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心细节,助力学生成长

作者: 贾颖华

摘 要: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活动中不仅要引导学生遵守纪律、刻苦学习,更要通过丰富的德育实践工作去引导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得学生能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基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小学班主任应从细节入手,通过问题干预、德育防控工作健全小学生的心智,使其顺利实现自主发展。本文从四个角度,即观察学生,从行为中发现问题;组织实践,从体验中优化品德;善于赏识,以榜样去带动成长;家校合作,在合作中共育学生,分析小学班主任应该如何有效开展德育工作,从而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 德育 家校共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3.40

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初始阶段,他们所接触的人、经历的事都会成为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这就需要通过丰富的德育工作去提高学生的思想感悟,使学生能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是非观念,自觉遵守道德,且能为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对此,小学班主任应客观分析学生的成长状态,既要根据学生的现有问题设计德育实践计划,使小学生能顺利实现自我发展,也要督促小学生在德育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其能在成长过程中做出正确抉择,真正为学生的成长做准备。

一、观察学生,从行为中发现问题

相较于其他学科教师,班主任与学生的相处、交往更为紧密,面对面的相处与交流更易于发现学生在德育认知方面的问题,有利于因势利导解决问题。陈鹤琴先生在“活教育”理论中已经强调,学校教育应该坚持做到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并且要根据小学生的成长状态、认知需求去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活动形式等,真正做到“活”教育,不能死守教材、固定的教学方法等,更不应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成长需求。对此,班主任应重视与小学生相处交流的机会,从细节处发现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德育实践计划,通过及时的口头引导、德育实践活动等进行德育,使得小学生能自觉调整个人行为,树立正确的德育意识。

具体来说,班主任可从这样几个方面去观察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观察学生的交友行为,判断学生是否能友善待人、具有社会性情感;观察学生的集体生活表现,判断学生是否具有服务意识、奉献精神等;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判断学生是否具备愿意拼搏奋斗、勇敢坚强等意志品质;观察学生在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表现,判断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理想信念并且为之奋斗的拼搏精神,等等。一旦发现小学生的德育认知缺陷,班主任便可设计针对性的道德教育计划,从而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准备。

比如,通过长期的观察、其他任课教师的反馈等,确定本班学生在集体交往过程中缺少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具体表现在: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依然十分看重个人成绩,在集体活动中存在相互推诿的不良行为。对此,我便设计了一轮合作教育计划:设计两人三足、背对背夹球等团队游戏活动,在班会课上组织学生玩游戏,一方面是要进一步观察小学生的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则要根据学生的游戏体验引入本次德育的主题。在游戏中,几个取得良好比赛成绩的学生产生了愉悦感,且共享了胜利经验,这些学生对待同伴的态度十分友好,大家聚在一起讨论游戏经过。然而,没有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虽然没有互相抱怨,但是彼此沉默,士气消沉,凝聚力不高,出现了“军心涣散”的现象。对此,我引入了本次德育活动的主题:团队利益与个人利益孰轻孰重?根据学生的游戏体会,我告诉学生,一个好的团队能在低谷时相互打气、互相鼓励,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怀疑自己、否认团队,能共享成功,更能共同承受磨难,但是如果学生遇到问题便相互抱怨、心生退出之心,那么这个团队是无法走得更远、更久的,所以学生应该要为团队利益去调整自己的脚步,在保护个性的同时能自觉为团队、为集体做贡献,且要在团队中承担职责。

通过团队教育,本班学生能明白团队的重要性,也能重获勇气、自信,这也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团队意识,而我也再一次组织了学生参加团队游戏,希望学生能通过集体讨论与友好交流重新确定“作战”计划,改变团队相处方式、调整分工,懂得相互配合与彼此扶持。

二、组织实践,从体验中优化品德

陶行知先生明确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这些理论不仅强调了生活资源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还认为学校教育应该能真正优化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且要支持学生以“做”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而“教”也应以“学”“做”为中心。其中,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的基本课程之一,而这也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便于改善小学生的品德意识,使小学生能从真实的经历中获得智慧、形成道德品质。对此,班主任应积极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支持学生在学校内、生活中去总结成长经历、归纳德育内涵,使得小学生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尽早养成良好的品德意识,使其能真正实现健康成长,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准备。

