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路径探索
作者: 陈永红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德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而语文教学为德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理想平台。然而,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时,存在德育内容挖掘不足、德育实践效果有限等问题,影响德育效果。基于此,本文基于实地调查和问卷分析,探讨优化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的有效策略,提出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创新课堂教学手段等措施。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语文 德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6.022
新课程理念强调小学德育的重要性。德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原因在于这一时期是学生形成良好品格和建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和伦理性,这两个特征使语文学科成为德育的理想载体。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德育渗透,以语文为平台在语文教学中自然融入德育素材,从而引导学生获得感悟。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
(一)调查目的及对象
本研究旨在探究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现状及效果,重点关注德育元素在语文课程中的融合程度以及学生对德育的接受程度。调查对象主要包括小学教师和学生。其中,针对教师群体主要采用访谈法,而针对学生群体,则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
(二)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1.调查问卷设计
本研究在充分参考相关资料与文献后,设计包含25道选择题在内的调查问卷,旨在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融入现状展开调查。因篇幅限制,文中仅列出部分试卷如表1所示。
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学生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从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德育元素,但也有部分学生表示语文课堂上有关德育内容的讲解较为枯燥且转折生硬,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学生对德育的认知主要集中在道德规范和传统美德的学习,而对个人责任感、公民意识等方面的认识则相对较弱。上述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所体现,但其方式、内容及效果仍需进一步深化。
(三)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1.访谈提纲编制
为深入了解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实施现状,采用访谈法,选择小学语文教师作为访谈对象,访谈提纲如表2所示。
2.访谈结果分析
通过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小学语文教师普遍能够认识到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尝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元素引导学生思考。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面临如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德育与学科知识教学难以平衡等问题,需要继续深入探索更具创新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的问题
经学生调查与教师访谈,可以发现当前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一)德育内容挖掘不深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如文学作品中渗透的做人道理、历史故事中渗透的品德思想等。然而,在当前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却存在教师对德育内容的挖掘不够深入的问题,致使资源利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部分教师在教学时过于强调知识性内容而忽视深层次的德育价值引导,也有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对于德育内容的探讨缺乏深度,未能深入挖掘文本中更深层次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仅停留在表面的讲述上,影响德育实效性。
(二)德育实践成效较低
德育实践成效低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德育的认知和内化程度不足两个方面。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理念通常被简化为固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缺少实践性教育活动,导致学生难以将德育内容与自身生活实际相结合,无法完成理论向实践的转化。除此之外,语文课堂中缺少有效的德育活动与互动方式,也会降低学生在德育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参与感。
(三)德育融入方式单一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等,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内容形式枯燥等问题,致使学生难以产生兴趣,缺少深入挖掘学习内容中德育元素的动力。现阶段,德育主要通过传统的课堂讲解方式进行,课堂中的德育元素含量较少,学习氛围不够浓厚,教学方法相对枯燥,导致学生很难深刻体悟教材文本中的情境,不利于学生德育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德育过程中家庭的缺失
在德育的渗透过程中,除学校外,家庭参与也同样重要。然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往往缺少来自家庭的有效参与和支持,致使德育难以在课后实现有效渗透,影响教育效果。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在德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家庭德育,建立家庭与校园、课上与课下之间的联系,形成家校联合育人的良好局面,促进德育的继续深入。
(五)德育评价体系缺失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评价体系缺失将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实现学习内容内化。一方面,语文教学中存在教学评价内容不全面的问题,通常仅注重评价课堂德育内容的实施效果而缺少对学生学习实际感受的评价。虽然教师普遍能够认识到德育评价应区别于学科知识评价,但在实际教学中,以教授道德内容和频率多少来评价德育成效的问题仍旧存在。另一方面,传统德育评价的指标与形式相对单一,强调评价过程中的统一性与一致性而忽视学生个体差异,不仅难以客观评价学生,还会疏远师生间的关系,影响德育成效。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路径
(一)挖掘教材德育元素
教材是德育的重要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并将课文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内容和人物品质进行深入解读,并通过对这些内容展开深层次探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道德认知水平提升。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应明确本节课的人文主题,了解德育目标任务。本节课主要讲了一个豆荚中的五粒豆各自的冒险经历与结局,旨在让学生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社会中的爱。为此,教师可在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情节以及出现的主要角色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每粒豆子行为背后所体现的价值观与生活态度,让学生充分理解不同行为选择对人生结果的影响。其次,教师可设计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见到过或体验过的有关爱与奉献的故事。通过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做法,能够帮助学生将德育内容与学生日常经历相结合,增强德育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创设德育实践环境
