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策略探究

作者: 王冰冰 张凌子

摘 要: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与落实,教育部门更加注重减负增效,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落实教育要求。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同样是落实“双减”的重要一环,语文教师需加强对跨学科作业设计的重视,遵循作业设计原则,优化作业设计策略。文章分析“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原则、问题,提出相应的实践策略,以期提升跨学科作业设计质量及效果,并为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 小学语文 跨学科作业设计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5.019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课堂教学中需注重减负增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及效果。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设计多元作业,逐步提升作业质量,从而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水平提升提供良好的条件。所以,为了充分保障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质量及效果,探究跨学科作业设计策略尤为重要。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优势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跨学科作业设计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这也是“双减”政策所提出的减负增效的标准及要求,还能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全面发展。教师在设计语文跨学科作业时,要注重为学生创设趣味性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完成作业,防止学生出现厌学心理,还能养成良好的完成作业习惯,促进学生将所学到的语文知识点内化、巩固和实践。同时,跨学科作业设计,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发展有所忽视,通常不会结合学生的能力、认知以及兴趣的个性化差异设计作业内容,使得学生的能力及思维没有发展的空间与机会。但跨学科作业设计,有助于对作业及设计方式进行优化和完善,还能让教和学有效结合,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全面提升和发展,还可以让语文教师在跨学科作业设计时践行“双减”政策的教育目标及要求。除此以外,跨学科作业设计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现阶段,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养,而设计多元化的作业能够让语文教学和单元教学目标一致,使得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大幅度提升,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

1.增效减负

根据“双减”的政策标准,语文教师在优化作业设计时要依照减负增效的原则开展设计,以此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内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同时,语文作业设计还要注重合理、均衡,以此来将学生的压力、负担减小,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体会到乐趣,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及效果。

2.关联生活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主要强调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语文元素,教师要注重提取、设计,引导学生自发地完成生活化的语文作业,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还能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3.拓展开放

基于“双减”的教育要求,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要保持开放性、实践性和拓展性的基本原则,转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围绕教学重点,适当地将教学内容拓展与延伸,这样,不仅能够巧妙地融入其他学科的一些知识点和元素,还能开阔学生视野,聚焦学生专注力,培养学生完成语文作业的兴趣,从而提升语文作业、教学的有效性。

4.指导分层

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需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以及能力基础,设计多元化的分层作业,确保语文作业可以满足学生日益多元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使每一位学生成长进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符合自己能力基础的作业。由此,不仅可以促进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基础能力提升,还能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增强,提升语文学习质量及效果。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跨学科作业设计不符合学生学习需求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可部分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忽视学生的基础能力、认知发展的个性化差异,随意选择作业设计方式,导致语文跨学科作业质量及效果不太理想,影响学生的能力及素养提升。比如,作业设计难度较大,使得基础层次水平的学生很难理解题目要求,会增加学生完成作业的压力,甚至让学生产生畏惧感,影响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同时,还存在设计作业内容和学生具体生活脱节严重的情况,使得学生很难联系到相关内容或者产生共鸣,无法将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点在作业中学以致用。作业形式单一且滞后,没有趣味性,很难将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激发出来,甚至还会让学生对作业产生抵触心理。

2.跨学科语文课程内容较少

在设计跨学科作业时,语文教师需从兴趣入手,注重减负增效,由此才可确保跨学科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然而,当前一些教师没有明确语文课程内容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功能,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材,使得作业练习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很难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同时,也有一些教师的作业设计方式滞后、单一,使得学生的课业负担加大,与“双减”政策的教育要求偏离,导致作业设计质量及效果不太理想,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及思维发展。

3.跨学科作业设计方式有待完善

跨学科作业设计旨在提升教育质量及效果。但当前教师在设计跨学科作业内容时,设计方式不科学,使得作业设计质量及效果不太理想。第一,一些教师并未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设计跨学科作业内容,使得跨学科作业很难发挥自身优势,会影响学生的能力及素质发展,无法实现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目标。第二,部分语文教师并未深究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随意设计跨学科作业,导致作业质量不佳。第三,部分教师不重视多元化实践,使得学生没有更多自主探索、实践的空间与机会,从而影响语文作业设计目标。另外,语文教师在开展跨学科作业设计时,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作业设计方法,由此,才可以将跨学科教学质量及效果大幅度提升。但是,一些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单一且滞后,很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谈及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从而影响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全面发展。

4.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受传统理念的影响,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通常会为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习题、学习任务,使得学生的课业负担加大,此方式不但会影响学生对作业的兴趣,而且不利于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更无法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切实践行“双减”政策的标准及要求,无法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全面发展。所以,语文教师需要结合“双减”政策的要求及标准,科学规划和设计跨学科作业,选择科学的作业形式,由此,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作业的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还能使得教学、作业质量及效果事半功倍。

