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主题阅读

作者: 韩丽丽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教育体制改革深化,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阅读教学方式可以充分提升学生的表达、理解、沟通能力。在学生学习生涯的关键时期,通过开展主题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知识,逐步增强探索思维,实现深度理解,有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教师应当认识到主题阅读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成长的价值,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逐步提升学生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主题阅读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2.008

阅读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具有非常大的作用。语文阅读内容丰富,在课堂教学中将不同题材的内容规定在固定时间进行学习,会导致学生思维发展受到限制,长期思考中心都围绕在相同问题上,学生难以形成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主题阅读将语文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按照单元进行教学,可以扩大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促使学生逐步在不同阅读题材中实现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有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语文教学中实施主题阅读的重要性

新课改实施后,传统教育方式彻底发生改变,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主题阅读是有效改变传统阅读教学的有效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了两个重要性。

1.体现语文课程理念

主题阅读完全符合语文课程教学理念。新课改后,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课程理念进行了重新梳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这要求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全面提升,加大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感受到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实现文化自信。促使学生逐步在阅读课程中获取精神满足,实现精神成长与发展。主体阅读将高中语文教材涉及的内容进行重新规划,以主题单元方式进行呈现,在教学过程中将主题作为中心,实现一带多的教学方式,确保学生在阅读过程增长语文知识,提升阅读、理解、沟通交流、写作等能力,实现综合素养全面提升。主题阅读方式重视从具体文章内容中找出可以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并且和现实生活接近的主题,如“爱国”“诚信”“自由”“勇气”等主题内容,借助这些主题进行研究分析,找到语文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能够逐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完全符合语文课程理念的育人要求。

2.保障学生个性化发展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强调语文实践、审美、探索等能力的养成,为学生个性化提供保障,实现综合素质均衡发展。语文教学重视学以致用,将实践性作为学生阅读学习后应该形成的必备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强调审美能力培养,确保学生可以在语文学习中借助文字感受美、认识美、发现美,提升学生文化品质,增强审美观念;突出探索能力的养成,借助阅读内容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语文教学设计上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设置丰富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的个性化得以发展。主题阅读一般会将课内外阅读内容进行融合,将课内教学逐步扩展到课外生活实践中,确保学生在多样化的主题内容中增强口语交际以及实践能力。在具体的实施中,主要对经典作品进行扩展,让学生在学习和理解中获得美的熏陶,逐步培养学生更高品质的审美情趣;主题阅读并不会让学生局限于语文教材内容,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其他内容学习,可以通过对课内内容进行质疑,也可以对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创新,有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实现探索思维和能力的形成;主题阅读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感受,为学生找出符合当前年龄、性格特点、心理发展的书籍,让学生有丰富的阅读选择,充分尊重学生差异性,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3.构建高质量的语文课程

新的教学环境要求对语文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应当创设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语文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其中,必修课程全面体现出学生要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促使学生提高语文核心素养,体现出语文课程的共性原则;选修课程侧重于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体现出语文课程的差异性原则。两个部分在设置上要保持紧密的联系,既要实现有容乃大,又要保持有序。主题阅读整体规划上设置了很多必读内容,也规定了很多必读书籍,便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实现核心素养的要求;开设选修课程要将学生发展作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为学生准备多样化的选修书籍目录,深度体现共性和差异性原则的统一。在主题阅读中创设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阅读活动参与度,实现拓展阅读;重新梳理教学过程,设置明确的主题阅读教学流程,充分保障教学过程的有序性。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阅读教学成为语文的重点内容。在语文教材编制上,加入了各类题材的阅读内容,其目的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呈现多样化特点,也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语文教师并未高度关注学生阅读兴趣。学生并不是对阅读没有兴趣,大部分学生都存在很高的阅读兴趣。但是,只有少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阅读兴趣,并为其推荐了适应的书籍。大部分教师并未认识到学生的阅读兴趣存在差异性,导致师生间沟通不畅。

二是学生基本掌握了有效的阅读方式。语文阅读题材丰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多,阅读理解难度提升,学生不仅需要保持较高的阅读兴趣,更要具备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增强阅读质量。很多学生都掌握了精读和略读的阅读方法,并且可以对其进行融合运用。

三是阅读时间匮乏,积累程度低。阅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需要漫长的过程。但是,很多学生课堂阅读时间少,这源于课程多,课时安排满,知识难度大,升学压力非常大。不仅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大部分教师也很少进行课外阅读,无法提升教学水平。在信息时代,社会环境日新月异,一旦教师没有把握住充足时间进行阅读能力的提升,将严重制约高中阅读的开展,降低学生的阅读效率和质量。在阅读书籍数量上,学生更多是将教材内容作为主要的阅读内容,多数教师所阅读的课外书籍也很少,更多是阅读和课程有关的书籍,导致阅读能力较弱,知识积累量不足。

四是整合利用程度低。为实现创新,语文阅读课文基本上都有主题,教师也进行了关注,学生也进行了学习,但是,并未对存在联系或者相同的主题进行整合,导致整个阅读过程衔接性降低,不能对思维进行提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但是并未从不同角度、深度和广度对文章内容进行挖掘,缺乏对文章内容的质疑,无法实现对阅读文章的再次创新。

