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德树人”与“自能读书”的双落实
作者: 季虹《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与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伦理思想及教育原则。《论语》也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千百年来,《论语》和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华文明,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政治观念、教育观念。在中央大力倡导全社会和每个公民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的今天,《论语》的语文教学,要做到切实把握、理解传承;积极弘扬、广泛传播。本文结合自己的阅读与教学实践,不揣浅陋,谈一点体会与思考,期许能够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一、为什么要读《论语》
人的素质教育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必经之路在于文化经典。《论语》是经典,是元典。何为“元”? 始者也,经典中的“源头代码”。可以说,从汉代开始,整个中华民族所有的读书人没有不读《论语》的,因为它既是语言的范本,也是关于理想的文字。一本《论语》五百多则,不到一万六千字,却包含了三大体系: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
1.《论语》是知识体系
作为最美的汉语言文本,《论语》是汇集汉语词汇的一部经典,比如“学而篇”16则、100字左右,可学到20多个成语,且全是最早的源头出处。座右铭式的嘉言警句俯拾皆是,抄写之、记诵之,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2.《论语》是价值体系
《论语》是中国人公认的提升道德修养的经典,能培养孩子们特别是青年人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成熟的心智和丰富的精神情感,了解什么是理想的人,什么是理想的人格,什么是理想的社会;知晓如何成就自己;懂得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与环境的关系。“仁”者,人两个,一个为自己,一个为他人。所以《论语》言:古之君子为己,君子求诸己、君子上达,君子学以致其道。志士仁人当以“仁”为己任,修己以安人、安百姓,博施于民而济众,以达修齐治平。
3.《论语》是文化体系
一个民族的教育,一定要让这个民族的下一代有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然后才有民族的凝聚力。看到台湾人还在读《论语》,且不说地缘性考古物件可证,更不必论海峡两岸的中华儿女用相同的文字、操同样的语言、敬同一位始祖,只要看一看文化价值取向和作品审美标准的一致,便会明白同根同源、同声同气的两岸同胞无论时空怎样转换,必将基于中华文化之原本,建民族之伟业,开万世之太平。
二、学习《论语》的几种形式
结合高考对名著考查的现状,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还是要担起语文教学的职责,以《论语》一书作为教材或例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关于读书,不外乎诵读、默读、精读、研读、思读、比读等几种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我做了如下探索:
1.国学诵读
北京十二中联合总校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示范校,是讲究一体化贯通培养的。笔者个人觉得不妨让学生先背诵内容,然后慢慢内化,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不强求所谓深解。《论语》语录体的特点决定了可以利用点滴的时间,比如说晨读、课前几分钟、午自习等有效推进。
2.涵泳默读
诵读过后,思考随之而至。眼、口、心都到的诵读之余,静心玩味的功夫也是要花的,这时便可以鼓励学生可以每天涵泳品味式地读几章。感兴趣就多读几章,疲倦了就少读几章。但不管怎样,都要吟咏、玩味;若能在书上写几句读书心得或记录疑问,就更好了。日有所思,日有所进即可。
3.学友研读
若遇到疑惑、不解之处,更当鼓励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探究一番、同学间进行交流,无论正确与否,能谈出一点感受就好。确为困扰时,可向教师请教。这一过程中“教学相长”会自然发生。教师自己阅读相关资料时也会获得些许新知、新法、新悟,适当记录整合,以备上课及答疑之用。
4.章节精读