四、“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策略

1.设计观察生活作业,增强学生生活体验

在开展跨学科作业设计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取文章的重难点,特别是文章中所用到的一些修辞手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而后将一些生活化的素材或者优美的语句或者写作描写手法记录下来,将其作为后期写作以及短篇感想的素材,由此,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为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内化语文知识打下基础。例如,在学习《太阳》这篇文章时,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说明文阅读的方法,运用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描述事物。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赏析文本内容,深层次解读文章的主旨内容和方法,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要点,特别是一些比较分析法、数字假设说明、比喻修辞等,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还能够让学生开展系统性的阅读、实践,加深学生对说明文的理解和记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教师也可为学生设计观察生活类的作业,让学生对生活中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现象或者物品进行观察,实时记录观察后的关键数据、信息,可通过表格的方式记录下来,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减负增效。这不仅可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养。

又如,语文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软件,为学生展示太阳相关的视频、动画,让学生了解太阳的特征,并为学生布置互动探究型的作业,引导学生探究太阳热、大、远的程度,此处可引导学生结合地理学科中的太阳、地球旋转相关的知识探究太阳的大小,应用数学知识计算出一个太阳约等于130万个地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动脑能力。通过此作业设计,可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性,还能学到除了语文知识以外的其他学科中的知识点,从而提升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质量及效果。

2.设计实践操作作业,锻炼动手操作能力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需要优化语文作业形式,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可以将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有效结合,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养。例如,在学习《蜜蜂引路》这篇文章时,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列宁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动手能力。语文教师可基于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以及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让学生了解蜜蜂采蜜、引蝶的原理,并利用多媒体软件,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观察和思考自然界有许多昆虫可以在花丛中采蜜获取花粉,而蜜蜂不仅可以完成这些工作,还能引路。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蜜蜂引路的内容,以小组合作互动的方式探究列宁是一个怎样的人,如善于思考、观察以及推理,具体可结合列宁发现许多蜜蜂在采蜜后,对其仔细观察,最终找到养蜂人的情节。语文教师可根据此路线,为学生设计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昆虫、动物或者事物进行观察,像列宁一样动脑思考、推理、实践,引导学生基于对事物的观察、实践获得启发。通过设计与运用实践操作类型的作业,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文作业的理解、记忆,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锻炼能力,提升素养,实现“双减”政策所提出的减负增效的教育目标。

3.设计跨学科作业,拓展作业内容空间

跨学科作业设计是一种教学方法,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它把不同学科的技能与知识有效融合,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内化、理解知识点,此理解并非局限于单一的语文学科,可能包含历史、传统文化等内容,有利于发挥主题导向、学科融合、实践应用等作用,还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所以,“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可基于多维度设计分层作业,结合学生的兴趣、能力以及认知发展差异,设计难度不同的语文作业,由此,可以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还可以降低作业难度、压力,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辅助学生多元化地探索、学习语文课程内容。

例如,在学习《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时,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当代青年责任、使命以及处境,在设计语文作业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基础能力水平、认知发展差异分层设计,如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及作用、朗读背诵文章中感情充沛的语段、分析作者选择的表现手法以及所要表达的主体情感,让学生结合自身的能力水平选择不同的作业,提升学习能力。教师可结合历史层面的知识点介绍胡适当时所处的背景,分析“少年”的素质及特征,设计实践类的作业,如批评评价、艺术创作等,加深学生对我国历史背景的认识和理解。语文教师也可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现状,让学生思考当代青少年的处境,如美德、教育、政治环境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同时,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可借助实物,如让学生亲自考察地方环境;或者引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软件,为学生呈现出视频、音频等多样化的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赋予语文作业趣味性。另外,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借助电子设备阅读相关的报纸杂志以及文学作品,让学生自主思考、回归文本,有效整合相关信息,积累更多素材,这不仅可以实现作业分层设计目标,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信息、人文素养,彰显作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探究“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策略极具现实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师需深层次解读“双减”教育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减负增效,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以及个性化差异,科学、合理地优化作业设计,以此来提升语文作业设计的质量及效果,确保学生通过语文作业提升语文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学科素养,为学生未来语文方面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佳璐《“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段作业优化设计策略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23年硕士论文。

[2] 刘少华《“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的设计策略探究》,《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16期。

[3] 杨林《“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研究》,《文科爱好者》2023年第2期。

[4] 邓新梅《“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探究》,《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年第19期。

[5] 欧翡《“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段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研究》,《新智慧》2022年第28期。

[6] 周琴《“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跨学科融合实践与思考》,《安徽教育科研》2022年第23期。

[7] 徐耀志《“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的探索》,《江西教育》2022年第27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