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探究
作者: 张雨田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也是语文学科的教学重点。传统文化与语文学科的融合,能够将古诗词教学作为打开传统文化大门的钥匙,是提升学生思想品质、丰富学生人文情感的有效途径。本文简要分析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与原则,并以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为例,从寻找传统文化素材、营造传统文化氛围、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扩大传统文化影响等方面,就高中语文学科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展开探讨,以期实现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传统文化教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6.039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对学科教学内容更新方面作出明确指示,提出: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结合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的意义和价值,需充分发挥古诗词教学连接语文学科与传统文化的作用,探索创新性的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以古诗词学习为契机,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审美元素,用传统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具有传统文化传承意识的新时代青年。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提升文化素养
传统文化与古诗词教学的融合使语文学科教学侧重点发生改变。与以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不同,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学生不仅可以理解古诗词蕴含的人文情感,感受古诗词的文化意境,也能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念展开探索,发挥传统文化的学习价值。
2.培养审美能力
语言简练、韵律优美、意境深远是古诗词的特点,由此可见,古诗词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古诗词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将二者进行融合,可使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结合其创作背景、寓意和意象等,深入感受古诗词所展现的民族文化特色,体会古诗词的语言之美和创造之美。这使学生的感知能力得到增强,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欣赏水平。
3.感悟人文精神
古诗词内容反映出作者对生命和自我价值的思考和反省,这体现了古诗词蕴含的人文精神,也彰显了传统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通过古诗词学习感受语言文化魅力是古诗词教学的表层目标,其深层意义在于使学生在古诗词赏析中,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助于实现培养学生道德情操,提升人文素养的教学目标。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
1.多面化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多方面了解古诗词内涵与意义,方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文化精髓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其文化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分别从古诗词文化背景、词语含义、意境表达等方面,为学生解读古诗词文化,便于学生深入领悟古诗词文化艺术,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2.生活化
古诗词选材和立意往往与作者的生平事迹有关,结合古诗词这一特点,教师需要以实际生活为背景开展古诗词教学活动,指导学生从生活角度分析古诗词的文化价值,感受古诗词的现实意义。以生活化原则为导向,在古诗词教学中实现古今联通,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情感和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目标。
3.情感化
古诗词是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从情感角度切入,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蕴含的情感寓意,也是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需通过带领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家庭背景,并了解古诗词反映出的社会背景和风俗习惯等,加深学生对古诗词情感的体会,引发学生与诗人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认同古诗词蕴含的人文价值,培养其文化自豪感。
三、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1.立足文本,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文本解读决定了高中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层次与方向。在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整合传统文化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文本解读的目标方向,对传统文化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应摆脱借助辅助教科书和鉴赏辞典进行公式化文本解读的方式,需结合古诗词具体内容,从古诗词本身、映射的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对古诗词文本进行深入解读,重新认识古诗词这一重要的语文教学资源,转变文本解读思想。教师应基于古诗词与传统文化的共性,深入挖掘古诗词文本内容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如,在《兼爱》一课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本文对应的社会背景,带领学生感受春秋战国时期,一睹社会转型发展的过程。从背景介绍中,学生了解到“强凌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等不合理现象充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出本文作者——墨子,将墨子这位“人道主义者”“哲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平主义者”与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进行对比,使学生思考墨子出现的原因?什么是墨家学说思想?墨子精神为何具有指导意义和启迪力量?
带着这些问题,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寻答案,使学生结合对古诗词文化背景和作者生平的了解,想象自己置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对《兼爱》中墨子阐述的思想内涵展开思考。墨子在《兼爱》中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以具有逻辑性的方式阐述了什么是兼爱?为何要兼爱?兼爱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并以“医生治病救人”为缘起,“君臣、父子、兄弟之间不相爱”为乱起,运用类推方式总结“乱”即源于“不相爱”,阐述了“兼爱”的中心思想。结合“兼爱”这一思想,教师便可引出传统文化中的礼仪道德,引发学生思考:我们代代传颂的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与兼爱思想有何关联?将其紧扣课文主题,充分融合传统文化与古诗词教学,实现传统文化渗透。
2.营造氛围,感受传统文化气息
考虑到传统文化是语文学科的隐性教学资源,学生需突破表层学习,感受古诗词内容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而这需要学生能够对古诗词产生积极的学习热情。结合古诗词用语陌生、意蕴难懂的特点,教师应采用合适的教辅方法,从外部施力,在课堂中营造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结合古诗词内容,适当拓展外部资料,以影音结合或图文结合等方式,创设相应的文化情境,使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充分体会古诗词的情感意蕴,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如在《屈原列传》一课中,屈原是学生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作者在屈原身上寄予了浓厚的情感,通篇歌颂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在本文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屈原、了解屈原生平经历,便是重点的学习目标,而传统文化教育也应围绕屈原这一人物展开。
