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双减”政策的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评价途径探讨
作者: 刘哲芳 朱喜利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改革,学生综合素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为全面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以及校外培训压力,“双减”政策应运而生。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小学阶段各学科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语文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作业设计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双减”政策中关注的重点。因此,教师应当全面做好对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的有效评价,了解实践性作业的实施情况以及学生在完成作业中的具体状态,确保能进行针对性的优化和创新。基于此,本文着重围绕“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评价途径展开全面探索。
关键词:“双减”政策 小学语文 实践性作业评价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2.020
小学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肩负着夯实学生语文学科基础的重任,还应当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育人价值,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双减”政策的全面提出,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应当遵循减负提质的教学原则,注重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与评价。传统的作业内容过于注重对书面知识的记忆,作业模式倾向于书面作业,缺乏创新性和新颖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当注重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内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同时,要做好对实践性作业的有效评价,不断创新评价方式、优化评价内容、完善评价主体,以此提高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而如何有效地做好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评价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双减”政策对小学语文作业的影响
1.对作业量的控制
“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在作业量的控制方面。该政策明确要求减少学生的作业量,确保作业时间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学生长时间处于作业压力之下。对教师而言,他们应当重新思考语文作业的有效设计,由传统的“题海战术”逐渐转变为精选练习,为学生设计出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巩固知识、覆盖教学重难点的作业,从而达到减负提质的教学效果。
2.作业形式的变化
“双减”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小学语文作业形式的转变。对于部分教师而言,他们在教学中往往以书面作业为主,让学生通过这种作业形式牢记语文基础知识,完成阅读理解或作文练习。而在“双减”政策的实施下,作业的形式发生了全面变化,如随堂作业、小组讨论、社会实践、拓展探索等。多样化的作业形式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入掌握与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学习负担的降低
在“双减”政策的实施中,学生的学习负担逐渐降低、学习压力逐渐减轻。通过减少作业量和控制作业时间,学生能获得更多自主安排的课余时间,从而有机会参与到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中。这种变化能够减轻学生学习压力,让学生感受到幸福感。与此同时,随着作业形式的变化,学生也能在具有实践性的语文作业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能巧妙地将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评价实施中的问题
在“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发生了变化,实践性作业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与青睐。同时,也有不少教师会逐渐重视实践性作业的评价。但在整体评价中,往往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评价的质量与效果。以下就从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评价主体不完善
在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评价中,教师往往作为主要的评价者,通过对学生作业完成质量的有效评价,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评价活动,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情况、对同伴的学习情况形成了解和反思。然而,在实施评价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却忽略了学生在评价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没能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导致评价结果存在一定主观性和片面性,无法真实地反映每一位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现情况,也难以实现实践性作业的优化创新。
2.评价内容不全面
在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的评价中,对作业内容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实践性作业内容的评价应当包含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语文技能的应用、情感态度的发展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因此,评价内容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多元化能力的发展。但在实践中,部分教师所设计的评价活动过于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
3.评价方式未创新
在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评价中,评价方式是确保教师开展评价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创新且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实施评价活动,以确保评价的综合性、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然而,有部分教师对于新型评价方式掌握不足,评价标准不明确,导致无法应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进行作业的有效评价,仍然采取口头或笔试的评价方式,进而影响了作业评价的效果,不利于后期实践性作业的优化与创新。
三、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评价的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评价过程中,教师需将学生作为参与主体,使他们在自我评价、同伴互评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比如,让学生通过口头报告、学习日志、自评表等形式,记录完成作业的全部过程、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性评价。一是形成全面化的评价主体,二是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三是通过评价指导实践性作业的优化设计。
2.多元化原则
在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评价中,教师还应当遵循多元化原则。主要是指教师应当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丰富多元化的评价内容。从评价方式而言,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评价工具,如书面评价、观察评价、实践评价、信息化评价等;从评价内容方面而言,教师不仅要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还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小组合作学习质量、创新能力发展、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有效评价,以此形成综合评价体系,确保实践性作业评价的高质量实施。
四、“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评价的途径
