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以人为本理念在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 赵宪红

摘 要:本文深入探讨了以人为本理念在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应用,重点讨论了个性化原则、全面发展原则以及激励鼓励原则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落实方式。文章还深入挖掘了当前班主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忽视学生心理、过度强调学习成绩等,并探讨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包括换位思考、激励政策、心理素养提高和家校合作共育,以更好地实践这一管理理念。这些举措有助于建立更紧密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关心学生心理健康,以及开展家校互动,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 班主任 初中班级管理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6.060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而班主任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赋予了班主任更为细致入微的视角,将学生的需求、差异性和个性化发展置于关注的中心。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理念在初中班主任管理中的应用意义、核心原则和具体措施。以学生为核心的班主任管理模式不仅关注学习方面,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进而帮助班主任更好地实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造更温馨、包容和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班级环境。

一、以人为本的初中班级管理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初中班级管理是一种基于个体关怀和发展的全面体系,其核心在于尊重、关怀和培养每位学生的个性和潜能。这种管理模式重视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通过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教师可以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和资源分配,确保每个人都得到恰当的指导和关注。这种管理风格下,班级成员之间的互动是建立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是平等和开放的,而不是单向的传递知识。同时,学生之间也能够建立良好的互助关系,培养团队合作和集体责任感。此外,这种管理模式注重激励和鼓励,通过正面的激励机制来提高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对学习和成长保持积极的态度。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也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它不仅关注学习成绩,更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品德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二、以人为本在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基本原则

1.个性化原则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这个背景下,个性化原则显得尤为重要。这一原则强调对每个学生独特性格、兴趣和学习方式的尊重和理解。班主任需要深入了解每位学生,将学生视作个体而非一个整体,尊重并关注学生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不仅包括学习风格和智力水平,还包括情感需求、兴趣爱好以及个人目标。因此,班主任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包括个别指导、差异化教学和情感关怀,以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通过深刻了解每位学生的独特需求和潜力,班主任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朝着成功的方向发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节奏下茁壮成长,实现个人潜力的最大化。

2.全面发展原则

全面发展原则的重要性在于促进学生从身心健康到品德养成、社交技能等各方面的全面成长。除了教室内的学习,班主任还需要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团队协作技巧以及社交技能。但同样关键的是,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适时关怀。班主任需要倾听学生的需求,提供情感支持,帮助学生处理挫折与压力,从而培养学生稳定的情绪管理能力。这种全面的发展不仅帮助学生形成坚实的品格,还培养了学生应对挑战的全面素质,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充分准备。班主任要以此为指导,塑造学生的全方位成长,使其更具综合能力。

3.激励鼓励原则

在班级管理中,激励鼓励原则是班主任引领学生成长的利器。班主任应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力和优势,并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这种支持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还点燃了学生更为强烈的学习热情。同时,班主任也需要敏锐地察觉学生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给予理解和全面支持,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并克服困难。这种激励不仅是简单的奖赏机制,更是一种以关怀和支持为基础的激发学生潜力的心理鞭策,是班主任为学生成长提供的重要推动力。班主任以其真诚的关怀和鼓励,促使学生在面对挑战时更具有自信和决心。通过持续的支持和积极的认可,为学生铺设成功之路,鼓励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应对未来的挑战,成为有远见、有魄力的个体,让每位学生都能够茁壮成长。

三、以人为本理念在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意义

1.建立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人为本的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着重强调打造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的管理方式让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亲近、更有温度。班主任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像是学生的引导者、支持者和理解者。这种关系的基础是建立在尊重和理解之上的,班主任非常注重倾听学生的声音,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使得学生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和遇到的困难,也更愿意接受来自班主任的指导和建议。这样的和谐关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温暖舒适、更具安全感的学习环境,实现了更高效的教学。这种以人为本的关怀不仅仅在教学中体现,更能融入班级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氛围中,促进学生更全面的成长,取得更良好的学习效果。

2.有效增强班级学生凝聚力

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不仅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和谐,也增进了班级学生之间的凝聚力。班主任将关注点扩展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注重班级整体的成长。这种管理方式侧重于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激励学生在共同的目标下团结协作。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课外活动和团队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不仅营造了班级中的学习氛围,还建立了学生间更为紧密的互动和深度合作关系,为学生当前的学习提供了更好的环境,也为未来的社会交往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班级的团结与合作并非仅限于某个特定领域,而是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通过参与各种团队活动,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相互信任和协作的重要性,实现了彼此之间更深层次的了解和互相支持。

3.满足现代化教育发展需求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仅是一种管理方式,更是符合现代教育趋势的重要实践。现代化教育强调个性化和全面发展,而这种管理方式切合这一趋势,是满足当下教育需求的关键途径。不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而更关注学生的独特性格、兴趣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理念下的管理方式通过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更贴近学生需求的课程设计,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教育不再被局限于传统的知识传授,而更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通过个性化教学和关怀,学生被激励去探索自己的潜能和兴趣,从而形成更全面的技能和才能。班主任以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更全面、更富有适应性地成长,满足现代学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四、现阶段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对学生心理的疏导和关注