三、语文教学中进行主题阅读的策略

1.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明确文章主题

主题阅读所呈现出的主题,基本上都是在具体课文中总结的,并没有明确规定是词语还是一句话。但是,不管通过哪种形式呈现,应该和学生心理、生活实践保持衔接性。在文章主题确定的过程中,将学生感受作为第一决定要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找到文章关键性的词语或者句子,并且与生活实践进行联系,深度分析其中的内涵,增强学生阅读感受,促使学生在阅读文本、沟通交流、自我探索中确定文章主题。在学生自主确定文章主题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通过预习、课后、寒暑假等时间对语文教材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找出关键性的词语或者句子,对文章主题进行总结,并且与同学、教师等进行交流,最终在教师指导下确定合适的文章主题。例如,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中,上课开始前,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阅读时间,提出阅读目标,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大堰河为乳儿做的事情。通过对这些事情进行思考,联系到自己母亲在生活中对自己的付出,将感受进行交流分享。学生通过将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情境,已经对本文主题进行了确定,只是并未进行明确。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对本文进行略读,找到其中存在的关键段落和词语,对主题进行总结。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基本都发现了“大堰河,深爱她的乳儿”等关键性词语和句子,并且将“母爱”作为本文主题。因此,通过主题阅读设计,学生很快可以将相同文章的主题进行确定,实现对语文阅读内容的整合,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2.结合生活实践,实现个性化理解

语文知识学习在于回归生活实践,而不是作为形式化进行体现。这要求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掌握生活实践技能,但是要实现这样的效果,应该让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产生联系,实现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语文阅读内容在设计过程中,并不是将文章涉及的所有内容进行纳入,有的仅仅选取了部分,导致文章主题不易发现;有的文章涉及多个主题,学生难以找出适合的主题。学生要理解文章主题,只能通过教师将部分课外内容进行融入,增强学生的阅读感受,实现对文章的个性化理解。例如,在教学“小狗包弟”中,要确保学生实现主题阅读,深度体会文章主旨,对主题进行个性化理解。学生必须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开展自主阅读,找出与课文内容存在关联性的资料,借助课内外知识增强阅读感受,总结出文章主题,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交流分享。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不同学生搜集到的资料不同,结合材料的理解方向不同,找出的主题也存在差异性,但是都符合本文内容。有的学生总结出“控诉文革”;有的学生总结出“求善”等主题,不同主题都满足课文内容,有利于多主题阅读文章的识别,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实现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发展。

3.创设阅读环境,激发阅读兴趣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知识含量高,部分阅读文章理解难度大,很容易降低学生阅读兴趣。在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发挥主题导入的优势,找出学生感兴趣的词语作为导入词,创设符合主题阅读的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理解阅读建立有效的途径。例如,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中,该文章是演讲词,这种题材在我国文学史上并不常见,但流行于西方文化体系中,学生在理解和感受上相对陌生,无法短时间内找到相应的主题。通过阅读,对全文进行梳理,逐步明确主题是“种族平等”,在整个教材内容中找不到相互联系的篇幅,也没有与之相符的主题内容,教师难以开展有效的教学过程。本文的写作环境与当前的社会背景脱离,无法与时代进行联系,学生无法对“种族平等”进行正确理解,不能将其确认为主题。面对这样的阅读内容,教师要设计合适的导入语,通过合适的气氛烘托出语言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本文的丰富情感。在进行导入时,可以播放《我有一个梦想》,创设出适合本文开展主题阅读的环境,可以将“种族平等”这一概念直接引出,降低理解难度,增强学生阅读兴趣,开展主题阅读教学。因此,通过对阅读环境的创设,可以充分将文字知识直观性呈现出来,让学生的感受更加强烈和具体,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阅读效率和质量。

4.培养阅读方式,强化深度融合

主题阅读是通过对文章主题进行确定,实现一带多,扩展学生阅读知识面,增强阅读能力。学生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缺少阅读时间,要确保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增强阅读能力,必须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才能实现主题阅读的效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将略读和精度的阅读方式教给学生,但是大部分学生只能进行单一阅读方式的运用,不能实现深度融合。在主题阅读过程中,学生要想获取更多知识,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只能加强对阅读方式的融合运用,通过精读一篇文章,略读主题相同的多篇文章,实现举一反三,扩展阅读知识面。例如,在教学《陈情表》时,本文以“孝”作为主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精读,从多个角度体会本文主题的真实含义,再借助略读的方式,对《二十四孝》《孝心无价》等多个关于“孝”为主题的文章进行阅读,拓展课内阅读知识,增强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因此,通过这样的阅读方式,学生就能逐步掌握一带多的阅读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对不同文章进行理解,有助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促使教育教学体制发生转变,逐步重视语文教学的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主题阅读,能够增强学生阅读、理解、交流沟通、写作等多方面能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成长。通过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明确文章主题;结合生活实践,实现个性化理解;创设阅读环境,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方式,强化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学生阅读质量,有利于学生未来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祥娟《关于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究》,《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年第8期。

[2] 赖鲁、墨黄敏《高中语文教学中主题阅读的教学策略探究》,《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第34期。

[3] 赖慧珍《浅谈高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课外语文》2018年第25期。

[4] 李青《主题教学理论及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5] 陆晓燕《论如何高效开展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新课程》2019年第1期。

[6] 刘火英《主题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语文课内外》2019年第18期。

(韩丽丽,1975年生,女,汉族,山东齐河人,大学本科 ,中级职称,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