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核心素养导向下写作教学的“微”与“真”
作者: 周海红
摘 要:一线教师对于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无法进行有效的写作指导感到痛苦。本文从学情入手,针对一个写作任务,瞄准一个写作切入点,提供一个写作支架,以“微”求“真”,解决学生在实际写作任务中所产生的特定需求,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核心素养 微型化写作教学 情境 学情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2.01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习作”改为“表达与分享”,这一变化实际上提升了写作教学的地位,将其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这表明新《课标》更加重视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及其在社会交往中的应用。微型化写作教学以分析学生的写作学情为核心,旨在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实际需要提供有针对性指导。搭建微型化写作教学支架对于写作教学有着怎样的价值和意义,微型化写作教学又该如何操作以适应写作教学。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力图通过探究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教师写作教学能力。
一、探究微型化写作教学与情境的关系
(一)“情境”对写作教学的意义
写作教学方式单一、写作教学资源缺乏、写作教学观相对陈旧等现实问题表明当前写作学习和写作教学存在着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写作教学的情境设计中,通过提供具体而富有针对性材料,学生得以在创作过程中积极参与交流互动。这一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动机,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应对21世纪复杂多变社会环境所需的关键能力——核心素养至关重要。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评估,离不开精心设计的、贴近现实的任务情境。通过情境式教学法,学生能够在真实或模拟的现实场景中进行写作实践,从而更有效地掌握写作技能,提升写作水平。因此,教师应当积极采纳情境教学模式,创造多样化且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写作情境,以推动写作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二)“情境”需要微型化写作教学
写作从本质上来说是“特定语境中的书面表达”,也是“在特定语境中构造语篇”。“情境化”紧扣材料,围绕问题进行,有着准确的身份和对象要求。“情境化”写作让学生回归本真,回归自我,这对于形成学生独特的体验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也意味着,情境写作具有很强的交际行为,而写作者也只有被置身于特定的语境中,才能形成一定的交际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调动自身所具备的写作知识,这些写作知识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追求的体系化的写作知识,也并非静态的写作知识,而是动态的,是在特殊领域中解决复杂问题的写作知识,是学生在实际写作过程当中所切实需要的。此时,在这一特定情境中,以往的写作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就完全没有用武之地,这些写作知识很难运用到实际的写作过程中。为了解决这一写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就势必需要微型化写作教学的介入,来提供合适的、具有针对性的写作知识,以实现写作任务的要求。
(三)“情境”是教学效果的试金石
微型化写作教学,教学目标明确,旨在通过聚焦于学生的核心困难来提升其写作水平。情境在微型化写作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学习发生的环境,同时还是教学效果的试金石。在学习反馈环节,情境不仅是用来引发学习,也是用来检验学习效果的。通过观察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的写作表现,教师能够评价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以及教学内容是否被有效吸收和运用。在能力迁移环节,学生在微型化写作教学中培养的写作能力,需要在新的情境中得到验证和迁移。教师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写作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将某个情境中学习到的写作技能,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
二、微型化写作教学的必要性
(一)什么是微型化写作教学
微型化写作教学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微见宏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在写作教学中关注细节、注重实践、突出个性化。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在写作教学中,我们不必追求写作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我们也不是简单地将所有写作知识按照写作学科逻辑加以组织,而是在分析学生实际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写作学习的需求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二)微型化写作教学的重要价值
在学生的写作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会遇到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特殊领域中解决复杂问题时。这种困难源于学生缺乏特定的写作知识,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所需的写作知识并非系统、完整的写作体系。因此,写作教学无需也不可能完全重构学生的写作认知结构,而应聚焦于学生实际写作学习中的需求,提供必要的教学支持。微型化写作教学正是基于对学生这一特定写作学情的深入分析而产生的。其核心要素在于精准分析学生的写作学情,据此选择明确且集中的教学目标。随后,确定与这些具体目标相匹配的微型化知识点,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微型化的教学内容。
(三)如何进行微型化写作教学设计
微型化写作教学设计需要具备以下三大特征:
1.分析写作学情
学生,是一个又一个独立的个体,受知识经验以及阅历的影响,学生会在写作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能力差异和特点,这也意味着学情具有个体性差异。但对于写作教学而言,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写作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共性学情,脱离共性学情的教学,不利于当下的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也不利于教学内容的确定,因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建立在学生总体学情研判的基础上。写作学情一定是具体的,最后可以落实到一个具体的点。
2.确定教学内容
写作教学内容的确定,需要根据学生当下最需学习的内容来制定,而这一内容是在综合考虑“目标”与“学情”两个维度之后,进行适当选择的结果,而此时的目标也来自学情,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写作微型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基于学生的学情。尽管写作教学内容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所需的事实、概念、策略、技能、价值观等,但写作教学不必严格按照基于学科知识逻辑预设的结果,而应关注目标下的学生实际写作需求,微型化写作教学不寻求面面俱到式的教学,而是聚焦于学生在写作学习过程当中所遇到的核心困难,并以此作为写作教学的目标。在这一维度中,写作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就是写作教学的目标,而对于能够满足其需求的内容,就是教学内容。
