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图文结合”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范相鸽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政策也不断更新,提出了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要求,并做出了改革新《课标》的决定。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符合当代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新教育政策的背景下,更要进行“图文结合”新教学方法的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图文结合” 思维能力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6.037

“图文结合”是一种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教学方法,也是新时代教育体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小学语文教材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编制,搭配了丰富多彩的图片,将图片与文字进行合理搭配,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应用“图文结合”进行教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语文知识的难度,让学生的学习更高效。基于此,“图文结合”教学法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对小学语文“图文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探究,寻找多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图文结合”的意义和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图文结合教学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帮助学生爱上语文这门学科,为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图文结合”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因为“图文结合”的方式可以非常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文字想要表达的内容,简单直观地展示课堂要讲解的知识,激发出小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和单一的文字相比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精神保持高度集中,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因为图片相对于文字色彩更加丰富且更具有直观性。通过对相关图片的回忆,学生也可以更有效地记忆其所学的知识点。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图文结合”的方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为了更好地理解知识,学生可能会选择认真观察图片,在图片中获取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在这一观察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并通过对图片的思考使其思维更加开阔,锻炼其思维能力。此外,图文结合可以利用图形、表格等形式,展示语文知识,让小学生可以在可视化的状态下思考,让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得到提升,方便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

3.提高课堂效率

“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帮助教师开展教学,教师通过合理运用图片,能够让学生更快地了解到知识点,更加容易地学习知识,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使教学过程更加顺利。“图文结合”的方式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将课文中不涉及的知识补充给学生,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可以了解到更多的课外内容,了解课文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或者是课文的相关内容并对课文知识点进行深刻把握。此外,“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图片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更有效地理解文字,再次进行相关文本阅读时,学生脑海中很可能出现图画,从而理解复杂的文本内容。总的来说,“图文结合”的教育方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使得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图文结合”的方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好看的图片,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图文结合”的语文教学课堂可以将中国华传统文化和美丽的古代山水画等图片相结合,使学生理解文字中所蕴含的图片美和图片中所包含的文字美。这种“图文结合”的教学模式往往能使学生更确切地感觉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图文结合”的策略

1.运用“图文结合”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是一个特殊的教育阶段,学生年龄较小且身心发展不成熟,对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抽象观念或者复杂语言难以理解,对于形象生动的图片更有探究的兴趣。所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是一种符合小学生身心特征的教学方法,可以用其“直观性”“形象性”特点将小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简化,方便小学生理解抽象的观点和复杂的语言,从而让小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产生进一步探索与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首先,在语文概念知识教学中开展图文结合教学活动,可以让概念知识更形象。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阅读、词义等知识的难度较大,用图片直观呈现概念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理解概念的难度,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图文结合可以让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提升,利用图片展示语文问题,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在充满趣味的氛围中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得到显著提升。最后,图文结合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让学生更快速地掌握学习方法,并且灵活应用语文知识,这样形象、有趣的记忆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牢固,可以大幅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图文教材本身的角度来讲,“图文结合”的教材是适合小学生学习和阅读的教材,相对于长篇的不易理解的文字,“图文结合”教材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用图画来弥补小学生因生活经验不足而无法理解课本中的事物这一短板。这种方式是利用图片中的新事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对语文感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学生角度来看,小学生正处在儿童阶段的后期,是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运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手段进行教育,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此阶段的学生自主意识强烈但辨别是非能力较弱,对所学知识没有分辨能力。同时,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所以教师应该运用“图文结合”教材这种有趣味性的文本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合适的书本内容,为他们树立正确观念。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尊重学生的想法,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学习,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一单元第一课《观潮》为例。教材中有一张钱塘江大潮的图片。教师可以让学生们猜一猜,这个图片是什么?是哪里的景自然景观?例如:“学生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自然景观,大家看一看图片然后告诉我,这种自然景观是什么?大家知道这种自然景观在哪里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述的就是这张图片的内容,让我们在学习课文后再来描述图片吧。”这些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们回答出这种自然景观是潮水,并且位于钱塘江。最后,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描述。在进行“图文结合”的学习后,学生在深化记忆的同时能够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因此,感兴趣的学生会在此基础上对钱塘江大潮进行新的探索,学生在更加了解课文内容后,会自主学习相关其他相关内容,使教学更加高效。

