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俄军事人工智能的新发展
作者: 吴小宁 赵峥嵘 鲍建彩
对未来战争性质的预测分析表明,决定军队使用形式和方法主要变化的因素不是地缘政治环境,而是新型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改进部队和武器的管理控制原理方面的科技进步。
当前,人工智能是提高军队潜能的最重要技术之一,受到美俄等军事大国的高度重视。在美国,人工智能战略是国防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国防战略专门指出,人工智能将“改变社会,最终改变战争的性质”。俄罗斯则于2019年10月发布《2030年前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对人工智能定义如下:人工智能是一套技术解决方案,允许模拟人类认知功能(包括自我学习和在没有事先给定算法的情况下探索解决方案),并在执行特定任务时获得至少与人类智力活动结果相当的结果。俄政府一直关注军事智能系统的发展,俄国防部早在2009年、2010年就出台了无人机、作战机器人平台等发展方案。
近年来,美俄等国在人工智能的军事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开发出包括无人机、机动作战机器人、无人潜航器等智能军事系统。各国争相开发各种人工智能军事系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需要利用数字计算系统,在短时间内对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大数据进行高速精确分析处理;二是单一回路(搜索和检测目标,武器制导,揭示敌人发现己方的事实)中的武器和军事装备需要高度自动化,相应的功能设备配备了专门的计算模块,这些模块可以实现人工智能的各个元素。
核指控
各军事强国一直注意核武器在维护全球地缘政治稳定方面的关键作用。假设计算系统总是能快速准确地处理传入的数据,那么在组织使用包括核武器在内的战略武器时,决策者应该依靠人工智能来消除对形势分析的错误,并提高效率。但是,大量科学研究表明,在使用核武器方面不能完全相信人工智能系统;如果看到最终获得优势的可能性,人工智能有可能决定使用高精度核武器对敌方目标进行先发制人的全球或有限打击。
美兰德公司的一项研究,强调了使用人工智能做战略性军事决策会带来风险,因为人工智能系统缺乏批判性思维及竞争倾向。但美国也有专家建议根据人工智能原理,创建一个类似于“苏联死亡之手”的系统,自动反击核攻击,以警示潜在对手不要先发制人地使用核武器。但在西方军事思想中,普遍允许对敌方领土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例如在对实现作战目标有足够的信心时,在“全球打击”概念的框架内实施预先打击。无论哪种情况,俄罗斯认为,为了确保自身安全,必须要为使用战略核力量的决策提供支持,将人工智能作为分析地缘政治和军事形势动态变化的工具,并留给相应官员最终决策权。
俄罗斯在冷战时期创建的“周长”核反击系统完全排除了人的参与。这个系统的特点之一是具备最简单的人工智能——大规模核反击自动控制系统。如果美方第一次核打击摧毁俄罗斯的整个军事和政治领导层,俄方人工智能将发挥作用,自主决策对美方实施报复性核打击。
侦察监测及控制
赋予人工智能的控制系统,广泛用于俄军反导系统、防空系统以及反舰巡航导弹系统中。
人工智能使用的目的 加快空天环境监测、导弹袭击预警以及防御手段自动控制的数据处理。这种情况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反击以不同高度、速度、方向、飞行器类型的蜂群打击。如果高超声速武器参与打击,将导致对采取反击措施的时间周期要求大幅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人工智能能够帮助控制中心及时、正确地识别目标,并以正确的顺序发出击溃目标的命令。也就是说,人工智能能够实时形成信息和计算任务,并考虑到不断变化的环境。
今天,包括俄罗斯在内的许多国家已经在超视距雷达站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收到的数百个空中目标的标记中快速识别军事目标。
在莫斯科附近的索弗里诺,建有一个巨型金字塔型智能雷达站顿河-2N,作为莫斯科反导系统的一部分,用于完成目标超视距检测。它旨在探测攻击俄领土的核弹头,将有关信息传输到A-135阿穆尔河、A-235反弹道导弹系统、S-400反导系统的发射装置,并传输给刚刚装备部队的最新机动战略反导系统S-500。根据多家欧洲媒体数据,美国导弹从最近阵地飞到俄罗斯仅需21分钟。顿河电子站几乎没有时间来计算目标的飞行轨迹并传输拦截命令,因此整个过程是自动化的。


顿河-2N自动检测、执行计算,并为操作员提供操作选项。后者完成的动作只是按下按钮,对做出的决策负责。人甚至可以被排除在这个方案之外。
为解决防空反导问题,俄空天军当前配备了一个战役战术自动化防空控制系统,使用人工智能元素协调S-300和S-400系统、铠甲防空弹炮系统以及个别空域监测装置的运行,能够对形势进行实时分析,确定目标参数并提供摧毁解决方案。
在使用人工智能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防空部队作战应用的决策自动化问题方面,俄防空部队军事科学院取得了一定成果。俄防空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应基于在开发和决策过程中执行的一系列基本操作。这需要各军兵种、部门的指挥和控制机构,在处理信息、制定作战计划、准备建议,通过计算、数学模拟论证这些建议,并以一套文件形式形成决策方面付出巨大努力(决策图、文本命令、操作指令、命令、解释性说明等,总共多达几十个不同的文档)。
