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词,促升华

作者: 夏淑珍

摘 要: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课堂观察以及逻辑思辨等方式研究小学语文诗词教学策略,旨在提升诗词教学水平。诗词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然而,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不容乐观,教学模式基本固定,而且教师过分强调诗词知识而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此外,诗词诵读指导欠缺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教学结果表明,要想引导学生学好诗词,促进其情感升华,教师首先要注重新课导入设计,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诗词授课过程中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包括多媒体教学法、群文阅读教学法、读写结合教学法、朗诵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等,坚持以学生为本位,促进其核心素养发展,最后还要开展趣味性实践活动,以此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词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6.035

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诗词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在诗词教学中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熏陶学生,并嵌入价值取向,尊重其主体地位,让学生切实有效地参与诗词品读与鉴赏,使其获得独特的学习体验。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小学语文诗词教学难以满足新课改需求,教学模式有待改良与完善。故此,本文根据诗词教学特点以及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对诗词教学策略展开探讨。

一、小学语文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陶冶学生思想情操

小学语文教材上有丰富的诗词,这些诗词中具有多样化的思想情感表现手法,包括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这些诗词,能够体会其中蕴含的各种情感,感受作者的高尚品质,促使其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

(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的古诗词拥有悠久的历史,凝聚了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也展现了我国各个时期、朝代的文化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诗词,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知道我国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民生细节、文化思想与社会背景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使学生自觉肩负起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小学语文古诗词类型丰富,有很多寄托了作者忧国忧民情怀的诗词,还有很多描写边疆战士与边塞生活的诗词。在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情感,可以让学生切实体会文人墨客与边疆将士的爱国情怀、雄心壮志等,从而增强其爱国意识。此外,通过对诗词思想内涵的思考与感悟,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得到进一步增强,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心。

二、小学语文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对现阶段小学语文诗词教学情况的分析,发现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教学模式程序化这一问题。具体来说,教师教学诗词的模式基本是固定的,先给学生阐述诗词题目的含义,然后介绍作者,再讲述诗词中的重难点字词,接着带领学生逐字逐句翻译诗词,最后对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总结。按照这样的流程授课,教师可以很好地掌握教学进度以及课堂节奏,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词含义,但教学模式程序化,无法让学生感受到诗词中蕴含的美,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而且会遏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虽然有些教师在诗词教学中也尝试创新,打破程序化的教学模式,但从整体上来看,有一个明显且具有共性的问题,即过分强调诗词知识而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具体来说,教师在诗词教学中侧重于知识讲解,要求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含义,却忽略了学生对于诗词中意境的体会以及对情感的把握等。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储备丰富的语言知识,但无法让学生感受到诗词之美,难以生成个性化感悟,获得深刻、独特的情感体验。此外,诗词诵读指导欠缺的问题在当前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也比较突出。教师重诗词含义讲解而轻文本诵读,有些教师虽然有这方面意识,在结束诗词讲解后会提供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背诵,但很少关注其诵读语调、语气与节奏等。这种机械化诵读并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的美,反而造成资源浪费。

三、小学语文诗词教学实践策略

(一)注重新课导入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现阶段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通常直接开门见山,引入诗词题目与内容,然后结合教材中的注释给学生逐字逐句翻译。这样的教学方式跨度较大,很多学生还尚未调整好因课间活动而松弛的状态,面对晦涩难懂的古诗词自然会生出抵触、畏惧心理,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效果也会事倍功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构建高效的诗词课堂,教师要重视新课导入的设计,用高质量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环境创设入手,或者从作者背景入手设计导入,帮助学生快速调整好状态。以作者背景入手导入新课在诗词教学中十分常见,它的优势在于,学生要想学好诗词必须要了解作者生平以及诗词创作背景等,这样才能与作者“跨时空”对话,而且以诗人自身的遭遇、经历为素材设计导入,可以提升导入的趣味性,契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水平。因此,教师可以以作者背景为载体导入新课,将有关背景知识及时渗透其中,使学生初步了解作者,为接下来的“跨时空”对话奠定基础。

例如,在讲解《马诗》这首古诗之前,教师可以提前通过课外书、网络等查阅作者李贺的生平经历,然后对信息进行整理,在导入环节以故事的形式给学生呈现出来:“同学们,你们认识李贺吗,这个人年少成名,后来家道中落,因为父亲的原因,他失去了参与科举的机会,于是想去边塞从军,通过这种方式建功立业。但是,当时的社会很复杂,也十分黑暗,李贺始终得不到赏识……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一首古诗,看看能不能从这首古诗中多了解一下李贺这个人。”这种以作者生平经历为载体创设的故事情境导入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可以深化学生对作者的了解,也为接下来学生读懂诗中情感奠定基础。

(二)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1.运用多媒体教学法,给予学生良好的感官体验

新《课标》中指出,要发挥信息技术支持作用,以此拓宽语文学习空间。教师应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加大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尤其是在诗词教学中,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技术的介入可以给予学生良好的感官体验,降低其学习难度,从而提升教学实效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音画情境,使学生置身于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与作者“跨时空”对话,见其所见,思其所思。

