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标》背景下探究性教学方法的实践探讨

作者: 王平

摘 要:教育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历史新《课标》的提出转变了高中历史的教学理念,强调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围绕高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需求展开历史教学活动。探究性教学方法的应用就是围绕学生学习情况,设置探究性任务或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学习,进而在探究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有效夯实历史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应用探究性教学的要点,其次探讨了应用探究性教学方法的价值,最后围绕高中历史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提出了几点探究性教学方法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 新《课标》 探究性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3.044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难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这就要求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创新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新《课标》中提出了倡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理念,教师要为学生设置多样化的学习环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探究性教学方法能够有效转变学生传统的死记硬背模式,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教材和教师进行深入的互动与沟通。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精神,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了新《课标》所倡导的教育理念。

一、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要点

1.设计探究性内容

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了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理念。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性教学,教师要重视设计探究性内容,给予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进而使学生在探究性内容的支持下,加深学习体验。

2.应用问题设疑

学生对知识的疑问是激发其学习兴趣的途径。教师要促使学生产生疑问,使学生产生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为了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应用探究性教学,教师要应用问题设疑方式,推动学生对历史事件、现象、人物的产生疑问或质疑,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搜索相关历史资料,从不同视角看待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以此展开探究与思考。

3.设计开放性答案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往往具有标准的学习答案,在此类历史教学活动中,学生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思考仅仅从一个方面出发,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也无法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应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教师要设计开放性答案,并引领学生学会从多元视角出发看待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发散学生的历史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二、高中历史新《课标》背景下探究性教学的价值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历史新《课标》背景下,应用探究性教学方法,为学生打造了多样化开放式学习环境,能够推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在课堂中,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设计了探究性学习问题。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历史知识。比如应用生动的历史资料构建历史情境,使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该探究性教学方法转变了传统灌输教学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持续学习历史的动机。

2.培养学生创新创造意识

在高中历史新《课标》的影响下,高中历史课堂更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使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发生时间、背景、原因、地点和人物,理清历史事件逻辑关系。在探究性教学方法的应用背景下,学生能够应用批判性思维正确认识历史事实,在形成历史思维的过程中产生质疑和思考,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

3.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高中历史新《课标》背景下应用探究性教学方法,创新了课堂教学手段,在学生探究历史现象、事件和人物的过程中,能够拉近学生与历史事实之间的距离,感受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比如,教师设计探究性学习问题,学生应用历史资料,以唯物史观的方法思考历史事件或历史问题,进而使学生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史实产生认知,不仅能提升课堂教育效果,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和史料实证素养。

三、高中历史新《课标》背景下探究性教学的实践策略

1.设计开放性任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兴趣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引入开放性学习任务是转变传统以标准答案为导向的学习模式的关键。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而且有效推动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设计开放性学习任务时,教师需确保课堂教学的核心,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利用自身学习能力解决问题。

以《文化交流与传播》这一课题为例,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需要探究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教师提供了一些文化遗产的图片和背景资料,并布置了一项开放性预习任务:“假设你是一名文化遗产评估师,请根据所提供的资料,自行查找相关信息,分析这些文物为何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通过这项任务,学生能够运用教师提供的资源,深入分析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部分学生还利用信息技术寻找更多相关资料,进行独立研究。对于预习中遇到的难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利用集体智慧拓宽思路,确定查阅资料的方向。

为了进一步提升预习效果,教师设计了课前预习评估活动。学生在完成文化遗产原因探究后,需要以小组形式撰写一份文化遗产评估报告,整合小组的合作过程和研究成果。这种课堂预习任务改变了传统的阅读课本、完成预习检测题的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历史知识,初步了解文化遗产,并深刻感受其背后的历史意义。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也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2.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设计自主探究活动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性教学方法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进而探究历史问题,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鸦片战争》课堂教学为例,在导入阶段,教师要深入分析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要设计具有探究性价值的内容,以此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教师要结合本节课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探究问题链,同时设置导学案,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查阅相关资料后完成导学案内容。在本节课中,教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问题一:清政府禁烟的原因。问题二:清政府采取了哪些禁烟运动措施,对应的成果或结果是什么?问题三: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这些问题的设置转变了传统的以讲授鸦片战争事件影响为主的教学方式,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课堂导入阶段,学生需要独立思考,珍惜教材中给出的标题、图片和文字,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使学生深入探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以及战败的原因。在学生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后,展开正式课堂教学。在课堂收尾阶段,教师也要创新教学方式,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再次提出探究问题,问题一:若当时的清政府并不开展禁烟行动,是否会发生鸦片战争?问题二:总结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的主要原因?通过课堂收尾阶段的探究问题,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本节课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认知,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效果,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历史。

