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引路,让学生写出趣味

作者: 石咸宜

摘 要:写作是学生信息输出的过程,不仅反映了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还反映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等。但是,在传统写作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处于“被动”状态,写作成为他们十分头疼的一个学习板块。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从兴趣着手,增添趣味元素,发散学生的思维,由此激活写作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兴趣 写作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3.013

写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占比较大,不仅反映出学生的识字量、语言构建能力,还能反映出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水平。通过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情况的调查,不难发现写作课堂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部分教师写作指导模式落后,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不高,缺乏自主修改意识等,进而造成很多小学生写不出优质的作文。再加上小学生经验、知识不足,思维方面受到限制,在写作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产生畏难情绪,对于写作的兴趣逐渐降低,导致语文综合素养无法提升。基于此,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激发写作兴趣作为切入点,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在写作课堂上融入趣味元素,进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使其在写作中感受到快乐。

一、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

1.“八股文”教学模式,学生缺乏兴趣

写作本身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学生依据自己的联想与想象,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看、所想,组织语言,而后通过叙写呈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的情感,这考验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应用能力等。但是,就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个别教师依然在写作教学中采用了“八股文”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首先会告知学生审题立意、结构模式、中心思想等,没有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要求学生按照相关模板直接组织语言,最后形成文章。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全班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创新。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养成了惰性思想,不愿意过多思考,并且创作出来的文章也是假大空,缺乏真情实感,学生逐渐对写作失去兴趣。

2.教师的主导过多,学生参与较少

学生是创作文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辅助、引导的角色,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意见,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写作能力。但是,当前个别教师在教学中却恰恰相反,教师在写作活动中主导过多,学生参与较少。尤其是对于个别后进生来说,教师担心他们写作困难、无从下手,于是从文章结构、内容等方面都提供了细无巨细的服务,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在一个框架中,学生得不到发挥。同时,教师在批改作文的时候也没有邀请学生共同参与,只是主观地站在教师的角度推断和猜测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意思。而作文是学生自己创作的,他们对于文章的情感最清楚,所以教师要想真正帮助学生,还是需要学生本人参与到评价环节中。

二、小学语文趣味写作教学策略

1.趣味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不足,想象天马行空,且个别小学生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应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趣味的写作情境。在短时间内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真正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从以往的“要我写”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写”。通过趣味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进而在教师的引领下,一步步达到写作目标。

例如在《习作:变形记》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为学生播放视频《蚂蚁回家》。在视频中,学生能够仔细观察蚂蚁爬行的姿势。蚂蚁在出洞的时候,会分泌一种带有象征气味的追踪素,边走边留下痕迹。这样,蚂蚁在回家的时候,就可以闻到这种气味找到洞口,不会迷路。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后,教师抛出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如果给大家一次做‘白日梦’的机会,你最想变成什么?”在该问题下,学生十分踊跃地举手发言,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看法。基于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本子上用一句话写下来,如:我最想变成一只蚂蚁,在清晨的叶子上喝露水。在这样一个情境提示下,学生们开始奇思妙想,写作情感也得到激发,为后续的环节做好了铺垫。

2.趣味提问,发散写作思维

一个精妙的问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浪潮,而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关键就在于教师趣味性的提问方式。教师通过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上,不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也拓展了写作思路,为后续的文章框架提供了更多可能。教师在指导的时候,需要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中心思想,应该从哪些方面写,要描绘怎样的场景,发生了怎样的事件,事件之间存在怎样的逻辑性,等等。所以,通过这些趣味问题的设计,就能够逐步帮助学生厘清写作思路,明确写作主旨,使学生最终呈现出来的作文更加完善。

例如在《习作:变形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学生们十分熟悉的《花之歌》,而后再以蚂蚁、路灯为例,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两段话。学生阅读之后,初步感知了变形后生活发生的各种变化。而后,教师可以重点从“蚂蚁历险记”这个话题切入,提问:“除了这段资料中蚂蚁可能会遇到的事情,想一想,如果你变成了蚂蚁,还会遇到怎样的事情呢?”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有学生回答:“我会邀请我的家人每天出去寻找食物,在遇到一块大蛋糕的时候,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将蛋糕搬回来。”有学生回答:“我们住在一个洞穴里,但是有一天下大雨,雨水冲垮了我们的洞穴,我们不得已,只能重新寻找家园。”诸如此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初步梳理自己的写作思路,而后将一个个重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贯穿起来,这样,一个完整的作文提纲就呈现出来了。教师要求学生确定重点部分,再一一对照,完善需要补充的地方,使得整篇写作内容更加饱满丰富。

3.趣味表达,明晰写作路径

很多小学生都具有强烈的表述欲望,他们乐于与人沟通,乐于和他人分享自己的经历、想法。而写作不单单是让学生写,还要让学生会说,能够将自己的思维逻辑用语言表述出来,而后写在本子上。基于此,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会说、敢说,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表达能力,促进其写作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趣味表达中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教师可以出示卡夫卡《变形记》中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甲虫的一段文字: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阅读之后,教师抛出问题:“格里高尔变成了什么?”“是怎样的?”然后,围绕触角、虫脚,再次细读格里高尔变身甲虫的外形描写。要知道,学生的写作通常离不开模仿,这不是单纯照着抄,而是有选择地借鉴,融合自己的经验和认识,转变为自己的东西。学生此时心中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出示课件,为学生提供一段描述性的文字,让其借鉴:“炎热的夏天,窗外的知了不停地叫着,我打了个激灵,一边觉得好冷啊,一边慢慢睁开双眼。谁知,我身边竟全部都是苹果、梨子,它们有的打着哈欠,有的在窃窃私语……”

