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融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

作者: 喇爱春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素质教育中的“德育”板块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其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有机渗透也成为一项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结合以上认识,笔者从文言文教学角度切入,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和心得,围绕“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融合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这一主题,从深度开发课内教学资源、多元引入课外德育材料、积极组织德育实践活动、全面优化家校合作以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等角度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思想品德教育 路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3.030

我国系统教育向来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宗旨和总目标,其中对于德育方面的工作给予了更为突出的重视;初中生正处在人生的转折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正是需要得到有效引导的重点人群。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落实、认清上述内容,未能发掘文言文所蕴含的基于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德育资源,这不但不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同样也会给文言文的教学带来负面影响。由此可知,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树立课程思政意识,将文言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看待。

一、借助课内文言文教学资源的深度开发渗透德育

1.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道德塑造

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佳作,既是由于作者对诸多文学技法的精湛运用,更是因为这些文章中蕴含着璀璨的道德之光。根据这一认知,初中语文教师在研读文言文课文时就应当树立起鲜明的德育元素开发意识,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情节、景物、中心词语等信息,整理出更多有利于学生道德塑造和情怀生成的要素,并且深度融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和主观联想,做出进一步引导。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够在丰富的社会场景中真切理解道德的含义和作用。

例如对《核舟记》这一篇文言文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核雕艺术品的实景照片或展览视频,展现这些艺术品的别致造型和鲜活内容,并将工匠们在创作这些艺术品时所用到的一些技巧和工具介绍给学生,还可让学生谈一谈自己还知道哪些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品,从而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先民的智慧和精湛技艺,进而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结合课文角色进行德育渗透

放眼初中语文教材,基本上每一篇课文中都有一位充满“正能量”的“道德担当”,使之成为诸多角色中最为耀眼的“星”。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在文言文讲解过程中对这些人物做重点剖析,带领学生结合课文情节以及自己的日常体验去深入分析这些形象的特点以及一系列行为动机,进而认识到蕴含在角色心中的正确道德理念。通过这一方式,学生在理解“道德”的概念时就可以结合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和一件件具体的事来进行,同时结合情节来详细了解道德对于个人与社会的意义,使得德育更具感召力。

比如在进行《曹刿论战》这一课的讲解时,教师可以结合曹刿在文中的一系列行为向学生提出问题:曹刿并不是“肉食者”,为什么还要去向鲁庄公进言?战场是非常危险的,曹刿为什么要向庄公提出“战则请从”的要求?……待学生作答后,教师还可让学生想象一下,在打败齐国入侵得胜还朝时,庄公和曹刿之间又会有怎样的对话?如此一来,学生们便对曹刿身上所具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形成认知,从而促使学生形成热爱祖国、心系天下的情怀。

3.结合课文作者进行道德塑造

一篇佳作的诞生必然要归功于一个伟大的灵魂,每一位作者心中对于光明和美好的向往成就了他们笔下的传世经典。基于这一事实,初中教师除了要对文言文做深入解读外,还应当带领学生了解文章作者的基本信息,并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主要事迹引导学生品读其中所蕴含的可贵精神和博大情怀,并进一步介绍作者在某个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而后将这种成就的实现与作者的道德素养联系起来。利用这种方式,道德在学生心中所留下的形象将更有真实感和震撼力,而学生也可以获得更多有血有肉的道德楷模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例如在讲授《出师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和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三国名臣诸葛亮传奇的一生:诸葛亮出身平民,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而为蜀汉政权赴汤蹈火,最后因劳累过度而病逝。从诸葛亮的事迹中,学生深深体会到传统道德中“忠”的含义,从而在心底树立起“忠于祖国,忠于梦想”的情操。

二、借助课外德育材料的多元引入渗透德育

1.依托课外文言文及相关作品展开德育

“真”“善”“美”是所有优秀文化艺术作品的共同主题,也是这些作品时时刻刻向外发散的能量核心。因此,初中语文教师理应在综合考虑课堂教学需求、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兴趣的情况下,根据教学进度适时引入一些课外文言文及相关文化作品作为德育渗透的辅助工具,使学生的价值观念得到更多素材的引导,也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有乐趣。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教学模式还能够帮助学生领略更多文化艺术的风采,使他们的知识和阅历变得更加丰富。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完《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后,教师可推荐阅读《劝学》或《进学解》这两篇以“勉励学习”为主题的文言佳作,和学生一起观看系列动画《中华传统美的故事》中“划粥断齑”“凿壁偷光”这两则表现古人好学精神的视频,通过这些文化作品来体会古人“志笃于业,不安庸碌”的远大志向和顽强精神,使学生形成向先贤学习的强烈意识。

2.依托生活资源展开德育

生活是一切知识和情怀的母体,所有的道德认知无一不是脱胎于身边的丝丝缕缕、点点滴滴。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了生活这片肥沃的土壤,必然无法结出丰硕甜美的果实。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务必要在最大程度上表现出对日常元素的引入和利用,带领学生仔细品味既有人生经历中所蕴含着的道德成分,一方面借助学生的生活经历降低理解道德、体会道德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可帮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中的道德并没有“失传”,而就在自己身边。

例如在讲解《愚公移山》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围绕文中“愚公”所表现出的顽强精神和坚韧毅力,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都见到过哪些人做过类似于“愚公移山”的事,如:某位亲戚由于经商失败而欠下巨债,但他没有放弃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苦打拼还清了债务,又一次创立了自己的事业,等等。

三、积极组织实践活动渗透德育

1.在实践观察中构建道德体系

对外界的充分观察是获取知识和情感认知的第一步,也是决定学生道德体系和发展方向的第一因素。为了更好地促进课堂德育渗透工作的优化,初中语文教师首先要结合文言文篇目中的内容和主题带领学生开展一系列有益的观察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获取丰富的知识和道德素材,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和道德情怀,以此来引导学生实现语文素养和道德水平共同提升的目标。

