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提效赋能的策略探析
作者: 王耀峰摘 要:指导学生认清阅读的本质,不仅把阅读当成一种学习任务,更要作为一种提升人文素养、培养气质、塑造人格的内在自发的行为习惯。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志存高远,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人生境界,在潜移默化中对自我修养进行升华,实现精神的蜕变,成就自我的人生高度。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提高阅读质量,能够在阅读后产生思考,并把自己的心得体会等写下来,使阅读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广泛地开展批注式阅读,边读书边做批注,就是要把读者当时的所思所感和收获,用批注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样也有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此外,帮助学生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通过坚持写读后感,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既可以实现对阅读内容的反思,又可以实现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可谓一举两得。在阅读的范围领域方面指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局限于一个主题或者一个类型的图书,要做到博览群书,丰富自己在各领域的知识。思想的互相碰撞就可以产生智慧的火花。高中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组织学生开展读书经验交流,互相推荐好书,谈读书心得体会等,这些都有益于学生开拓阅读领域,打破自己固有的阅读局限性,为自己打开一个全新的阅读世界,使自己的生活更精彩,知识更丰富。从扩展知识面、锻炼思考能力、培养理解能力、培育人文素养,以及积累好词好句好观点等方面入手,发挥语文阅读陶冶人的心灵、给人以智慧启迪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提效赋能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1.007
随着我国教育领域各项有益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也逐步进入我们的课堂。近些年来,语文教学改革也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进行得如火如荼。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探索,努力求真,把语文教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不断进行研究。在这场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怎样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效率已经成为所有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可以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这当中的确也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直以来,语文教学中存在耗时多、效率低的问题始终在困扰着我们这些在一线进行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语文教师们。如何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效率,值得全体语文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一、指导学生认清阅读的本质,不仅把阅读当成一种学习任务,更要作为一种提升自己人文素养、培养气质、塑造人格的行为习惯
在日常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无论是中学语文教师还是广大高中生,都把阅读当成一种任务来完成——教师完成的是教学任务,学生完成的是学习任务。所以,这样思想指引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变得冷冰冰的,缺少了人间烟火气,和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这些学科一样,阅读的终极目标变成能够在测试中拿到好成绩。而这样的阅读忽视了其他功能,例如审美鉴赏、思想的激发、情感共鸣等。阅读是一个搜集信息、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去粗取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主观感受不可避免地随之产生。这样就会引起阅读鉴赏的过程,阅读者开始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阅读不仅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手段,更是一个提升阅读者人文素养、培育健全人格、丰富精神世界的主观行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认清阅读活动的本质,引导学生去享受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而不是用解构的方式把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阅读应该是建立在广大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好奇心、求知欲基础上,甚至要具有初步的学术意味,从而进行主动研究。这样的阅读才是回归了阅读的本质,才是阅读真正对人的内心产生影响的有益过程。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情感高度共鸣、产生思维共振的过程。正像陶渊明所说的那样,“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受到文化的熏陶、书香的浸染,“开卷有益”,中学语文教师对学生阅读兴趣的主动引导,会对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范围、阅读能力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朱永新先生说过:“青少年时期的阅读对我们一生的奠基作用非常重要,在这个时期才能真正形成习惯,奠定整个人生基本的基础,阅读的高度成就人生的高度。”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中学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志存高远,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人生境界,在潜移默化中,对自我修养进行升华,实现精神的蜕变,成就自我的人生高度。可以说,帮助学生形成阅读习惯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很多人在小的时候可能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对夫妻,丈夫很勤劳,妻子很懒惰,有一次丈夫要出远门,怕妻子一个人在家会饿死,于是就烙了一张环形的大饼挂在妻子的脖子上。等过了些日子,丈夫办完事情回到家中,发现妻子还是躺在床上饿死了——因为妻子把嘴边的大饼都吃没了,却懒得转动大饼。这个故事看似在讽刺懒媳妇,其实谈的是人的行为主动性的问题。当食物放在嘴边都懒得张嘴的时候,这个人的主动性是十分匮乏的。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务必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任何一个学科在进行教学时都要放在重点位置来做的事情。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更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主动阅读意识,变“教师要我读”为 “我要找书读”,充分提升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二、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提高阅读质量,能够在阅读后产生思考,并能把自己的心得体会等写下来,使阅读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活动时,发现有很多学生只一味地追求阅读的数量和速度,而忽略了阅读的质量,导致有的学生在读书时只读书不思考,所以虽然读了很多书,也只是大致了解了梗概,看了个热闹,并没有真正融入书中的世界,获得深层次的启迪。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从兼顾效率的角度,对学生的阅读活动进行正确的指导。
