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作者: 孟鑫月摘 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小学语文教育中重要的内容。本文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育中,教育对策包括培养师生传统文化意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美学价值、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等。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也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立德树人 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8.033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所忽视,甚至被遗忘。然而,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因此,在立德树人的视角下,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育中,是我们亟须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话题。在文献综述中发现,有许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教育中必须要传承和弘扬的内容。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美学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必须要贯穿始终,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
1.知识体系方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丰富多样,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这些思想体系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2.人文艺术方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闻名于世。中国的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具有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3.风俗习惯方面
中国的风俗习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点。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进行祭祀、贴春联、放鞭炮等活动,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这些例子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展示了其丰富多样的内涵和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倍加珍惜和传承。
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
1.有益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汉字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学生可以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和结构,进一步提升对汉字的认知和理解。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古代文言文中的经典篇章,如《四书五经》等,感受到汉语的深厚内涵和丰富的表达方式,从而更加有助于他们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结构和意义。
2.有助于学生感受道德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学生感受道德力量。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寓言故事和传统节日等,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如尊师重道、孝顺父母、诚实守信等。这些道德观念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具有积极影响。例如,学生通过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仁爱之道,可以形成友善待人的意识。
3.有利于学生提升人文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提升人文素养。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学生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和自豪感。例如,学生通过学习《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可以了解古代贵族生活的丰富细节,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
4.挖掘语文的思想内涵,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语文作为一门艺术,其内涵不仅仅是在于形式美感的创造,更重要的是在于它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小学语文教育应该通过对语文发展历史及现代艺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语文创作的背景、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领略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深层思想和内涵。这样,学生才能在欣赏和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逐渐塑造自己的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审美品格。同时,小学语文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以及自身所拥有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明白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家庭责任感。这样,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社会和家庭做出贡献。
5.弘扬语文的民族特性,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弘扬语文的民族特性,是小学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教学改革的第二要求。语文作为一门文化艺术,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受到不同文化和传统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民族特性。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让学生在学习和创作中,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同时,小学语文教育也应该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自己的语文创作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如何在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同时,创造出更具现代性和创新性的文学作品。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创作,表达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追求,让学生在创作中形成浓郁的家国情怀。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学改革,是一个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改革。
6.提升文化认同
小学语文融入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学习传统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增强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同时,通过与现代文化的对比,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现代文化。小学语文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在传统文化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和尊重自身文化,理解和接纳他人文化,从而形成文化认同。教师应该注重对文化的解读和传承,引导学生对语文文化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使学生从中汲取营养,提升文化自信。
7.提升学生文学修养
小学语文教育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文化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强化审美素养,提升艺术修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实践、练习和反思,形成科学的艺术创作方法和风格,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1.讲解汉字,让学生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的任务。而讲解汉字,可以让学生领略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汉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从小学语文教学开始,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学习汉字,了解汉字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讲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历史渊源。比如,讲解象形字的产生,让学生知道汉字最初是通过描绘物体的形状来表示的,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汉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讲解汉字的组成和结构,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构造规律。比如,讲解偏旁部首的作用和意义,让学生知道汉字是由不同的部分组成的,每个部分都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这样可以让学生领略到汉字的丰富内涵。最后,我们可以通过讲解汉字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比如,讲解常用汉字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知道汉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价值观,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字。通过讲解汉字,让学生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汉字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传统节日,让学生增强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春节期间,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庙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庙会活动,如舞狮、舞龙和灯笼展览等。学生们还可以学习制作传统的春节红包和剪纸,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缅怀先人的时刻。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墓地或纪念馆参观,向先人默哀,并了解祭祀先人的传统习俗。此外,学生们还可以学习传统的清明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哀思。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也是龙舟竞渡的节日。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龙舟比赛,并向学生讲解有关端午节的传说和习俗。学生们还可以制作传统的粽子,体验包粽子的乐趣,并了解粽子的寓意和象征。中秋节是中国的重要节日,也是团圆的时刻。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中秋晚会,欣赏传统的月饼和花灯,并了解中秋节的传说和习俗。学生们还可以学习制作传统的中秋月饼,感受中秋团圆的温馨和传统文化的魅力。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敬老的时刻。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养老院探望老人,陪伴他们度过节日,并了解重阳节的传说和习俗。学生们还可以学习传统的重阳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老人的尊敬和关怀。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也是灯笼的节日。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元宵灯会,欣赏传统的花灯表演,并了解元宵节的传说和习俗。学生们还可以学习制作传统的元宵,感受元宵节的喜庆和传统文化的艺术表达。通过对传统节日的学习和体验,学生们可以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贡献。
3.着力提升语文教师“传统文化”的意识、素养和能力
首先,提高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意识是推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为此,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集体备课、教学案例讨论等形式,让语文教师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理念、内涵和实现路径,从而引领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其次,提升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是推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要素。学校可以通过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培训,让语文教师了解如何把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育有机融合,创新教学设计,将语文教育的艺术感受与思想感悟相结合。最后,提高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教学能力是推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教学观摩等方式,让语文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方法,提高教学引导能力,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目标。
4.读诵经典,让学生走进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重要任务。其中,读诵经典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读诵经典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经典作品中的诗词、故事、成语等,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
举个例子,小学生可以学习《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通过学习这些经典语录,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人的为人处世之道,学习到做人的准则和原则。同时,这些经典语录也能够启发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创造力。除了读诵经典,还可以通过课堂朗读、背诵、演讲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走进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参加经典诗词的朗读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学生还可以选择一些经典作品进行背诵,通过背诵的过程,加深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读诵经典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读诵经典,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希望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更加注重读诵经典,让学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综上所述,推进小学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教学改革,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只有在课堂思政教学思路的转变和传统文化理论联系实际的推动下,才能让小学语文教育更好地发展。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是以挖掘语文的思想内涵,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通过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核心。这是一个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改革,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创新思维、文化素养和爱国情感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梁春莲《汉字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入——评〈汉字文化教育与课程开发体系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年第8期。
[2] 孙丽敏、冷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及策略研究》,《新课程》2022年第37期。
[3] 陈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以部编版教材为例》,《家长》2022年第28期。
[4] 霍敏、袁正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中的实施策略》,《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年第28期。
[5] 黄明芳《增强文化自信——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教育界》2021年第2期。
[6] 刘淳《增强文化自信——以统编版教材为例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文教资料》2020年第4期。
[7] 柯丽春《弘扬传统文化 使语文课堂绽放光彩——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名师在线》2019年第25期。
[8] 胡敏《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以统编本教材为例》,《语文建设》2018年第11期。
[9] 秦秀芳《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吉林教育》2017年第37期。
[10] 刘珍《延续文化根脉 坚守文化自信——浅谈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38期。
[11] 葛文豪《传扬传统文化 培养时代新人——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1年第1期。
(孟鑫月,1996年生,女,满族,北京人,二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