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单元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陆晓林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应该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以单元主题为引领,从单元整体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突出单元主题,让学生围绕单元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开展探究活动,获得知识和经验,形成完整的单元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聚焦单元主题,对单元阅读教学的特点与价值进行探讨,并提出高中语文单元阅读教学的策略,以推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 单元阅读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2.008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是立足于某个单篇课文中的知识点,或者是依据某个课时中的教学任务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更关注学生对于每个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这种教学方式呈现出的学习理念是碎片化的,既无法满足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也无法匹配核心素养的教育需求。而在单元阅读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各个单元都具备相应的主题以及教学要点。因此,在高中语文的单元阅读教学当中,教师需注重单元内容中,各知识点之间的纵向与横向连接,站在整个单元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并通过整合单元中的课文内容实施阅读教学,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而且还能使学生形成适合个人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从而使高中语文的单元阅读教学效果得到切实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高中语文单元阅读教学的特点
第一,整体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单元阅读教学,教师需准确把握教材的整体性,明确各个单元设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各单元存在的关联,并按照需求,灵活开展单元阅读教学。教师可以立足于单篇文本的内容,从整体上明确单元阅读的教学目标,并对单元各文本内容实施整合,形成相应的知识点,从而使学生更准确地了解到单元学习的目标与内容,高效完成单元阅读任务。
第二,一致性。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常常受到课时的影响,缺乏相应的支撑。鉴于此,教师需立足于新《课标》的相关要求,与学生自身的学业需求结合,给予学生更具针对性的学习评价,以促使教学内容能够得到有效调整与优化。另外,学生也能通过学习评价,明确自己当前的学习情况,主动转变自己学习的方法与方式。而单元教学由于其具备一致性特点,则能将师生的认知进行密切联系,可更好地开展与优化课堂教学,帮助学生适应多元化学习。
第三,比较性。单元阅读教学常常聚焦同一主题,组成阅读的文本具有很多共同的特征,但是也具有各自独特的视角和方法。通过单元阅读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阅读主题,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多篇文本的对比,深入理解单元主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对比、分析和辨别,总结有效的阅读方法,掌握单元知识,增强体验,深化学生对单元主题的理解。
第四,序列性。序列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为单元性序列和知识能力的序列性。单元教学通常是将学习任务群作为基础而产生的,单元中涉及的知识通常是属于多个不同的学习任务群,且任务群之间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立足于此开展单元阅读教学,就会展现出相应的序列性。同时,单元教学的理念主要反映出学科的教学目标、构建清晰完善的知识体系,因此,在高中语文的单元阅读教学中,必然会展现出序列性。
二、高中语文大单元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单元阅读教学既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力抓手,又能完善教学全过程。在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开展单元教学时有着显著价值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有助于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
在单元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引入多个相关的话题和素材,这些话题和素材往往涉及不同的领域和层面,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通过对这些话题和素材的探讨和分析,学生可以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形成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探讨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也需要不断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和挑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更能够为他们的人生道路增添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除此之外,单元教学从单元的整体进行教学内容的统筹、整合,构建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高中语文教学活动,转变学生以往被动的学习状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学习和探究的氛围,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2.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提高
高中语文单元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能够整合知识、构建体系、深化理解、提升素养,还能够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促进合作、增强团队意识,更能够开阔视野、培养创新能力。单元教学围绕一个或多个核心主题,将多篇具有内在联系的文章组合成一个教学单元,通过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从而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能够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除了能够有效地整合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外,高中语文单元教学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能够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高中语文单元阅读教学策略
1.制定单元主题,强调典型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新教材更加突出了单元主题,所选篇目都具有一定的共性,旨在更好地引导学生从单元的整体开展阅读和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单元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因此,教师要依据教材中的文本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凝练具有探究意义的单元主题,体现单元整体知识,发掘核心素养元素,凸显单元教学的价值。在制定单元主题时,教师应聚焦核心素养,分析单元中篇目所体现出的共性,并依据教学的实际需求确定主题。通常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表达单元的主题。第一,简单的表述,教师依据单元文本的体裁、内容或是思想中存在的共同特点,提炼出文本的主题,直观体现出单元的主题。第二,复合表示的方法,教师深入研究单元文本内容,重点分析文本之间在价值观、内涵等方面的联系,通过诗词或是短语概括单元的主题,体现单元的思想内涵。
此前,教师需确定单元当中的文本可体现出语文学科素养的哪个方面,在主题表达的时候,也需侧重相应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单元主题的表达方式有三种,第一,简单表述,将单元文本中突出的元素,通过语言直接凝练表达出来,并通过表示核心价值的语言制定相应的主题。第二,复合表述,将单元文本内容的价值通过一个短语进行表述。以高一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一课的《沁园春》为例,词作写于毛泽东青年时期,充分呈现出毛泽东对于改变当前社会现状的雄心壮志,本文是一篇诗词,描写了湘江秋天的美景,回忆了革命斗争生活,营造了深沉壮阔的意境,具有景中寓情的特点,教师应让学生细细品味词中的语言,感悟作者在诗词中表达的豪迈情感。在单元的第二课,四篇文本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青春的意义,精读文本《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体现了五四运动带来的新思想,教师应让学生亢奋、奔放、热烈朗读,感受诗词中的节奏,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除此之外,本单元的《峨日朵雪峰之侧》《红烛》《哦,香雪》《百合花》《致云雀》等篇目都是赞美青春的文章,体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人对于青春的理解。本单元的文章文本体裁多样,取材广泛,但对青春做出的思考却十分相似,因此,单元主题可以为“青春无价”。通过单元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于青春形成正确的认识,而且还能充分激发其对于青春的热情,从而使学生形成青春理想。