首先是对学生阅读方法方面的指导。我们知道,阅读可以分为泛读和精读两种,一般纯娱乐休闲类的书籍、报刊等,可以进行泛读,这样的阅读带有放松性质,主要是用来开阔自己的视野,激发自己的想象力等,甚至可以带有一些猎奇的色彩,在阅读这样的内容时也可以做些简单的读书笔记,主要是记录一些自己平时所不知道的知识点、一些有创意的想法,或者一时的感触等。另一种是精读,也是阅读的重点,包括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质量等具有提升意义的一些书籍、杂志、报纸。这类需要精读的内容一般都会涉及一些比较严肃的主题,例如社会、人生、生态环境、历史人文或者其他学术问题等,这些内容需要深度阅读才能读懂,因此需要进行精读。从高中学生的现实情况来看,他们更需要较多的精读,以完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需要。因为中学阶段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查,重点落在了阅读和写作这两大方向上。而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也是特别的大,如果没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是完不成相关学习任务的。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时,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精读能力上。精读能力主要是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涉及具有独立意识的理性分析,从阅读内容的语言特点、细节刻画、修辞手法、叙事风格、结构布局等多个方面思考总结,在阅读的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多给自己设计几个问题。例如,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开头?为什么选择这个题材?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传达给我们什么?这篇文章的优缺点是什么?作品中哪些地方值得借鉴?我要是作者,我会怎样写?等等。随着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在看似自问自答之间,就帮助学生完成了阅读中和阅读后的思考过程,有了思考也就有了对所读作品的更深层次认知。这种对所读作品进行深入思考的过程,还可以体现在阅读形式方面,例如,在中学语文阅读课堂上广泛开展批注式阅读,边读书边做批注,同样需要把读者当时的所思所感用批注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样也有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此外,帮助学生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通过坚持写读后感,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既可以实现对阅读内容的反思,又可以实现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可谓一举两得。这样,通过不同的方式,对阅读的成果进行巩固,经过长期坚持,形成合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会获得很大提升。
三、在阅读范围方面指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局限于一个主题或者一个类型的图书,要做到博览群书,丰富自己在各领域的知识
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涉及阅读教学的项目包括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评价,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现代诗歌的阅读与鉴赏评价,现代文的阅读与鉴赏评价。可以说,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和相关读本,已经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的主要文学作品,对广大学生建立对世界文学史的印象、打好文学基础,起到了关键作用。面对这么丰富的阅读材料,要制定科学的阅读教学计划,带领学生进行广泛阅读、深入思考、细致研究,把阅读面拓宽,对阅读的内容进行严格把关,提升阅读的质量。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很容易就会发现很多学生存在着阅读面窄、阅读题材单一、阅读时间投入少、阅读主动性差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就要有针对性地一一进行解决。每个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阅读倾向。例如,有的学生喜欢读故事性强的小说,有的学生喜欢读随笔散文,有的学生喜欢读古典诗词歌赋,有的学生喜欢读名人传记,有的学生则喜欢读专业性强的各学科学术著作。读书精专固然重要,但也要兼顾阅读面的扩展。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是因为社会生活各领域之间的跨学科性特点越来越强烈。所以只熟悉某一领域的知识,难免会使我们的认知受到一定的局限性,而博学多才,博采众家之长,则可使学生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不同的书,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益处,书籍可以弥补我们在某些方面知识的不足,让我们从书籍中获得想要的营养。这也是为什么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在做学问的时候都要反复查阅资料、阅读各类相关典籍再进行科学研究的原因。
在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和读什么的过程中,既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搜集自己喜欢的书籍来读,也要鼓励学生寻找一些自己平常不太关注的书来阅读。常言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一个人如果在读书的时候选择自我封闭,则难免所学的知识有限,毕竟人的经历是有限的。但如果我们能够有很多可以一起交流读书经验、互相分享好的书籍的好朋友,则会改变这种一个人读书的局限性。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可见,思想的互相碰撞就可以产生智慧的火花。我们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经验交流活动,互相推荐好书,谈读书心得体会等,这都有益于学生开拓阅读领域,打破自己固有的阅读局限性,为自己打开一个全新的阅读世界,使自己的阅读更精彩,知识更丰富。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在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时,读什么、怎样读成为广大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怎样让学生在紧张而有限的高中时光里高效率地读书?在中学语文阅读课堂上,语文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需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把阅读当作一项基本的学习任务来抓,立足于学生的现状,充分评估学情,既抓共性的问题,又抓特殊性的问题。从扩展知识面、锻炼思考能力、提升理解能力、培育人文素养,以及积累好词好句好观点等方面入手,发挥阅读陶冶人的心灵、给人以智慧启迪的作用。有效的阅读教学不仅是喊几句口号就可以的,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出发,做好科学的分析评估,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从书目的推介、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效果的总结反思等多方面入手,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提供建设性的方案,保障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以及阅读水平的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提效赋能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共同努力,凝聚点滴之力,汇成长江大河。
参考文献:
[1] 李枝娟《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考》,《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三)》。
[2] 徐铭阳、金哲华《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阅读能力探究》,《教育现代化》2019年第26期。
[3] 朱丽娜《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思考》,《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年第5期。
[4] 杨春霞《既要读进去,又要读出来——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智库时代》2017年第12期。
[5] 努尔沙吾列·乌任别克《分析生本理念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年第1期。
[6] 肖国武《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观渗透教育研究》,《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四卷)》2018年。
[7] 陈瑶《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策略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8] 赵改霞《创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发展导报》2019年第23期。
[9] 李瑞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感知力的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