创设德育实践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素养提升,因此,学校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深刻体验德育内容。实践环境的创设可围绕课堂教学内容,也可拓展至校园文化或社区活动,构建课堂内与课堂外全方位、多层次的德育实践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学习和应用德育知识,提升德育有效性。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刘胡兰》一课的学习中,学校可在条件允许范围内,组织一系列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德育实践活动创设德育环境。首先,教师可在课堂开始前,为学生介绍刘胡兰故事的时代背景,将其作为后续学习铺垫。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刘胡兰的故事,品味刘胡兰的勇敢与坚持,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和交流在自己生活中应如何展现勇气和坚定的态度。其次,学校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士,学习革命先辈们面对困难时的勇敢,体验坚持的价值。最后,学校也可以联合社区,组织以“社区小英雄”为主题的小组社区服务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可以通过参与社区环境清洁、帮助邻里等活动赚取积分,最终获得积分最多的小组将获得胜利。通过这样的活动形式,学生能够将课堂中学到的道德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认识到即便是平凡的个人也能够通过日常行为展现出非凡品质的道理。
(三)创新课堂教学手段
创新课堂教学手段是提升德育效果的关键,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德育的吸引力,提升德育互动效果。除此之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从而在提升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能够赋予课堂教育意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铁杵成针》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首先为学生展示什么是“铁杵”,并为学生讲解铁杵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铁杵磨成针”的难处。通过这种多媒体展示的方式,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有助于将抽象的德育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其次,教师可以组织互动式讨论或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梦想或目标以及学生准备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做的努力。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制作一份关于如何实现自己目标的计划书,或每天记录为达成目标而持续努力的日记,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与规划能力,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最后,教师也可充分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平台观看与“铁杵磨成针”相关的微课教学视频,从而在课堂学习中形成更深入的理解。
(四)营造家校共育氛围
家校共育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为此,学校应与家庭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参与学生的德育过程。具体而言,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家庭作业、家访等方式,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德育中,并与学生和家长共同制定德育的目标和计划。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的学习为例,本节课德育重点为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充分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养成学生随手关灯、不要随地乱扔垃圾的良好习惯。在教学时,学校可以组织以环保为主题的家长会,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并为学生家长普及如何在家庭中实践环保理念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家长的环保教育认识。教师可以布置与环保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让家庭成为德育的重要实践场所。
(五)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是保证德育成效的关键。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建立多元化和全面化的评价体系,不仅评价学生的德育知识掌握程度,还应考查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和生活中的德育素养表现。除传统的书面考试评价外,教师也应注重对学生德育成长过程的长期跟踪与评估,从而准确反映德育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将德育评价体系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行为观察评价、自我与同伴评价、家长评价与个人档案。教师应重点观察学生在校园中、课堂中的行为并做好记录,对学生参与团队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捕捉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并将其作为德育表现的重要反馈,评估德育效果。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并虚心接受来自同伴的评价,在促进学生自我意识提升的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同学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再次,教师应定期收集学生家长关于学生在家庭中德育表现的反馈,便于教师获取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德育表现。最后,教师应为学生建立德育成长档案,通过综合性档案记录和跟踪学生在德育方面的进步和成长。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调查与分析,揭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挖掘教材德育元素、创新课堂教学手段等优化策略。通过实施这些策略,教师能够在课堂中更有效地融合德育和语文教学,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鹏《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措施研究》,《中国标准化》2023年第14期。
[2] 刘海莲《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路径探索》,《启迪与智慧》2022年第10期。
[3] 王艳丽《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路径探究》,《考试周刊》2021年第99期。
[4] 丰西萍《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路径研究》,《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1年第10期。
(陈永红,1983年生,女,汉族,山东临沂人,大学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