3.提供学习支架
写作教学的三个核心要素是学生、任务与支架。对于写作任务所需的经验(生活经验+表达经验)而言,学生现有经验(动机、经验、表达)在完成写作任务时存在落差,要想完成写作任务,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支架,对写作学习活动进行层级分解。在处理支架式教学时,教师需对完成写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进行周密的规划与整合。关键在于识别哪些知识和技能应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以及哪些可以暂时搁置。这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在实施写作教学时,教师通常可以提供三类主要的支架:接受性支架、转换性支架和评价性支架。通过这样的支架设置,教师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与其能力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学习支持,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微型化写作教学实践
以本校《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测评七年级语文试题卷》中的写作任务为例:
假设你走进一个神秘莫测的森林王国。你能听懂那里花草树木的语言、飞鸟鱼虫的交谈、泉水山石的对话,而且还能和他们一起交流、生活……在那里,你们之间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你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请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童话。
要求:1.字迹工整,书写规范;2.不得出现含有考生个人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3.不少于500字。
实践步骤如下:
1.测试后学情分析。从考试内容的角度看,要求学生撰写的文学体裁为童话,并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这属于一种拟真情境的教学方式,旨在通过将认识与具体的社会生活场景相联系,引导学生经历一个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过程,从而形成个人独特的体验。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还能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根据对学生提交作品的分析发现,大多数同学都能够很好地体现出童话故事中想象丰富及采用儿童视角的特点;然而,在夸张手法以及情节设计上的变化性方面则表现不足。鉴于此情况,本次微型写作课程将重点放在“反复中有变化的情节”这一童话特性上进行教学,以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童话创作的关键要素,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2.确定教学课题:《让童话更像童话——童话写后指导》
3.设计教学目标。将目标设计为学习运用反复中有变化的情节,让自己所写的童话更像童话。
4.设计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今天我们借助期末测评中的写作题目开展童话写作课:如何让自己所写的童话更像童话。”
第二步:教学任务一。说童话,忆特质。这一环节先请学生回忆自己所读过的童话,在回忆之后进行思考,这种文学体裁的作品有哪些特质,在交流分享后,教师呈现已学过的童话,学生进行默读,并结合《皇帝的新装》进行理解。
第三步:教学任务二。读童话,探特质。这一环节先请学生阅读已经提前挑选出的期末测评中一位同学的童话《林中鸟》,思考这篇童话符合童话的哪些特质,然后请学生进行交流分享,教师对分享的内容进行小结:这篇童话符合童话的想象、儿童视角,但对于另外三点却并未涉及,我们今天选择“反复中有变化的情节”这一童话特质,进行创作学习。
第四步:教学任务三。因特质,改童话。在正式修改童话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情节的设计是围绕寓意展开的,接着让学生思考《林中鸟》这篇童话想表达怎样的寓意,并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所讨论的寓意中,选取其中一个寓意,进行重复的情节设计,以期更好地凸显寓意。
第五步:进行重复情节设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重复情节设计,以达到写作任务的要求,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支架,以《皇帝的新装》为例,分析重复情节的设计。
通过板书引导,让学生明白,不同的人看新装,就是情节的重复,为了掩饰自己的愚蠢,所有人都在圆这个谎言。附板书(如图):
5.请学生再次设计并修改《林中鸟》,并进行作业布置:请修改自己的童话,让自己的童话更像童话。
四、微型化写作教学展望
微型化写作教学使教师在写作教学时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常态课堂上无法实际操作的写作内容,有利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学习,给予学生提供一种个性化学习体验;更重要的是,它将以前单一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任务活动,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完成指定写作任务的兴趣。
未来,我们应积极探索并融合多样化的微型写作形式,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其时代感与实践性,确保教学活动更加契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及个人兴趣。同时,紧密对接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通过微型化写作教学策略的实施,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涵盖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审美鉴赏以及文化理解等方面,从而深化写作教学的育人价值。为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我们需精心设计一系列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与兴趣偏好的微型写作情境,鼓励学生在多元化的情境模拟中灵活运用所学写作技巧,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此外,构建灵活多变的学习支持体系至关重要,这意味着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写作发展阶段,量身定制适宜的学习辅助工具与资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写作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表达,即“微”,又要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即“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使他们在写作中既能展现个性,又能有效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 邓彤《写作支架:为写作教学提供有效支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年第31期。
[2] 诸定国《拟真情境中多重写作任务设计的探析研究》,《江苏教育》202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