以《登鹳雀楼》古诗教学为例,教师先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鹳雀楼不同角度的动态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通过投影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站在鹳雀楼上眺望的场景,若是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还可以使用VR等技术,给学生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将自己代入到作者的角色当中,看到夕阳沉落、河水奔腾的景象。有了这样的感官体验,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也领略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魅力,体会到诗人王之涣登高远望的雄心壮志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运用群文阅读教学法,拓宽学生的学习深度

部编版教材的内容是“双线组元”结构形式,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运用群文阅读教学法,这也是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之一。具体来说,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某个主题同时阅读多篇诗词,通过比较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不同的写作手法以及诗人的不同情感,这可以提升学生诗词阅读与鉴赏能力,还能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以部编版教材三上第六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三首古诗分别是《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均是写景古诗。首先,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教材上给的注释自主阅读三首古诗,知道每一首古诗写的是什么景色。其次,教师再让学生从写作手法、提到的景物、写景思路、诗词情感、诗词意境这五个方面展开对比,分析这三首古诗词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此增加学生的学习深度,提升其审美鉴赏能力。

3.运用读写结合教学法,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在语文诗词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感悟诗人情感、理解诗词内容以及描述诗词意境、阐述个人感悟,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语言理解及运用能力。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方式有很多,读写结合是其中之一。顾名思义,教师先指导学生阅读古诗词,然后通过转换文体的方式鼓励学生描述意境与内容,这可以提升学生语言建构、运用能力。

以《清平乐·村居》教学为例,作者描绘的是祥和欢乐、悠闲自在的乡村生活场景。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诗词,理解诗词的意思,知道作者描述了哪些人文景象与自然景象,包括除草的孩子、低矮的茅屋等。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改写古诗词,将其编成小说、散文等,鼓励学生运用设问、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让文章更具美感。通过读写结合活动,不仅可以拓宽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深度,还能锻炼学生的语用能力。

4.运用朗诵教学法,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诗词中蕴含丰富的美,包括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等。但这些美不是教师通过口头讲述的方式就能传递给学生的,而是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感受。因此,在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诗词朗诵,摆脱以往“重讲解轻朗诵”以及“教师讲学生听”的机械模式,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朗诵的机会与平台,并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学生正确读出诗词的语调、语气和节奏等,深化学生对诗词情感的体验。为了提升朗诵效果,使学生深刻体会诗句中的意境美、节奏美、语言美,教师可以围绕诗词主题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例如,指导学生朗诵《山居秋暝》这首古诗,可以配上轻音乐,尤其是节奏欢快的《乍雨初晴》《欢沁》等。引导学生朗诵《长相思》这首古诗,可以配上轻音乐《远方的寂静》《月光边境》等。在这些音乐的感染下,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境。朗诵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又能提升学生对诗词的认知水平,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诗词中的美。

5.运用合作探究教学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可以渗透这一指导思想,巧妙地运用合作探究教学法。合作探究的优势在于,第一可以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唤醒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第二能够通过观点碰撞拓宽学生的视野与思维,尤其是辩证思维、发散思维等。因此,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主题设计探究任务,组织学生思考、探究,使学生深刻感受古诗词中蕴含的情感与内涵,进一步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促进其情感升华。以《凉州词》的教学为例,作者描述的边疆将士的生活情形,展现了这些将士保家卫国的情怀以及不畏生死的勇气。教师可以围绕这些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载体进行交流、互动,从而体会将士视死如归的气势以及豪放豁达的情怀。

(三)开展趣味性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趣味实践活动,如诗词抢答竞赛、诗词吟诵比赛等。这类竞赛活动兼具娱乐性、教育性,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求胜”心理作用下,学生积极参与比赛并迎难而上,这有助于挖掘其潜能。例如,教师可以开展诗词大会,并设计如下题目让学生抢答:1.既包含了植物又包含了动物的诗句有哪些?(如“桃花流水鳜鱼肥”)2.带有城市名称的诗句有哪些?(如“渭城朝雨浥轻尘”)3.带有“明月”这个词语的诗句有哪些?(如“明月何时照我还”)。又如,教师组织学生成立“诗词俱乐部”,并分成若干个小组,取名“田园社”“李白粉丝团”等,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喜好参与不同小组,与同组成员分享交流自己近期读过的诗词。诸如此类的诗词竞赛活动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学习诗词的乐趣以及诗词所蕴含的美,而且这类实践活动还能帮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诗词,丰富其语言积累,这对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诗词教学有重要价值。有效的诗词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修养,增强学生审美意识与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他们建立文化自信。因此,教师要重视诗词教学并把好教学设计关,不断丰富诗词教学内涵与审美意蕴,尤其在教学方式上持续下功夫,引导学生充分发现诗词的美,充分发挥诗词的育人价值,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同时提升其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 李菲《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年第12期。

[2] 令彩霞《让诗意栖居在语文课堂——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求知导刊》2023年第32期。

[3] 王庆芬《品诗词魅力 悟诗词之美——谈小学语文高学段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名师在线》2023年第32期。

[4] 颜士彩《“双减”背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与推广策略》,《亚太教育》2023年第22期。

[5] 赵艳芳《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学苑教育》2023年第32期。

[6] 程丽芳《立足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古诗词教学探索》,《当代家庭教育》2023年第19期。

[7] 张诗画《追寻感悟与诗意的和谐同构——小学语文诗词教学初探》,《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