例如在完成《与朱元思书》这篇文言文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户外,前往学校的绿化带、花圃乃至周边的公园、植物园、近郊,感受一下这里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生命气息:轻拂的杨柳,绚烂的花朵,青葱的绿草,沁人心脾的花香,清新淡悠的泥土气息,列队“行军”的蚂蚁,辛勤采蜜的蜜蜂……借助这些场景,学生们将进一步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生机勃勃,同时结合课文中的自然美景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在实践体验中构建学生的道德体系

如果没有切身感受,单靠语言的引导很难使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和有效的价值认同,这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事实。出于对这一事实的尊重,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组织一些体验性的实践活动,结合对应的文言文教学任务和学生们的兴趣、能力,营造一些有助于学生形成道德感知的场景,从而让文言文德育具有更强的代入感,可以使学生以“感同身受”的方式来了解道德、认同道德、形成道德。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完《陋室铭》这篇文言文之后,教师可以发动学成生进行一次体验活动,鼓励学生在周六日中挑选一天,不用手机、电脑,不看电视,吃饭只吃素食,不出门从事娱乐活动……这一活动无疑会让学生们感到非常不适应乃至“叫苦不迭”,但也会让学生进一步领略到作者在更为艰苦的条件下仍能保持乐观态度和高洁精神的难能可贵,从而对作者“洁身自好”的志趣心生敬意。

3.在实践中构建学生的道德体系

实践永远是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形成精神情怀的最佳途径,这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结合这点基本认识,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在保证安全和活动秩序的前提下,积极组织一些具有较强参与感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带领学生深度参与其中,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在文言文中所学到的内容践行在实际生活里,感受语文学习的生活气息;也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自身的社会价值和诸多正面的社会情感,为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注入强劲动力。

例如,在讲解完《鱼我所欲也》这篇文言文后,教师不妨利用周六日的某个时间,带领学生来到当地的烈士陵园为英烈扫墓,并向学生介绍这些英烈为了追求革命的大义而舍弃生命的感人事迹,让学生对“舍生取义”的真谛形成正确认知,树立良好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情怀。

四、全面优化家校合作渗透德育

尽管绝大多数家长都明白良好的道德对子女的未来意味着什么,可具体到现实中,很多家长又会自觉不自觉地犯“唯成绩主义”的错误,忽视了对子女道德的引导。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制定系统性的举措,结合文言文教学中的资源和德育渗透需要,积极引导家长认识到良好的道德能够给子女的学习和成长带来的巨大帮助,使家长们将子女的道德培养当作头等大事来看待,进而把学生家长发展为自己开展德育渗透工作的强大友军。当然,这一项工作的开展必须要以对“适度”原则的把握为前提,不要将过多的工作内容转嫁给家长,否则会起到不利的反作用。

例如,教师可以将一些有关初中生德育重要性的理论文件以及正面和反面的案例及时通过家校微信群分享给家长,同时结合目前进行的文言文教学篇目,推荐家长一些有关德育资源的资料,并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契机开展德育工作,同时借助学生的媒介适量地布置一些亲子的德育活动,还可以将自己在文言文讲解中的德育渗透环节录制成“微课”推荐给家长学习,等等。

五、有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渗透德育

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最为主要的“引路人”,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引导普遍抱有既要“听其言”又要“观其行”的态度,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对学生的主观认知产生巨大影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时刻谨记这一条真理,不光要在文言文教学中完善对学生道德情怀的正向引导,还要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道德榜样,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来推进德育在文言文课堂上的渗透,让文言文中的道德同时照落在自己和学生的身上,从而使自己这一方面的工作更具说服力。

例如,教师可以在晚自习坐班时带一本业务类的书籍或文学名著来到教室,和学生们一起安安静静地阅读、学习,践行《孙权劝学》中的“善学”主旨;在和学生相处时,教师要时刻做到谦逊和善,从《陈太丘与友期》中总结出“与人为善”的认识;平日里,教师要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杜绝不良嗜好,为学生树立起如《爱莲说》中所说的那种保持高雅生活追求的榜样;对待“后进生”,教师要懂得发现他们的长处,并给予他们应有的鼓励和支持,避免《马说》中的悲剧重演,等等。

在做好上述几方面工作后,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从环境角度入手,在学生们经常活动的场景中融入一些文言文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如在教室墙壁上张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无信不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道德宣传标语,在窗台上摆放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具有鲜明古典道德寓意的君子兰、矮梅等植物的盆栽,或者利用大课间等播放诸如《育人歌》《论语》等有着较强道德感召力的古典德育作品的诵读音频,等等。

总之,如果将学生比作一株正在生长的幼苗,那么智慧就是肥沃的土壤,而道德则是温暖的阳光,只有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这株幼苗才有可能成长为栋梁之材。初中语文教师要将这一道理作为指导自身教学工作的座右铭,在教学中坚持课程思政理念,围绕深度开发课内教学资源、多元引入课外德育材料、积极组织德育实践活动、全面优化家校合作以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等策略,完善德育在语文中的有机渗透,帮助学生实现语文素养和道德水准的双项提升,从而为素质教育理念的真正落实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胡天勇、李占波《素质教育背景下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践行“课程思政”理念》,《中国当代教育》2009年第10期。

[2] 刘玉麟、范海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工作的开展路径和正确执行策略》,《中国中小学教育》2012年第11期。

[3] 张佳丽《浅谈立德树人任务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第11期。

[4] 马丽平《刍议立德树人方针下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2017年第9期。

[5] 张玉琴《浅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发现》2017年第5期。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策略研究》的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1】GHB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