2.基于素养目标,创设情境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需指导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深入分析与品鉴,以产生相应的情感价值,获取到相应的启示。因此,教师可将单元阅读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引导学生立足于单元阅读的教学目标,充分挖掘阅读内容的价值并通过情境驱动,让学生对文本进行相应的探讨与研究,以深化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分析与解读,解读作者在文本中融入的思想情感,实现文化传承。例如,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收录了《阿Q正传》《秦腔》《大堰河——我的保姆》《边城》《风景谈》《再别康桥》等文本,涵盖了散文、小说、戏剧等体裁,旨在帮助学生通过阅读不同体裁的文本阅读,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文本中的文化信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教师可以依据本单元文本的语言特点,创设情境,构建任务,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本中的语言艺术,感受文本中表达的情感,实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可以设置“探究小说的语言艺术”单元主题,并设置相应的情境任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单元主题,深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任务一:仔细阅读《边城》和《阿Q正传》这两篇小说,分析小说中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探索小说的主人公与当时的环境有怎样的联系?研读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句子,分析这些描写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有哪些作用?任务二,对比《边城》和《阿Q正传》的语言风格,分析两篇文章在人物描写方面有哪些不同,这样的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任务三,品味小说中人物的结局,感受作者的意图。在《阿Q正传》中,作者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通过阅读阿Q的表现,体会阿Q的人物特点,预测其最终的结局?《边城》小说中表达了怎样的社会价值?任务四,比较边城和卫庄。在《边城》和《阿Q正传》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的发生背景、写作的方式、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不相同,且表达了不同情感,经过对比阅读,对其语言、形象、情感各个方面实施对比,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学作品具备的美学价值。
3.研读单元内容,深化内涵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对单元内容进行分析时,需注重内涵的进一步深化,对文本内容进行多向解读,准确把握相同文本的不同特色,以促进学生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在传统的单篇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偏向于解读文本中的写作手法、生字生词,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结构,归纳主旨大意,学生的思维被束缚在单篇文本中,不能够有效拓展,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理解单元主题的内涵。在单元阅读教学中,学生围绕单元主题对多篇文章的特点与共性进行思考,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全面、通透地帮助学生理解单元主题内涵,促进学生思考,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例如,在对高一语文上册的第七单元开展教学时,本单元聚焦自然景物的描写,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展现了作者的意图和抱负,教师可以设置“自然情感”的单元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单元文本的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的景物中的,体会融情于境的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单元中的《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三篇散文,在描写自然景物的同时,渗透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的意图,体现出作者对于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同时,教师可以融入古文《登泰山记》《赤壁赋》,对比现代文和古文在自然景物描写上的不同,分析作者在景色描写中渗透情感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掌握文本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
4.融入资源素材,整合文本
当前,教材中的单元划分并不是非常明确,单元中的文本也各具特色。对此,教师应围绕单元阅读的主题,融入相应的资源,对单元文本进行调整,形成符合学生阅读的单元文本组合,凸显单元主题,指向核心素养,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若教师的文本组合不合理,或是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不易于理解文本的内涵,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把握,而且还会影响到其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在单元阅读教学中,教师则对单元整体结构做出了相应的整合,从而找到文本之间存在的个性与共性,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例如,高一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聚焦“学习”主题,选择了与学习有关的文本,教师可以设置“学习之道”的单元主题,并对单元中的文本进行调整,以更好地契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单元的主题,帮助学生理解单元文本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阅读形成完整的单元知识结构。在第一板块《师说》和《劝学》的阅读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篇文章中体现出的学习观,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本质,并将这些学习观迁移到现实中,助力学生的学习活动。在第二板块《上图书馆》和《读书:目的和前提》的阅读中,文本都是描写作者的学习经历,融入了作者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第三板块《拿来主义》和《反对党八股(节选)》的阅读中,两篇文章都体现了质疑的精神,提出了学习要敢于质疑,不能够照搬照抄,教师应引导学生借鉴文本中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总之,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明确新《课标》中提出的相关要求,注重多元资源的发掘,经过阅读内容整合,开展单元阅读教学。因此,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时,需基于单元整体内容,完善相关语文知识,设置单元阅读的学习任务,整合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的阅读水平与学习质量得到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1] 胡玉环《基于“大单元”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基础教育论坛》2023年第10期。
[2] 韩利琼《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单元教学探索与总结》,《中学课程资源》2022年第8期。
[3] 郭铁民《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高考》2022年第21期。
[4] 郭晓东《高中语文教学中单元主题阅读实施路径探究》,《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年第11期。
[5] 林洪池《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单元整体教学实践》,《天津教育》2022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