1.完善评价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评价的实施是提升作业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当前存在的作业评价主体不完善的问题,教师应当做好对“双减”政策的全面了解,基于“双减”政策要求,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力,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评价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为后期的教学优化与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以部编版教材为例,在学习二年级下册“识字”单元中的《传统节日》时,教师可设计与之相关的实践性作业,如“我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手抄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了解所喜欢的传统节日的习俗、时间、食物、故事背景、民间活动、价值意蕴等方面,并让学生用课文中学到的生字,用简短的几句话描述该节日特点。在设计好实践性作业后,教师则需要明确具体的评价标准,以此保证作业评价的合理性,如作业内容的准确度、手抄报设计的创意度、字词运用的正确性等方面。在明确评价标准后,教师应当向学生进行说明,确保学生有明确的评价方向。紧接着,教师便可通过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活动,让学生对他们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针对性评价。具体而言,在学生自评方面,可要求学生在完成手抄报后,参照具体的评价标准进行打分,分数最高为5分,最低为1分,得分最高者可获得教师的奖励。在评价完毕后,让学生在评价单上写下自我评价的感想和后期的学习计划。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一位小组的成员轮流展示自己的手抄报,并在组内说出设计的想法以及心得体会。由小组成员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讨论和打分,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进行审核,为他们提供专业化的评价指导和建议,让学生找到自身的不足和优点,明确学习方向,从而做到有的放矢。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全面完善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的评价主体,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到学习评价中,在自我评价和共同评价中了解自身的不足以及他人的优点,从而进行针对性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2.优化评价内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在“双减”政策的全面指导下,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评价应由作业成果、知识技能考查转变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实践中,教师要从评价内容方面进行优化与创新,既关注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也要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实践技能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此确保作业评价的全面性、完整性。
例如,在学习完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结合整篇课文的内容,教师可为学生布置“情景剧,我来演”的实践性作业活动。作业的主要内容是将学生分成实力均衡且人数相等的若干小组,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在组内对故事进行续写或改编,要求融入小组的创意,以及使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最后,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将故事内容演绎出来,以此实现对课文的深层次解析,以及对课文背后所蕴含的道理的诠释。在设计完作业后,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作业评价的维度,如从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小组合作质量、创造思维等进行评价。在此之后,需对每个评价维度制定具体的指标,如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故事情节是否合理、故事是否有创意、小组合作是否默契、角色扮演是否生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语文实践性作业评价内容的全面优化,确保教师能够从不同层面、维度进行综合性评价,以此了解学生综合能力的情况,以及作业的实施质量。
3.创新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为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的评价效果,推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优化创新,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在实践中,教师还应当不断创新教学评价方式,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开展丰富的评价活动,更为全面、客观地反映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全面落实因材施教。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通过课堂观察、问题互动、成果展示、评价任务单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确保评价的多维度和全面性。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分组进行“我眼中的猴王”角色扮演活动,由各小组选择《西游记》中的一个经典片段进行表演。在各小组自主探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则需要在课堂中来回走动,通过与各小组之间的互动,了解他们的实施情况,记录学生的表现,以此进行观察性评价。在学生准备完毕后,让学生们进行成果展示,参与角色表演。此时,教师便可以与其他小组通过“成果展示”的评价方式对各小组的表演情况进行评价,如情节还原度、台词丰富性、个人表演能力、默契度等方面。在表演结束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例如,对表演内容有效提问、讨论学生是否对角色有深层次的理解等,以此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评价结束后,教师可以为每一个小组乃至每一位学生填写具体的评价分析表,明确指出每一位学生学习和完成作业中的特点、优势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不足,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进行针对性学习,从而实现共同进步。通过多样化评价方式的运用,可以保证实践性作业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围绕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优化创新。将学生作为参与主体,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活动,让学生对学习的进度、作业完成质量、基础知识学习、创新能力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以此保证实践性作业评价的全面性、完整性、科学性和客观性,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提升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的实施质量,促进学生综合性学习,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武开银《基于双减政策下的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环球慈善》2022年第12期。
[2] 杨佳《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探究》,《散文选刊》2022年第9期。
[3] 白轩《“双减”政策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传奇故事》2022年第38期。
[4] 汤琦《“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评价策略研究》,《考试周刊》2023年第38期。
[5] 曹春丽《双减背景下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分层作业的实践与研究》,《成长》2023年第12期。
[6] 蔡振兵《刍议“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策略》,《甘肃教育研究》2024年第2期。
[7] 谢诗进《“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优化策略探析》,《甘肃教育研究》2023年第3期。
[8] 乔银彩《“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改革策略探讨》,《现代农村科技》2022年第12期。
[9] 王肖《基于“双减”政策的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研究——以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业设计为例》,《小学生作文辅导》202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