比如在“劳动节”,为了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使其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劳动实践活动。第一轮,学生需参与班集体卫生大扫除活动,学生以“抓球”的方式承担擦玻璃、拖地、倒垃圾、整理杂物等不同的任务。当本班学生看到教室焕然一新、各类物品井井有条时,便可因为这一劳动经历产生幸福、愉悦的心情,这也就促使小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树立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正确意识。第二轮,学生要参加校园植树活动,而学生也可自觉准备水桶、铁锹等工具,在学校内参加植树劳动实践活动,完成植树任务。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我不仅会引导学生接受劳动教育,使其能明白劳动是创造财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还会从环保教育入手,告诉学生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希望学生能明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道理。通过后续的观察可以发现,本班学生对自己能亲手种树感到骄傲,还向周围的朋友、家人讲述了种树的经历,主动宣传起了生态理念、爱护环境的观点,而且能自觉遵守社会公约,爱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在这一德育实践活动中,小学生能在劳动实践中树立尊重劳动、珍惜劳动的正确意识,且能在劳动实践中接受环保教育,能自觉树立保护环境的正确心态,便于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品德意识。为了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产生责任意识,我还鼓励学生在家庭中主动承担劳动责任,希望学生能形成良好的品质。

三、善于赏识,以榜样去带动成长

赏识教育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且已经被列入世界上六大家庭教育之一。在德育管理中,赏识教育也起着突出的作用,可直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意识,主动向榜样学习,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出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使其主动追求真、善、美的优良品格。对此,班主任应主动通过赏识教育去开展德育活动,通过赏识评价选出具有优良品德意识的学生榜样,以学生带动学生、以学生激励学生,在班级内营造良好的合作、竞争氛围,使得小学生在正面的班级氛围引导下实现健康成长,从而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德育管理中介入赏识教育需要遵守三个基本准则:

1.必须要做到实事求是,不可虚构、不可脱离事实。德育本身是对小学生的精神品德、道德意识等进行正面引导所展开的德育活动,这也就有利于促使小学生在德育实践中实现自我发展,由此提升学生的素质,而如果赏识教育脱离现实、失去事实依据,那么学生不仅难以树立是非意识,反而有可能产生错误意识。

2.要做到具体、准确,使小学生能明白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还有待完善等,使得学生能在赏识中产生成长动机,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3.赏识教育应具有拓展性、发展性,使得小学生不仅能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也能明白自己在未来的成长中应做出的努力,在赏识中产生成长动机,以便为未来的学习做准备。

比如本班有一个学生十分乐于助人,他天生是个热心肠,喜欢帮助别人,且能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产生幸福感、满足感。对于这个学生,我多次通过赏识教育在班级内宣传他乐于助人的经历,也主张其他同学向这个学生学习。在赏识这个学生时,我会根据学生主动帮助同伴辅导作业、经常主动加入卫生小组打扫教室、经常帮助教师擦黑板或者整理作业等真实事例,用感恩、肯定的语言感谢这个学生为班集体所做的努力与贡献。后来,我还将这个学生选为班长,使其能在班级管理岗位上更好地为班集体付出。但是在赏识教育中,我也指出学生应该要更加关心一些性格胆小、在集体中存在感较低的同学,要帮助这些学生融入集体、热爱集体,而且也要帮助一些缺少团队意识的学生去为班集体服务,希望学生能真正像一个“班长”一样去领导其他同学为班集体服务、奉献,由此打造一个凝聚力高的班集体。为了得到更多的赏识,这个学生在班级中的服务意识变得更好,且不仅能主动为班集体服务,还能带动其他同学一起为班集体做贡献,十分有利于构建一个和谐、团结的班集体,也有利于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准备。