学习《论语》时,读懂为要。尽管历代解释《论语》的书数不胜数,但一些语录在流传过程中,其本意也被附着的外物遮挡住了,准确把握并非易事。绝大多数的人都会认为“朽木不可雕也”这句话是孔子在设喻批评上课睡觉的学生。我们看原句,好像也是这样:“宰我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这样的批评是不是太犀利?当我们把这一则后面几句读完后,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孔子说自己看人有一个很大的转变,是从宰我开始。推到言外之意,可知宰我白天睡觉的行为不止一次,且是在自己承诺不再昼寝之后的一错再错,言而无信。面对明知故犯、屡教不改、言行不一、不思进德修业的弟子,孔子反观自身,从而对如何察人有了新的认知。所以,读《论语》一定不能断章取义,要看上下文的语境,这样才能得出最符合本意的理解。
5.专题精读
从学生阅读需求出发、从教师研究兴趣出发,教师要在常态课普及、选修课激趣、公开课呈现等多样课型中大胆尝试,可以有所选择地进行专题性突破——主题词突破类,如君子、仁、礼、义、利、和、忠恕等。弟子人物类,如曾子、颜回、子贡、宰我、子路等。面对排序无规律、同主题的章节散见于书中的情形,教师可以恰当归类,检索出所有相关文段,穿珠成串,从考据、义理、篇章等角度入手精读,以问题为导向,引发学生思考,力求对思想精深之处做呈现归纳。曾执教《<论语>论“仁”》一课,专题精读中思考孔子因何格外推崇“仁”,和学生一起从时代背景、阶层地位、统治需求等多角度推究;思考何为“仁”,在对于不同弟子的不同回答中梳理整合,从“仁”字形的表意根源再探究;思考如何达成“仁”即“为仁”,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为仁由己、克己复礼、孝悌为本等基本儒家观点;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前途与命运。
6.审辨思读
面对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论语的解读,阅读时更应当学思结合。比如:众人皆知的名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南怀瑾称赞说:“孔子说的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不在那个位置上,不能真知道它的内容。”李敖激烈批评孔子:“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当面对邪恶与黑暗的时候,不问政事是共犯!”而孔子说这句话的本来目的是强调要“正名定分”。这有其历史背景: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越职侵权的现象最后会导致混乱。如果脱离言说背景,就会机械地认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什么时候都是正确的,就一定会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而当在其位者不能尽职时,就不会有挺身而出、勇于担当之人。对《论语》中语句的理解要在历史语境下分析,才能准确读出其应有的历史意义。否则就会盲目批判,甚至将文化财富贬低得一文不值。我们更需要结合当下读出传统文化经典的现实意义。
作为现代人,回望历史的我们应能超越一定的阶级与历史局限,秉持客观、科学、礼敬态度,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无论是表达赞同或反对前,当先准确说出《论语》里的观点,把经典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结合起来,力求对优秀传统文化做到真正继承和发扬。
7.拓展比读
我曾在授课“《论语》论孝”时选择“四子问孝”章节精讲,拓展《孝经》、二十四孝故事,激发学生讨论思辨的热情,形成班级新十二孝的行事准则。还在执教统编高中语文新教材的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时,基于选必课程的特点,用以内容覆盖面更广、文本类型更多样的“大专题、广视域”的理念代替必修教材那种“小专题、深开掘”的设计思路,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我有意识地在阅读《论语》时与《孟子》《大学》《中庸》参照,体悟儒家的修身之道;与《老子》《庄子》比读,感受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知晓各家论说方法,领悟其中妙处;论及仁爱与兼爱的异同,更进而论儒、道、墨的异同,感受百家争鸣的盛况,思考各学说对修身养性、立德树人的现实意义,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
经典,需要用一生去阅读,去领悟。作为刚刚达到“志于学”年龄的高中学生,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对《论语》有透彻领悟,但读过的终会内蕴于心,外显于形。在这个一系列的“读《论语》”过程中,还可以读与背、与抄、与思、与写、与听说、与辩论等结合,这一切都将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与提升。比如在读、思、写结合基础上学生撰写的文稿先后刊发在十二中“韶华文学社”《韶华流韵》和“子曰国学社”《国风细语》的刊物上,以此调动学生参与读书活动的热情。