在《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设计探究活动,创设趣味化数字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在本节课中,应用信息技术将《复活的军团》纪录片作为课堂导入内容,将该纪录片中有关“战国后期”的内容呈现在课堂上,构建“战国后期民不聊生”的历史情境。随后教师提出探究问题:若学生正处于该历史情境中,对这一时代会有哪些期盼和感受?在该问题引导下,学生思考战国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提出安居乐业的期盼。在学生理解与感悟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的思维,即:是谁结束了战乱不断的战国?学生回答:是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是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而不是其他诸侯呢?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呈现《秦始皇》影视剧中的“李斯谏逐客”片段,引导学生探究秦始皇的人物特征,进而理解秦始皇能够统一中国的历史本质。在问题引领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学生产生了对历史事件的探究兴趣,从而提升了探究教学效果。

3.设计合作辩论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新《课标》中提出了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应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教师也要重视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创新设计合作辩论活动,引导学生全面看待历史事件,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其中,合作辩论活动是基于学生已掌握的历史背景知识,对某一历史事件发表见解,与其他学生展开交流与讨论的过程。应用合作辩论活动,推动学生展开合作探究,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以《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历史事件为例,教师在设计合作辩论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设置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辩论主题,并完善活动准备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二是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把控辩论活动的过程,使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三是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探究过程给予反馈和评价,以此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思路。在本节课中,以“袁世凯盗取辛亥革命果实”为主题展开了辩论活动,教师遵循以上几点注意事项明确了教学准备活动、设置了辩论问题,并把控辩论过程。在活动准备环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课前搜索有关辩论主题的史实资料,可以是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按照辩论主题和辩论方向将史实资料自主处理成辩论稿。在辩论问题的设置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设计了“孙中山究竟是否该让位于袁世凯”的辩论问题,学生按照对该问题的观点分为正方与反方。在辩论过程中,由学生自主推荐辩论活动的主持人,按照正反方一辩、二辩、三辩、四辩的顺序表述观点,其他学生则补充自己的观点。在该辩论活动中,学生充分结合历史资料,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不仅发散了历史思维,也形成了对历史的客观解释,进而有效提升了课堂探究活动的效果。

4.创新角色扮演活动,发散学生历史思维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方法是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的重要手段,能够拉近学生与历史事件的距离,进而使学生发现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角色扮演活动能够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引领下,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模仿历史人物或事件,深入体会历史人物身上的真实情感,体验历史事件的发生逻辑,进而在角色扮演活动中获得知识经验,发散学生的历史思维。同时,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也能深入探究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内涵,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以《太平天国》的课堂教学为例,在本节课中应用角色扮演法,能够加深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原因的理解,进而实现对这一历史知识的深刻认识。在本节课中,教师结合历史资料设计了两个探究问题,提出了角色扮演的探究任务。问题一:洪秀全的身份是一个贫苦的农民,为什么洪秀全能够得到大家的拥护?问题二:太平军为什么在短时间内经历了成功到失败?在探究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思考太平军成立的原因以及太平天国建立政权后发生了哪些历史事件导致太平军的失败。在课堂中教师创设了角色扮演情境,学生六人一组,由三名学生扮演洪秀全和其他农民,由另外三名学生扮演官兵,将洪秀全带领农民起义前经历的事件表演出来。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能认识到洪秀全与其他农民遭受了官兵的侮辱和虐待,洪秀全受到其他穷苦农民的拥护是因为当时的形势所迫。同时,学生结合相应的历史背景资料对探究问题二展开了合作讨论,学生阅读历史背景资料后很容易得出结论,太平天国建立政权后推出的土地制度无法实行,脱离了群众,还有部分领导者开始争夺政权和利益,最终导致太平天国政权分裂。除了内部原因外,在对外方面,太平天国政权并未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受到清政府和西方列强的联合打压。在该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展原因和历史内涵,进而在贴近历史人物、感受历史氛围的过程中,实现合作探究和深度思考,发散历史思维。

总的来说,在高中历史新《课标》引领下应用探究性教学方法,具有极大的教育优势。在应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时,教师要重视设计探究性内容、应用问题设计方法,并设计开放性答案,以此发挥探究性教学方法的教育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认识探究性教学方法的应用要点,在课堂预习环节设计开放性任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转变课堂教学方式,设计自主探究活动、合作辩论活动、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学会应用历史思维解决问题,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杨涌滔《基于时空观念素养的高中历史项目式教学探究——以“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年第23期。

[2] 段新志《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分析》,《考试周刊》2023年第31期。

[3] 左旋《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应用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23年硕士论文。

[4] 程飞《浅谈高中历史主题化协作探究课堂教学的必要性》,《高考》2022年第3期。

[5] 严发普《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意义实践》,《学周刊》2021年第25期。

(王平,1978年生,女,汉族,湖北十堰人,硕士研究生,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