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作者: 苏玉霞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阅读教学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阅读教学也需要教师进一步改良与优化。笔者通过查阅文献、逻辑分析等方式研究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首先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指出设置的教学目标单一、采取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教学评价不够客观具体等问题。基于此,就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出几点建议,包括:重塑阅读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创新阅读教学方式,优化学生的阅读体验;拓展阅读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完善阅读教学评价,增强学生的阅读信心。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6.004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重点也是难点,小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理解能力有限,很难短时间内掌握阅读技巧,所以阅读质量与效率不高。然而,学生阅读情况不仅影响着其解析与理解文本的能力,还影响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阅读教学,并立足学生实际阅读学习现状,不断汲取教学经验,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良等,使阅读教学能够满足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为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保障。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设置的教学目标单一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性、指引性等功能,对阅读教学质量与效率有直接影响。这也意味着,教师要想保证阅读教学有效性,首先要设置科学的教学目标,这是先决条件。但就目前小学阅读教学效果来看,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存在单一化、功利性的问题,通常聚焦于“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文本内容以及所传递的思想感情,掌握阅读技巧与方法等,而忽略了对学生审美、文化、思维等方面素养的培养。教学目标单一,不够全面和深入,阅读教学缺乏深度,最终取得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采取的教学方式传统
阅读是输入语言知识、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是必须由阅读者自己与作者“对话”的一个过程,他人无法替代。但就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况来看,很多教师仍使用“满堂灌”“题海战术”等传统教学方式。或是认为课时有限,或是认为小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或是追求教学进度,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以自己为主体,结合教参以及相关资料解析文本,然后直接将“标准答案”告知学生,导致学生的阅读思路受到影响,在阅读过程中缺乏自己的个性思考。这样的阅读教学缺乏深度,也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与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
指导学生阅读,并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这只是一个过程,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提升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以及良好的文化品质。所以,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只是依据,是载体,教师作为指导者,在阅读教学中要对文本内容进行创造性运用,即立足教材适当进行拓展延伸。但就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施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照着文本内容“念”知识,带领学生从头到尾分析阅读材料,没有拓展内容或有所拓展但流于形式,只是简单地分析文章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这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不利于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教学评价不够客观具体
客观、有效的教学评价具有反馈、调节、激励功能,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阅读方面的优势和不足,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弥补不足,从而实现阅读质量与效率的提升。但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课上,很多教师实施的评价比较单一,只关注阅读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一系列表现,评价结果不能反馈出学生的真实情况。同时,评价主体单一也是严重的问题,只有教师参与评价,评价结果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不够全面、深入,学生无法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阅读能力提升不明显。
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一)重塑阅读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并阐述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要融入核心素养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即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文本增强其文化自信、思维能力等,这是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先决条件,也是基础保障。此外,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目标时还要注意的一点是让目标尽量清晰化、具体化,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等,将问题转换为可评价的、具象的指标。
以《桂花雨》一课为例,很多教师设置的目标比较模糊、笼统,要求学生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这样的教学目标缺乏可操作性。教师可以将目标设置为:“拼读并识记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感受‘桂花’带给‘我’的快乐。”“解析文中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体会作者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以及其中蕴含的思乡情怀。”这样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在阅读时有明确的着力点,更容易落到实处。总而言之,要想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教师首先要保证阅读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在目标设计中渗透核心素养,并且对目标进行细化、具象化处理,让阅读教学活动在正确目标的指引下有序开展。
(二)创新阅读教学方式,优化学生的阅读体验
创新并改良阅读教学方法是提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摒弃传统的“讲解—接受”式教学法,坚持按照以生为本的原则组织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切实有效地参与其中,使学生在深入了解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实现思维、语言、审美、文化等素养的提升,有效达成阅读教学目标。
1.情境创设教学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响应号召,围绕文本主题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如问题情境、实物情境、音画情境、表演情境等,营造活跃、快乐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阅读,以此增强其情感体验。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创设音画情境,在课堂上通过信息技术展示网友用3D软件复原的昔日圆明园,以此调动学生的感官,让他们直观地看到圆明园的恢弘与精致,感受到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呈现出今日圆明园情形的图片,通过强烈的反差引发学生的愤怒之情,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鼓励学生树立强国之志,努力学习,积极向上。