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播放介绍端午节由来的视频内容,使学生了解屈原这一历史人物。通过视频,学生对屈原这一人物产生好奇,对“屈原为何要投江而死”产生疑问,想要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借此,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全文,理清记叙线索。根据文章内容,学生可用五个字代表屈原的一生遭遇,即“任、疏、黜、迁、投”。教师指导学生在文章中分别找出五个字对应的段落,详细了解屈原的一生,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学生在知晓屈原被楚怀王疏远、被奸臣陷害等事件后,结合屈原与渔夫的对话,认识到屈原至死反对“随波逐流、与世推移”的人生哲学,坚定自己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生信条。至此,教师可作总结,正是有屈原这种人的存在,我们的传统文化才得以不断传承与弘扬。而学生也在了解屈原的一生后,理解为何作者要歌颂屈原,百姓为何要祭奠屈原,认识端午节的意义。
3.合作讨论,感悟传统文化内涵
高中生面临着升学压力和课业压力,精神较为紧绷,特别是在面对古诗词这类理解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时,如若教师指导方法选择不当,学生多半会产生厌学情绪,抵触教师对其进行传统文化思想渗透。教师应转变教学思路,以学生为课堂主体,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古诗词学习方式,优化整体教学设计。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对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展开探究,引导学生以合作学习为途径,自主制定古诗词学习计划。
以《过秦论》一课为例,文章层次结构分明,巧妙地运用“叙”与“论”的关系,对“秦朝建立前后和走向灭亡的过程”以及相关原因展开详细论述。因此,“事实论证”和“对比论证”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教师应采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掌握课程文言文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结合史实论证的方法,就“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这一问题展开探讨,继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并从中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精神。
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在为学生分组后,要求各小组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自读课文内容,完成语句翻译。教师可穿插一些历史史实内容,便于学生对秦朝的政治得失进行了解,也为学生合作讨论文章映射出的历史问题提供必要资料。学生从文章前三段分别了解到“秦孝公时期秦国的特点”“秦国实力上升的过程”“秦国变为秦朝的历程”,而在第四段开始后,作者开始讲述秦朝快速走向衰败,各小组即可按照教师要求,结合相关史料对“秦朝没落”的原因展开探究,认识到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也”,而这也是本文的中心思想。围绕这一思想,教师可引发学生思考:为何我国传统文化都强调要以礼待人、以德报怨,这与贾谊提出的思想有何关系?围绕该问题,教师从“仁政爱民”的历史角度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礼仪道德,鼓励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案例,阐述关于“仁和礼的重要性”的看法,如“对人待人要有基本的尊重”“现代世界各国秉持友好发展,合作往来的原则,共同打造世界新格局”等,从这些案例中体会到“仁”和“礼”是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此为,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秦朝历代君王礼贤下士、爱国爱民,秦朝还会迅速走向灭亡吗?学生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百姓刚刚经历战国时期的纷争,直至秦朝统一中国,和平年代即将到来,却因统治者的残暴,使百姓苦不堪言,最终爆发起义,人民决心推翻秦朝,这表明了正是因为秦朝的统治者未能践行“仁”和“礼”的治国方针,才导致自己走向衰败、灭亡。由此,便可使学生深化课程中心思想的理解,感悟传统文化传达的精神内涵。
4.拓展内容,增强传统文化影响
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内容虽然具有重要的学习价值,展现了独有的文化特色,但是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仍需通过更多层次和途径得以实现。教师需以教材中的古诗词内容为基础,鼓励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积极整合课外古诗词内容,在把控不同古诗词异同性和共通性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讲解方式,使学生理解并感悟不同古诗词的传统文化意境和底蕴。基于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拓展学习,在开阔学生文化视野的同时,发挥传统文化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升的影响作用。
以《将进酒》为例,本诗可谓是诗仙李白的经典代表作之一,李白在诗中运用了比兴、夸张等艺术手法,将自身豪迈的情感蕴含在字里行间中,展现了李白诗词独有的魅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本诗,分析诗人情感。学生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中体会到诗人对未来的憧憬;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句中,又感受到诗人对人生苦短的悲悯之情;在“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中也可感受到诗人蔑视权贵,不平之气不吐不快的正直品质。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速度极快,体现了悲壮之情、快乐之情、愤激之情、狂放之情。虽然情感变化较快,且分为多个层次,但是全诗都围绕一个“酒”字展开。
教师应抓住“酒”字,借由“酒”引出传统文化,使学生了解“酒”与古代诗人之间的不解之缘。而围绕“酒”,教师可通过开展创新形式的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拓展教学内容,为古诗词教学和传统文化渗透开辟新的途径。教师可以将“酒”作为主题,在课堂中开展“诗词大会”,要求学生联系已学内容,或根据个人积累,吟诵一些与“酒”有关的诗词,以浓厚的活动氛围展现传统文化气息。如,有学生朗诵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用“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形容了李白的特点,其他学生也随即以杜甫《不见》一诗中的“灵敏诗千首,飘舞酒一生”进行附和,概括李白的一生。围绕“酒”吟诗对句,使“酒”代表的传统文化和诗词文化与古诗词教学实现深入融合,加深学生对《将进酒》一诗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通过参与这一活动,认识到诗词文化底蕴丰厚,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能够对诗词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文化传承意识。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增强文化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心。将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作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发挥语文学科“文化宝库”作用,可通过古诗词教学实现传统文化在学科教学中的顺利渗透,实现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教学目标。教师应从教材内容解读入手,深入挖掘学科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以情境创设、合作讨论、组织实践等方式创新语文古诗词教学形式,营造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学习氛围,指引学生深入探寻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从文化角度感悟古诗词蕴含的人文情感,将学生培养为文化传承的主力军,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张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中学语文》2022年第35期。
[2] 李枫《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文学教育》2022年第11期。
[3] 田存平《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华夏教师》2022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