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参照上面的文字形式,和同伴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自己打算怎样写作文的开头。通过借鉴,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并开始构思作文的开头和具体情节。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作文的开头写下来,在小组内交换阅读,依据同伴的建议做出修改,并看看对方描写的内容自己是否感兴趣,指出对方写得好的地方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4.趣味游戏,达到寓教于乐

赞可夫曾经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的时候,学生才愿意将自己独有的方法表达出来,才能丰富学生写作情感和内容。”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教师在写作教学的时候应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趣味游戏,进而真正投其所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产生“我要写”的意识。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天性好玩,若是将写作游戏化,必然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打开思维,循序渐进地积累写作素材,迸发写作灵感。

例如在《习作:变形记》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游戏活动,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展开比赛活动。如游戏活动“你点我答”,教师提前制作好大转盘,转盘上有很多昆虫的图片,而后让各个小组轮流回答不同动物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蚂蚁浑身上下都是黑色的,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腹部呈结状,蚂蚁有两个触角,六条腿,是社会群体性昆虫。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能够对不同的昆虫进行初步描述,掌握其外形、习性,后续在写作时就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对象,合理展开描述。又如设计游戏活动“你说我猜”,邀请各个小组的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某种小动物,在描述的过程中不要出现拟声词等,而后由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抢答,赢者为本小组加一分。如果游戏中,学生没有猜对,教师可以引导表述者从哪些角度更加准确地描述动物特点,让表述者调整自己的思路并组织语言。

5.趣味想象,拓展写作路径

小学生的想象天马行空,他们尤其喜欢借助想象来观察、认识世界,并用想象来充实自己的世界。教师应尊重学生想象和创造的本能,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这一优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生活感悟上结合写作主题展开想象的翅膀,释放无穷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也不应随意评价学生写作的好坏,而是要了解学生的想法,以表扬的方式为主,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同时,面对个别想象力欠佳的学生,教师也要给予其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突破思维的束缚,在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之间自由穿插、自由说话,实现个性化创作,获得能力的提升。

首先,从无意想象切入,也就是说不限制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自由发挥。如在《习作:变形记》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抛出问题:“云朵的形状千奇百怪,请大家结合生活经验想象云朵都有哪些形状?”学生顺着教师的问题,可以将云朵想象成可口的棉花糖,想象成一条龙,想象成形态各异的花朵,想象成雄狮等。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一片云朵,自己是什么形状的,在天空中会遇到哪些事,会发生什么。

其次,从有意想象切入,也就是说围绕一定的目的,借助相关的实物、材料、音乐、视频等,为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促使其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表述中感受写作的乐趣。如在《习作:变形记》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出示卡夫卡《变形记》中的绘本插图,在这样新奇的插图中,释放学生喜欢幻想的本能,引发学生激烈的讨论,而后开启学生的写作思路,最终创作出一篇具有奇幻色彩的作文。

6.趣味评价,完善写作过程

写作并不是一次性的活动,在学生写作完成之后,教师要创设趣味的评价模式,指导学生进行修改,由此才能帮助学生自主发现写作中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修改完善,最终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写作策略,循序渐进地形成独立的写作风格。在趣味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以表扬鼓励的形式为主,添加趣味元素,指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纠正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高写作技能。

例如,教师出示学生写作的片段:“早晨醒来的时候,我发现我居然在冰凉的河里。我抬头看了看四周,发现自己没有手了!身子也扁了!我顺着冰凉的河水,被冲到了下游……”“星期天的时候,爸爸妈妈带我去动物园里玩。看着无忧无虑、十分快活的动物,我心里不禁感叹着:‘多好啊,我也想变成它们当中的一员。’突然,天空中乌云密布,一道闪电向我劈过来,等我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居然成了一只猴子!”然后,请学生进行点评。学生纷纷说道:“作文的开头十分引人入胜,给人想继续阅读下去的欲望。”“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仿佛自己就是主人公,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紧接着,教师也提出:“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作文,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作,并注意对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学生在此基础上完善了作品,之后同伴之间再互相交换阅读,学生可以勾画出对方作文中的错别字词,也可以勾画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这样,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习其他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写作技巧,不仅能丰富想象的内容,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还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获得不一样的写作乐趣。

总之,小学习作课堂的重点就是要突破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以趣味元素引领学生发挥想象,真正走进写作的世界。在各类趣味情境、趣味问题中,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写作思维,丰富写作素材,而后借鉴参考优秀的文章段落,并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在实践中构建高效趣味的写作课堂,最终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 曹中枢《写不尽的趣味道不尽的灵感——浅谈如何做好小学语文中的趣味写作教学工作》,《天津教育》2019年第11期。

[2] 魏庆新《小学语文写作趣味课堂》,《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9年第10期。

[3] 谢慧琴《浅谈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中的趣味教学》,《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年第8期。

[4] 顾红英《如何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实施趣味教学法》,《神州》2017年第9期。

[5] 兰芳《刍议如何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实施趣味教学法》,《作文成功之路》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