在德育管理中实施赏识教育时,我会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品德优势、个人特长实施赏识教育,比如有的学生待人亲和、友善,有的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有的学生为人理性,有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孝亲敬长意识,等等,在班级内宣传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引导学生在班集体中实现自我发展,以便切实优化学生的成长状态,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做准备。

四、家校合作,在合作中共育学生

德育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班主任能在学校内通过丰富的主题班会、实践活动去引导小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家长也应在家庭中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引导小学生传承高尚品德,使得小学生能在家风家训的熏陶与启迪中形成良好的品德意识,为学生的成长做好准备。为此,班主任应主动构建家校合作平台,在德育领域与家长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教育学生,使学生能尽早形成高尚的品德,健全学生的心智,提升学生的道德。

在开展家校合作工作时,班主任可利用学校资源去开展家庭活动,使得家长、学生能同时接受品德的熏陶,也可与家长一同设计德育计划,确定科学的育人方针,充分整合家校双方的资源优势,为提升小学生的素质做准备。比如通过学校观察发现,本班有不少学生都存在浪费资源、不重视金钱的不良行为,而为了了解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我也组织了一次线上问答活动,询问了各位家长是如何指导子女去消费、去整理个人物品的。正如猜想中的一样,各位家长在面对子女的消费欲望时会尽量选择满足,尤其是在购买玩具时,家长虽然明白学生买了玩具之后会闲置在一旁,但却往往会因为子女的哭闹、坚持而妥协,导致学生渐渐养成了浪费金钱、浪费物品的坏习惯。对此,我与家长一同合作,共同设计了改变学生消费观念,使其树立珍惜金钱、节约意识的家校共育计划:家长可以每月或者是每周给学生留出零花钱,数额有限,而学生可自由支配零花钱,但是如果超出零花钱的金额范畴,那么家长则不可额外支付金钱,抑制学生过度的消费欲望。在这种状态下,学生能自主支配一定数额的金钱,他们可以选择存储,也可以选择购买自己需要的文具、喜欢的零食或者玩具等,能在自主管理金钱的过程中明白适度消费的重要性,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理财”意识,使其能尊重金钱、珍惜金钱,同时也能直接控制学生的消费行为。另外,家长还要帮助学生整理个人闲置物品,将玩具、图书、衣服等捐赠给贫困山区,让学生自觉管理个人物品,且通过整理、捐赠活动去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浪费行为,使得学生在捐赠活动中产生献爱心的意识。

在学校内,我则会在班会课上指导学生制定周度、月度消费计划,及时渗透理财教育,使学生能及时学习节约的知识,明白金钱来之不易,每一次的消费都应谨慎考虑。通过家校合作,小学生可在长期的自我管理活动中树立节约意识,有利于改善学生的生活习惯,对学生的未来成长有积极影响。

总而言之,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力量所产生的引导作用是十分突出的,而且因为小学生还未形成稳定的自我意识、成熟的价值取向,所以会以包容、接纳的姿态接受他人的想法,这就有利于通过丰富多元的德育实践活动与全方位的育人机制对小学生产生实际的引导作用,使其能在成长过程中自觉接纳新知识、新道理。对此,小学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设计德育实践计划,从细节、小事做起,切实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精神,为小学生的未来学习、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孙锋云《浅议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方法与策略》,《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年第3期。

[2] 孙玲芝《清水引墨,刚柔相济——小学班主任德育路径探索》,《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年第3期。

[3] 陆燕《德育指引班级建设——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价值观》,《清风》2022年第4期。

[4] 胡文文、马莹《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年第3期。

[5] 黎娟好《点亮幸福德育,塑造完美人格——小学班主任幸福德育的路径与实践探索》,《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年第2期。

[6] 周红英《成功教育从赏识开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策略的探究》,《新课程》2019年第5期。

[7] 王有玲《班主任管理中的家校合作共育策略摭探》,《成才之路》2020年第28期。

[8] 张艳梅《家校合作,共育未来——小学家校合作教育方式的探讨》,《魅力中国》2019年第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