏”,俄继续推进核力量现代化建设,保持强大的核优势。截至2021年底,俄“三位一体核力量的现代化水平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指标——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