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议题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董国兰摘 要: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其价值观、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通过引入相关议题,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经验,从而培养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为此,本文阐述了议题式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彩且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初中教学 道德与法治 议题式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6.050
传统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理论知识缺乏兴趣,而议题式教学模式则打破了以往的教学现状,通过引入真实案例或创设基于学生认知的情境,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建立紧密连接,让学生成为主导,建立起平等、合作、互助的课堂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与现实中的经典案例直接接触,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理论的理解,并通过讨论、分析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笔者将议题式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进行了实践应用,现将教学经验整理如下。
一、议题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在议题式教学模式中,通过设置具有实证性、辨析性或实践性的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会组织讨论、研究与实践活动,带领学生逐步深入了解和领悟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借助具体的案例或事件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议题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提供必要的资源与指导,在制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策略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注重将生活情境、社会议题与学科知识等巧妙结合起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与综合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议题式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如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等,相比其他教学模式,议题式教学模式从简单的理论描述转变为具体的问题或者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并应用学科知识,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其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二、议题式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施
1.立足课程标准,确定课堂议题方向
在课堂中应用议题式教学模式时,教师首先要基于新《课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合适的议题方向。从各个年级的要求和目标入手,确定课堂教学的相应议题,以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为目的。其次,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踊跃讨论和交流,教师应对真实案例、新闻报道、视频、图片等资源进行整合,可以让学生围绕议题展开多角度思考,从而确保议题式教学模式可以发挥效果,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和朋友在一起”教学中实施议题式教学模式时,教师就需要了解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对于学生个人品德、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要求,明确学生在交友过程中的需求,进而将教学的关注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交友能力上。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搜寻了学生朋友圈变化、朋友在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交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不同的素材,实际议题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如何正确交友来展开的,让学生在分析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友谊的力量,明确友谊对人生的重要性。议题主要包括:朋友对自我认知的影响,讨论朋友如何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健康友谊与不健康友谊的区别,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什么样的朋友关系是积极健康的,什么样的朋友关系可能对我们产生负面影响,如何辨别并处理不健康的友谊;朋友圈的变动,讨论朋友圈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经历的变化,特别是在学生从小学过渡到初中的阶段,探究如何适应和处理朋友圈变动所带来的情感和社交压力。这些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围绕交友、友谊等话题,学生可以思考朋友如何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健康友谊与不健康友谊的区别,以及在不同阶段面临朋友圈变动时的情感和社交压力等。通过讨论和分析这些议题,学生能够形成独立、多元的观点。
2.关注认知结构,以议题增强参与度
在选择对应的议题时,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即他们对于相关道德与法治主题的理解,需要在学生原本的经验和认知中找到最近发展区,并建立起对应的衔接点。如果议题与学生的经验和认知没有明显的联系,学生可能会感到陌生和困惑,导致参与度下降。因此,教师要通过引入立足学生认知结构的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逐步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知识与议题联系起来。同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所处环境对道德和法治问题形成一定的认知,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享个人经验或观点的方式,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有助于建立起学生与议题之间的联系,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并投入到课堂议题的探讨中。
比如,在学习“集体生活成就我”时,学生已经在之前的学习中知道了集体的含义,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意识到集体力量并不是单纯个体力量的相加,而为了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维护集体的荣誉,并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点,积极融入集体生活,在集体中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中要实施议题教学模式。通过展示图片,引起学生对集体生活的思考,包括集体合作的场景以及集体活动对于个人成长的促进场景,让学生对集体生活产生新的认知。教师:“集体生活是否强调我们同一步调?这是对我们个性的抹杀吗?如何看待集体生活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利用争议性的议题来增强议题的讨论度,让学生明确在集体生活中如何发挥个性,提升自我,涵养品格。同时,通过引入立足学生认知结构的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衔接,将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与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集体生活并不是抹杀个人的特点和个性,而可以通过在集体中与他人的合作和互助来提高自己。这激发了学生对集体荣誉和个人发展的思考,并培养了他们适应集体生活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3.挖掘生活议题,落实知行合一理念