作为班主任,借助《论语》,立德树人,也大有可为。为师者都期待学生成器,成大器,以致如孔子所言“不器”。君子即为学而成德之人。我曾在书香班级建设的基础上开发班本课程:“论论语知君子”,《论语》的研读与欣赏,君子风度的理解与执行,学生人人阅读撰文,逐一登台论辩,明晰君子内涵;全员参与志愿服务,知行合一,践行君子。
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可借经典,学而时习之,立修己安人之志,从修己文质彬彬始,安人安民,胸怀天下,仁为己任,弘毅前行。作为班主任,可借经典,用心感悟人生,用心温润成长中的生命,用心记录学生成长的史记。读着近半年来学生三万余字学论语的文稿,我听到精神成长时拔节的声音。当书香充盈班级、君子在学生心底扎根,真正的教育便自然而然开始了。我一直相信影响青年就会影响未来。教室的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开发卓越课程,缔造完美教室,书写生命传奇,一直是我的追求。
三、学好《论语》的几点提示
钱穆先生说:《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必读的书。不仅中国,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之书。我愿做圣人之徒,自己读论语,劝人读论语。“听别人讲游泳”和“自己入水游起来”是不同的,我切身的感受是读过《论语》会发现真、假孔子的区别,明白了原始儒学和后世儒学的区别。中学生读《论语》直接接触原典,可以感受孔子的可敬与可爱,会明白“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会感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以为读《论语》要注意六个点:一是用在自己学做人上,读过当有改观。二是虚心、虚脑以读之,忠实文本原意。三是逐字、逐句求解析,读一句即当受用一句。四是切实在“做”上教人,不必上升为理论。五是考据、义理、篇章不可偏废。六是有所取舍、损益,结合时代再运用。如何操作?我的做法:一要选好版本。选择时当切合学生实际,又当便利教师备课。比如钱逊先生的《论语读本》,集众多前人成果而准确传达原意。又做了一些个人阐释,阐发了当代的价值,能够在初次阅读中解答一些基本性的问题。二要带着温情和敬意去默记心通。三要放声朗读。让文化基因的密码留在记忆的深处。四要敢于邀约以文会友,并在讨论中大胆表达。推荐给初高中学生阅读的书目有李长之先生的《孔子的故事》、林语堂先生的《孔子的智慧》,参看的视频资料有百家讲坛鲍鹏山教授的《孔子是怎样炼成的?》等。
还有两点特别提出,以便更好地在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一是读《论语》要领悟立德树人要义。诚如朱熹《论语集注》“论语序说”中引程子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每人读后变化各异,收获不同,“为何读,怎样读”的问题可能也见仁见智,但我想孔夫子论学习的话是可再玩味的——“君子学以致其道”,“古之学者为己”。二是读《论语》要尽量接近孔子的原意。用《论语》全本书来解析《论语》中的章句,用孔子的思想体系来诠释他的个别说法,既关注训诂文字学家的注解,也要试图补足文句译注与孔子意趣间的空白,真正去试图发掘孔子的社会人生智见,特别是对于存在歧义的部分内容,更当认真研究,做出自己的选择。《里仁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传统多认为:重视对居住环境和朋友的选择是儒家关于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择居、择友、择业都是字面理解,是不是可以从“道德选择”上再思考呢?联系《论语》多处谈选择,如本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或用“好学”表现之“就有道而正焉”来旁注,再联系孔子多处将“求仁”“得仁”“安仁”“利仁”“归仁”,那么“里仁”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人做道德选择,使自己进入仁境,那才是美好的;虽有所选择,若不能进入仁境,又怎能算得上智慧呢?”再联系孟子说的“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也许这更接近孔子“里仁”的本意。
总之,在无数次的重读与传习中,经典形成并被确立,《论语》也不例外。孔子教育弟子学习与修养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这一特点正与我们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落实与推进相契合。孔子所论的仁、和、中庸、忠恕等思想核心,事实上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基本要素,且对当今世界文明颇多贡献。面对人类的未来,应对国际风云变幻,我们重新品读与传习《论语》中富有智慧思想与行为指导性的论述,仍将很有意义。
(季虹,女,北京市第十二中学高级教师,2023届高三年级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