2.考试题中运用“图文结合”题目,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图文结合”的题目形式多样,主要有图示类、图片类和图表类等。这些题目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与文字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图示类题目通常采用漫画或插图的形式,将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点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题目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例如,在讲解成语或寓言故事时,配以相应的插图或漫画,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寓意。图片类题目则通常采用具有趣味性的流程图或图片,引导学生逐步完成某个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这种题目形式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让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在讲解某个科学实验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流程图,让学生按照步骤完成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图表类题目则利用各种表格、柱状图、饼图等形式,将数据和信息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题目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据和信息的内在联系,培养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例如,在讲解某个社会现象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表格或柱状图,让学生根据所给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总结出相应的结论。综上所述,“图文结合”的题目形式多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题目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测试题为例,测试题中可以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创造语文题目,蝴蝶的家可以运用一些蝴蝶的图片,从而让学生形成对蝴蝶这种小动物的基本了解。教师再运用图画展现蝴蝶回家的路径,与所遭遇的相关困境,通过图片让学生对蝴蝶回家路途的经历产生自己的思考和理解,然后设计相应题目。《以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为例,教师在设计题目的时候,可以设计出一个思维导图或者流程图。五粒豆的结局分别是落到水笕里被鸽子吃掉、落到水沟里涨得大大的、没有多远被鸽子吃掉、钻进缝隙顽强成长等。运用思维导图将所有豆子的结局展示出来,设计一个描述题或其他有助于学生思维锻炼的题目。教师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设计题目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可视化,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思维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如何思考问题从而为更好地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3.运用“图文结合”情境延伸,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只能通过文字来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点,难以形成直观的认识。而“图文结合”的教学模式则通过引入生动的图片,将抽象的文字描述具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图文结合”的模式可以使得学生将图片中所了解的内容延伸至生活场景中,将生活中所认知的事物具体到所学习的图片中,从而理解语文知识,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真切地感受到生活本身。这样的“图文结合”教学使得语文学习具有生活性、实用性。由于“图文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贴近生活,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创造相关学习情境驱动学生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类场景进行教学,这样更方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也更容易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通过图片中自己熟知的生活场景将自己的已有经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从而对新知识进行学习。因为语文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所以,教师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图片的引导,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加留心生活中的诸多场景,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诸多语文信息的使用方式,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和利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认知到的图片,例如车标、书籍、说明书等都可以运用到自身的生活场景中,这种利用“图文结合”方式进行情境延伸的教学方式,可以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为学生的生活带来便捷。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七单元《四季之美》为例。教师可以选择做成PPT为学生们展示四季的美丽图片。让学生们说说自己对四季美景的理解,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美景进行描述。教师所展示的四季的图片,方便学生利用自己在生活中所积累的知识经验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这种利用“图文结合”将生活带入课堂的教学方式提升了课堂的效率。根据图片,学生还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四季的特点,从而开拓自身的视野,增长自身的见识,同时,图片与文字的结合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深刻,学生可以将语文课堂中学习到的有关四季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生活中,例如,什么季节产出哪种水果,什么季节开那种花,什么季节是什么温度和天气等。这种“图文结合”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从学习中生活,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是语文教材插图富有生活情趣和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图文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插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考试题中运用“图文结合”题目,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图文结合”情境延伸,让学生学以致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这三种教学实践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时代对于教育的要求,符合新《课标》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曹丙娟《插图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语文建设》2021年第20期。

[2] 李云娇《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插图的妙用》,《教育评论》2000年第3期。

[3] 马利《多模态叙事绘本图文关系分析及教学实践研究》,《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8期。

[4] 金炘辰《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德育资源分析与运用》,《品位·经典》2023年第7期。

[5] 韦兴明《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绘本阅读教学策略》,《天津教育》2023年第20期。

[6] 孟永丽《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路径》,《天津教育》202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