在巡航导弹智能化方面,俄罗斯走在了各国的前面。早在1983年,P-700花岗岩巡航反舰导弹就开始在苏联舰队服役。花岗岩导弹的一个特点是,在其弹载计算机中第一次实现了人工智能算法,这是导弹技术向自主化发展的一次飞跃。花岗岩导弹可集群发射。第一枚花岗岩导弹从发射筒射出后,等待余下的导弹一同组成作战编队开始攻击。可能只有一枚导弹观察目标,这枚导弹还负责组织进攻、传递有关目标位置和防护情况的信息。然后,计算机决策,哪些导弹负责攻击,哪些导弹负责吸引防空火力。P-700的后继者——P-800缟玛瑙反舰导弹也完全是这样工作的,只不过算法变得更加精确复杂。区别于其他反舰导弹,缟玛瑙导弹的载舰是通用的,可以布置在各种类型的潜艇、水上舰船,甚至可以布置在船只、飞机及海岸发射装置上。
在控制系统中使用人工智能,对于提高整体态势感知和识别新危险是必要的。通过收集和处理从各种来源收到的所有可用信息,可以形成一个集成信息源,即所谓的“全球作战图”,在此基础上,能向各级指挥官提供最有效的行动方案。
目前,美俄等国正在开发人工智能控制系统,以集中规划和协调空中、太空、海洋、地面、网络和电磁空间,从战术到战略的各种规模的军事行动,此类行动被称为“多域命令与控制”。
针对跨域复杂问题,俄军专门开发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指控系统。例如,俄空天军和地面部队使用的一套目标指定、火力破坏和电子压制异构装置,拥有统一的控制回路Akatsia-M,通过该回路组织各军种间的互动,提高了作战能力。今天,该统一控制回路是一个自动化指控系统,运行于俄国家国防指控中心。俄国家国防指控中心于2014年12月1日开始全天候的作战任务,空天军在叙利亚行动期间接受了第一次战斗洗礼。俄国家国防指控中心在承担战斗任务后,借助自动化控制系统,将决策时间缩短到了最低限度,能够对任何情况做出快速反应。这是俄空天军在叙利亚取得成功的一大原因。
俄军自动化控制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统一的指挥和控制系统,适用于俄武装部队架构中的所有军事单位。Akatsia-M自动化指控系统是俄军自动指控系统的技术基础。Akatsia-M能够使部队人员处于同一个信息空间,无论是在永久部署地(国家国防指控中心和军区部队的控制中心),还是在进入战场或作战行动期间。Akatsia-M可实时不断地收集和分析有关当前形势的数据:敌人在地面、空中、干扰环境中的行动。除此以外,还可以分析有关自身部队准备情况的数据(弹药、燃料等的可用性)。处理后的信息显示在电子地图上,能够使指挥官实时做出决策。另外,指令可以下达到任何部队和分队。
Akatsia-M是互联网的军事模拟,其运行的软件专为典型部队、控制装置以及典型作战小组设计。Akatsia-M自动控制系统,为俄军提供了可靠快捷的战役战略和战役指控。据2018年《消息报》报道,俄军事部门已经开始在每一联合兵种军队中部署Akatsia-M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Akatsia-M可与其他军兵种的系统进行交互,并与国防控制中心交换信息。据专家介绍,自动控制系统可将战斗指控周期减少一半以上。根据俄军事专家的说法,该系统将侦察、计划和击败敌人的周期实时同步的想法付诸了实践。
自主作战系统
人工智能系统不仅可以用于部队和武器的指挥和控制系统,还可以直接用于战场上和战场以外的作战机器人系统。各国正在进行的研发是创建自主作战系统或保障手段,能够在与控制中心失去通信的情况下独立行动并继续执行任务,或返回预定位置。多用途无人机、自主战车、水面和水下自主航行器是此类技术的传统装备。除了在提高自主性上做文章外,自主作战系统的后续改进方向是确保各单个平台之间呈集群互动的可行性。


在理论上,自主作战系统应该具有以下能力:确定环境的特征,包括确定集群中其他成员的存在;自动组织通信渠道,确定上一集群或在前一个丢失的情况下选择一个新的集群;互动完成任务。
俄罗斯目前已开发出多种自主作战系统。其中的代表有:天王星-9和战友等地面自主机器人,用于完成侦察、巡逻、排雷和火力支援等多种任务;鱼片水下系统,用于探测海底;猎人察打一体无人机和波塞冬核动力水下航行器。其中,天王星-9和波塞冬尤其为世界所关注。
天王星-9是俄军工业的明星机器人系统,以参加过实战为人所知。2021年,天王星-9机器人参加西方-2021俄白两国战略军事演习,表现出较高的作战能力。天王星-9已于2021年底正式完成国家测试,开始装备部队。在演习和测试中,实施远程控制的系统操作员对机器人的能力给出正面评价。俄罗斯曾在叙利亚战场上使用天王星-9与陆军和无人机协同作战,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并对发现的不足进行了改进,使天王星系列机器人的应用性能得以提升。
在水下作战中,由于与指挥中心的通信面临挑战,平台自主权至关重要。例如,信号可能无法到达预定目的地,或者被敌方截获,从而暴露位置。因此,拥有人工智能技术的水下自主平台可以有效应对水下作战环境。俄罗斯的波塞冬无人潜航器已经在2019年夏季开始工厂试验,并将进入俄海军服役。可搭载6枚波塞冬的别尔哥罗德号核潜艇已经于2019年4月下水,9月结束测试。第二艘运载工具哈巴罗夫斯克号核潜艇也已于2021年上半年下水。别尔哥罗德号核潜艇被北约称为末日潜艇,将通过航行、发电装置运行、鱼雷发射和波塞冬发射等测试项目,在完成测试后,在北冰洋执行战略巡逻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