现阶段初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心理疏导和关注的忽视,其根源涵盖多方面。首先,教师工作量的繁重可能使得时间和精力面临极大的挑战。教师需要完成教学任务,备课、批改作业、参与课外活动等,这些任务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导致教师无法投入足够的精力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忽略了学生情感方面的需求,相比课程教学而言,教师可能视其为次要任务。其次,在学生心理问题的察觉和认知方面也存在困难。心理问题可能不易被直接观察或察觉,教师缺乏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培训,无法有效察觉和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未能妥善处理这些问题。缺乏相关的培训和知识,也让教师难以准确识别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需求。

2.对学生过于严苛,缺乏人性化

缺乏人性化管理这一问题在当前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中也时常存在。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之一是过大的学习压力。学校和家长可能会对学生成绩有很高的期望,这会让班主任感到压力,需要确保学生能够在考试中表现出色。因此,班主任可能会过度强调学习成绩,导致对学生施加过多的学业压力,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全面发展。另一个原因则是教育体系下的评价机制。许多教育体系更注重学生的成绩和考试结果,而非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综合素质。这使得班主任可能会更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分数,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社交技能。这种评价机制会让班主任感到自己被迫在学习成绩上取得更高的成功率,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成长。

3.缺乏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桥梁

缺乏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桥梁在现阶段初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中是一个显著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原因众多。首先,班主任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难以与每位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班主任通常需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其他行政工作,因此可能将与家长的沟通放在次要位置,导致班主任无法充分了解家长的关切和学生的家庭情况。其次,家长的期望和需求可能各不相同,增加了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难度。不同家庭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期望,班主任需要适应这些差异,以确保满足每个家庭的需求,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另外,部分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政策不够灵活,难以支持班主任与家长的密切互动,未提供足够的培训和资源,以帮助班主任更好地处理家长关系和沟通问题。

五、以人为本理念在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1.换位思考,转换管理角色思维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积极实践转换管理角色思维这一策略时,创造了一种更为亲近和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举例来说,班主任可以鼓励学生扮演“一日班主任”的角色,让学生亲身体验班主任的职责和挑战。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课堂管理、制定活动计划或处理日常问题,学生们能更深刻地了解了班主任的责任与压力。这种体验不仅让学生更珍惜班主任的工作,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班级管理。另一方面,班主任也可以采用“双向评价表”的方式,与学生共同制定一个评价框架。在这个框架内,学生可以提出对班主任管理方式的建议和看法,同时,班主任给学生提供针对学习和班级管理的反馈。这种互评机制不仅是对学生意见的尊重,也是班主任在管理中的透明度和信任的体现,能有效促进师生之间更深层次的交流,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使管理更贴近学生需求。

2.激励政策,鼓励学生自主管理

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制定激励政策,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和领导能力。举例来说,设立“学习之星”或“优秀班干部”等荣誉称号,旨在表彰在学业或班级管理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这种奖励制度激发了学生的领导潜能和责任感。这样的奖励激励机制能够让学生在个人成长中有所收获,也增强了整个班级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此外,班主任也要鼓励学生自主管理课堂秩序,通过让学生共同制定课堂规则和责任分工来实现这一目的。例如,学生可负责课堂环境维护、时间管理或小组合作。这种自主管理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管理中,增强了学生的自律性和合作精神。

3.提高素养,关心学生心理健康

班主任同时需要提高自身素养,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例如,班主任可以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日”,在这一天专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活动可以包括心理健康讲座、放松训练、艺术治疗等,让学生了解和应对心理挑战。此外,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角落,提供心理咨询书籍、杂志和资源,让学生在自己的时间里倾诉问题或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心理困扰。这种关怀增进了学生间的情感联系。另一方面,班主任也可以设置一对一的“成长谈话”时间,鼓励学生分享挑战与成长。这种谈话时间可以是每学期一次,让学生在私密的环境中与班主任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和困难。班主任倾听并提供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应对挑战,培养心理素质,增强班主任与学生的信任关系,提高班主任的教学素养,使其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4.构建桥梁,推动家校合作共育

搭建家校合作的桥梁,以推动共同育人也是贯彻以人为本的重要管理措施之一。举例来说,班主任组织定期家长会,不仅能够交流学生的学业表现,更建立了一个探讨学生全面成长的平台。在这个会议上,家长们与班主任分享学生的学习、社交及情感方面的表现,同时也就学生的需求、兴趣和成长目标展开深入交流,使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同时也为家长提供了更多支持和指导。此外,班主任还可以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让学生和家长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增进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培养学生更主动的学习态度。还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例如,学校举办的文化节、运动会或社区活动。这样的参与不仅拉近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距离,也实现了家庭成员对学校生活更深入的了解,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支持和关怀。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理念旨在构建更为温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班主任将学生的需求置于关注的中心。然而,管理中仍然存在问题,如忽视学生心理、过于严苛、过度注重学习成绩。为了更好地实践这一管理理念,班主任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换位思考、激励政策、提高心理素养和构建家校合作的桥梁。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建立更紧密的师生关系,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促进家校互动,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帮助学生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许艳杰《以人为本在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世纪之星—初中版》2022年第10期。

[2] 伦誉灿《以人为本思想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新课程》2017年第4期。

[3] 赵晶晶《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第13期。

(赵宪红,1977年生,男,汉族,山东济宁微山县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班主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