通过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理解和应用道德与法治的原则和价值观。挖掘生活议题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生活环境形成充分的了解,以及对当前社会和学校中的道德与法治问题形成敏锐的观察力。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的情境出发,选择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议题,如家庭关系、友谊、校园暴力、网络安全等,鼓励他们对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观点,并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实践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促使他们将道德与法治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例如,在教学“法不可违”时,教师通过直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师问:“你认为交通规则和交通法规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遵守这些规定?”接着,教师展示了因闯红灯而引发的交通事故的视频,让学生意识到交通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以及遵守交通法律的必要性。教师列举了一些常见的违章行为,组织学生围绕这些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展开分析。然后,回到教师最初提出的议题,让学生结合实际例子,以及自己在生活中的经历,分析交通规则和交通法规的意义,教师与学生一同探讨文明出行、遵守交规的方式,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通安全习惯。
又如,在“合理利用网络”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日常经验,以及他们在网络中可能面临的问题,把握学生的现状和需求,从而针对性地选择相关的生活议题,如网络恶意攻击、网络谣言、网络隐私保护等。其次,通过引入案例来引发学生对议题的思考,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议题,并讨论正确使用网络、维护网络安全和保护自己隐私的重要性。教师说:“高中生李某在社交媒体上经常发布自己的照片,展示生活动态。有一天,李某突然收到一条陌生人的私信,对方声称拥有他的私密聊天记录。进一步调查后,李某发现他的社交媒体账户曾被盗号,某些不法分子利用他所发布的个人信息进行了网络欺诈和骚扰行为。”随后,针对这个案例设计议题: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个人信息和照片的风险是什么?如何判断和辨别真实朋友与虚假身份?如何保护自己的网络隐私安全?网络隐私安全保护措施有哪些?有些学生拥有网络游戏经验,因此,在谈及该问题时可以迅速给出解决方案,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网络隐私安全问题的现实性和紧迫性,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学会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教师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网络礼仪宣传活动、设计网络安全保护手册等,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应用是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使他们能够在网络使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引入社会热点,全面解读议题内涵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现实社会的密切联系,并引导他们积极关注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教师可以根据当前社会上存在的道德与法治问题,精选一些与学科知识相关且引起学生兴趣的议题,如道德伦理、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方面。通过课堂讨论、影片观看、阅读材料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探究社会热点问题的背景信息,同时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议题的内涵。
例如,在“维护秩序”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与社会秩序、社会规则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如因公共场所秩序而引发的混乱问题等,这些问题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学生平时的生活息息相关,又能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师说:“公共场所秩序的维护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例如,电影院排队、公交车上让座、商场购物礼仪等。然而,有时候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公共场合中存在着一些不文明、不遵守规则的行为,给他人带来了困扰和不便。”接着,展示个案,引导学生了解个案发生的背景和影响。个案介绍:在一部备受瞩目的电影上映前夕,许多人迫不及待地希望抢购到电影票。由于电影院场地有限和座位数量有限,导致网络购票系统崩溃,而人们在窗口买票时发生了插队现象,整支队伍瞬间陷入混乱,现场工作人员难以维持秩序。基于选定的社会热点问题,教师提出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教师:“为什么公共场所需要秩序?个人是否应该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插队行为对他人造成了什么样的困扰?插队行为是否公平?什么是公平?是否因为个人利益追逐而忽视了整体公平的原则?”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由发表观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方案,并总结遵守社会规则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5.突出核心素养,构建教书育人格局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践行核心素养,培育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教师要选取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心社会问题。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思考、评估和分析,从而形成独立、多元的观点,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外,教师强调道德与伦理价值观的培养,将道德原则与生活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关注知识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教学中突出核心素养,构建教书育人的格局。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者,而是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个体。
例如,在“遇到侵害依法求助”的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本“探究与分享”中的两个镜头,设置了如下的议题:从法律的角度来看,王某在面临弟弟被打伤的情况下,选择报复而造成他人重伤,在法律上被定性为故意伤害罪。你认为王某的行为是否合理?为什么?王某因故意伤害罪受到法律制裁,无法参加高考。你认为这样的处罚是否公平合理?为什么?村民与村干部签订了合同并按照法律规定维护自身权益。你认为这种行为符合正义和法治的原则吗?为什么?在类似的情况中,如果村民没有按照规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可能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请列举几个可能的后果,并分析其原因。议题既考虑到道德层面,又兼顾违法行为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对依法求助形成正确认知。
总之,议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学生发散思维、分析议题、讨论观点、激情碰撞、多元发展的场地,教师所选取的议题要突出生活性与教育性,兼顾新《课标》、学生认知结构与生活经验,使学生可以将原有的经验用于议题的思考与分析中,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议题中心,从学生的浅层谈话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王丽丽《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路径》,《启迪:教育教学版》2021年第12期。
[2] 李文《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探索》,《中学教学参考》2022年第22期。
[3] 龚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议题式教学法的策略》,《学园》2022年第15期。
[4] 张淑娴《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新课程导学》2022年第4期。
[5] 杨生平《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策略》,《当代家庭教育》2022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