以《将相和》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从这篇文本中随意选择一个故事,或是“渑池之功”或是“完璧归赵”或是“负荆请罪”,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组织。这可以拓宽学生阅读深度,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创设表演情境,组织学生扮演蔺相如、廉颇等角色,通过角色演绎让学生与这些人物深度“对话”。这可以加深学生对故事内涵的理解,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到蔺相如、廉颇身上的精神品质,并将这些道德品质内化成自身的行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小组合作学习法
新《课标》中提出要“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这一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科学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法,不仅可以营造民主、宽松的阅读环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实现观点碰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等,而且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学习任务或提出问题时,教师应尽量遵循开放性原则,为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供平台,这样才能实现深度的互动与交流。
以《落花生》一课为例,教师问学生是否愿意成为花生一样的人,一部分学生说愿意,想成为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的人,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说不愿意,他们想成为桃子、石榴、苹果这样的人,展示自己。抓住这一契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辩论赛,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辩论,各抒己见。这样既可以深化学生对文章主旨、中心思想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
3.以写促读教学法
以写促读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写作的方式达到让学生高质量阅读的目的,常见的以读促写方法有仿写、续写、写读后感、扩写等。例如,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很多语句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文章,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等。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问学生喜欢文中的哪句话,阐述喜欢的原因,然后对这句话进行仿写。这既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深度,又能培养其审美鉴赏能力、语言运用能力,顺利达成阅读课程教学目标。仿写的本质是“形似质新”,虽然从表面上看仿写的句子和被仿的句子相似,但本质不一样,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仿写训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
此外,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本中都使用了“留白”的艺术表现手法,即作者在文章结尾使用了开放性结局,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给读者留下了遐想的空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组织学生续写文本。续写对学生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学生需要深入研究文本,然后忠于原文发挥想象,对故事情节、人物结局进行构思。学生要想写出与原文有效衔接的结尾,必须揣摩人物心理,分析形象特点,再将自己代入当时的场景中,换位思考,这会驱使学生深入对话文本,有助于拓宽阅读深度。
(三)拓展阅读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新《课标》中指出:“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教师要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合理组织与安排课程内容。基于此,教师在新《课标》下可以运用“1+X”教学模式,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创造性运用,以此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若是直接将一篇文本给学生并让他们阅读,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教材上的文本,很多学生存在抗拒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其他文本以增加阅读的吸引力,使学生充分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以《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为例,网络上有很多与此相关的视频,教师在课上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提前准备好的视频片段,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阅读欲,促使其主动、自觉、积极地参与阅读活动。为了拓宽阅读深度,鼓励学生课后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后发表自己的个人体会与心得,并利用空闲时间或课后服务时间和学生一起交流。自“双减”政策实行以来,学生在课后获得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与教师也有了更多相处、互动的时间,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交流会、分享会、角色扮演活动、辩论赛等,活动均围绕《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中的内容进行,充分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有效增加其阅读量,以此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
(四)完善阅读教学评价,增强学生的阅读信心
新《课标》中提出:“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对评价进行多元化处理,包括内容多元化、方法多元化与主体多元化等。以小组合作探究问题为例,教师先让各小组展示讨论后的成果,然后组织学生自评、互评等,评价的内容涉及审美、文化、思维、语言等各个方面,以此提升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让学生的阅读情况得到真实反馈,以此增强学生的阅读信心。
以《将相和》一课中学生扮演角色为例,教师应带领学生评价表演者的演绎情况,是否将人物的形象以及精神品质通过合适的动作、神态、表情等呈现出来,小组成员在演绎过程中是否密切配合等。此外,发音是否标准,语气是否符合场景等,均要纳入评价中。这样的教学评价能够反馈出真实学情,引导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不足,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信心与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情况,教师要根据实际学情以及阅读教学实际情况总结教学不足与经验,明确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方向。再通过系统地梳理、归纳以及借鉴优秀的阅读教学经验,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特点出发,将传统阅读教学经验与现代化教育理念相融合,对阅读教学方式进行多样化处理,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基于师生、生生有效沟通与交流的阅读课堂实现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升,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的发展,充分彰显阅读教学的功能与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礼、甘美元《基于问题连续体理论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研究》,《教育观察》2023年第32期。
[2] 马春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改革策略探究》,《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9期。
[3] 党爱良《现代教育背景下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3期。
[4] 温炯辉《“双减”视域下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究》,《华夏教师》2022年第14期。
[5] 王滨娜、周春玲《从被动阅读到主动悦读的嬗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探究》,《品位·经典》2021年第5期。
[6] 郭健《析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华夏教师》2020年第15期。
[7] 丘春香《新形势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减负增效策略研究》,《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年第11期。
[8] 蒋敬海《学习任务群背景下小学语文必读书目的阅读指导策略——以小学五年级必读书目为例》,《安徽教育科研》2024年第4期。
[9] 张碧辉《从“阅读”到“乐读”:兴趣引导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小学生》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