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作者: 葛庆摘 要:小学语文不仅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影响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学科。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在帮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现状,并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教育 渗透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5.02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涵盖了精神、物质等多个层面的内容,不仅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信仰和追求,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其中,不仅能够丰富课程内容,同时也能实现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的传承,进而让学生得以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突出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语文不仅是小学生学习母语的重要途径,更是其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将知识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能够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真正凸显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2.有利于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髓所在,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进行有机融合,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同时也能帮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从而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持续性提升。
3.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行的养成
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大量的传统美德及人生哲理,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教学日常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进而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夯实基础。
4.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成长及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小学生正处于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加以结合,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典型或优秀事例来提高学生的模仿兴趣,可以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1.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
兴趣是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和前提,能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部分教师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讲述一带而过,以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不足。此外,部分教师虽然进行了传统文化的渗透,但教学措施无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效果无法达到预期。
2.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
对于小学生而言,活泼好动是其天性,且对新奇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部分教师由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认知不足,因而在讲授传统文化内容时,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且不具备趣味性及易懂性,以致教学活动过于枯燥乏味,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不利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吸收。
3.教学内容缺乏关联性
不同的知识之间存在或明显或隐性的关联,只有以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基础来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才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然而,许多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均存在着教学内容相对独立的问题,并未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融入学科教学中,以致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效果并不理想。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1.通过挖掘教学内容,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各项能力均未发展到成熟阶段,缺乏良好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引路人的作用,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保驾护航。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有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此类元素能够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产生积极作用,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对教材进行精心研读,在深入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狼牙山五壮士》为例,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并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兴趣爱好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进而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狼牙山五壮士》中的五位战士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他们不仅具有坚定的爱国主义信仰,同时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精神品质。教师在对本课进行教学时,可以针对文本内容提出诸如:“假设你是五位壮士中的一员,遇到此种情况时会做出何种决断?”“你做出此种决断的出发点是什么?会考虑自身的安危吗?”等问题,并要求学生从五位壮士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思考,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壮士们选择英勇就义的原因。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再次提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抵御外敌侵略的名人故事?他们身上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从而引发学生对于爱国精神的深层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生平事迹,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带领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深入探究,同时也实现了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日常教学中的渗透。
2.结合教材插图讲解,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纪尚小识字不多,理解教材文本时存在一定的难度。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材编写人员在编制教材时增加了大量的插图。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直观、鲜活、富有儿童生活气息的插图含有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让教材内容极具趣味性。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教材插图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以一年级上册识字1部分的第一课《天地人》及第二课《金木水火土》的教学为例,《天地人》及《金木水火土》两篇文章均以傅抱石的水墨画为插图,两幅插图综合运用了多种技法,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观念,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插图,为学生讲述关于中国传统绘画技艺水墨画的相关知识以及特点,从而引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向往之情。又如,一年级下册识字1部分的第四课《猜字谜》中使用了灯笼插图,同样也蕴含着典型的传统文化元素,教师可以在完成教学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先为学生讲解“猜字谜”的常用方法,再结合插图为学生讲述关于元宵节“猜灯谜”的各种有趣故事,从而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达成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日常的目的。再如,二年级下册识字部分的第一课《神州谣》以万里长城为插图,而万里长城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心血,教师在对该篇文章进行讲解时,则可向学生介绍关于万里长城的相关知识,讲述关于万里长城的各种有趣传说,从而在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师运用插图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的教学方法,不仅提升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达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3.开展诗词专题讲座,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词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而古诗词的创作具有特定的写作方法,且对韵律有着较高的要求,导致小学生在对古诗词进行品读时可能存在较大的难度。为充分利用古诗词来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渗透,并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教师可定期开展古诗词专题讲座,带领学生对古诗词中的意境、意象等进行理解和感悟。为确保古诗词专题讲座的顺利开展,教师有必要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入探索,对具有相同特征的古诗词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部分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为例,该首古诗属于送别类诗词,作者用一句“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层层递进地表达了对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又用一句“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祝愿。从教材编排情况来看,该首古诗与本单元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属于送别类诗词,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可以开展古诗词专题讲座活动,达成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两首古诗不同的写作手法,并引导学生对作者所创设的意境进行感悟,从而为传统文化的渗透奠定良好的基础。然后,让学生将“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进行比较,以体会两位作者所表达情感的异同之处。最后,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及认真思考基础之上,从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意境呈现、情感抒发等几个层面,为学生讲解古诗词的鉴赏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古诗词意蕴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水平。古诗词专题讲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同时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并为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目标达成提供有效保障。
4.巧用民间故事,渗透传统文化
民间故事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题材之一,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同样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民间故事通常由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内容虚构、口头传播、语言平实、情节生动且极富想象力是其主要特征,多用于表达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大自然的敬畏。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年龄相对较小且想象力丰富,民间故事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更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入探究兴趣。为促进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巧用民间故事讲述的方法来达成教学目标。
以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十课及第十一课《牛郎织女》的教学为例,作为中国四大民间经典故事之一,本单元用了两个篇幅的长度,为学生讲述了“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与王母娘娘的孙女“织女”结为夫妻,本以为过上了男耕女织的幸福美满生活,谁知王母娘娘从中作梗捉回“织女”,后在“织女”的抗争下,允许他们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在鹊桥上相会一次的故事。为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探究兴趣,并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其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巧用民间故事讲述的方法,达成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在讲解本课教学内容之前,可以提问学生:“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呢?”“有同学知道七巧节(又名乞巧节、七夕节)是在哪一天?它的来历有哪位同学知道?”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借机引入教学内容。然后,在讲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与牛郎织女相关的各种民间传说,充分利用生动且具有趣味性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牛郎织女’是四大民间经典故事之一,那其他三个经典故事分别是什么?同学们有没有一探究竟的想法?”从而引发学生通过课后阅读了解其他三个民间故事的欲望。
5.借助传统节日调查,渗透传统文化
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获得更为真实的情感体验。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了解、探究、体验,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更可以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得到全面发展。基于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仅需要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对民俗文化进行渗透,提高学生对民俗的了解,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进行感悟,同时也应定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实践和动手的过程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以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古诗三首》的教学为例,其中的《元日》描写了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放鞭炮、饮用屠苏酒、贴春联的风俗习惯,这首诗极富浓厚的生活气息,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清明》则为学生描绘了人们在清明节这天祭祀祖先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之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想象“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家乡的兄弟们佩戴茱萸香囊登高”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乡怀亲之情。教师可以结合课后习题中的综合性活动,引导学生对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予以探究。首先,教师让学生自由分成几个活动小组,并指导学生从节日名称、农历时间、风俗习惯等方面开展调查活动。然后,在活动小组开展调查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小组进展,并从调查方法、记录方式、资料整理等方面给予相应指导,进而提高学生的调查质量。最后,教师可以结合小组活动成果的展示,让学生开展自评及互评,从而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的认知。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语文教学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同时也能体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基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及学习需求,综合运用多种策略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课程教学活动,进而让学生得以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瑶《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3年第9期。
[2] 万玉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7期。
[3] 张各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渗透》,《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