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借助科创活动提升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作者: 李潇潇

谈如何借助科创活动提升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0

摘 要:伴随国家素质教育的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在推动学生学科知识体系建构基础上,要实现对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促进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将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内容适度融合进科创活动中,丰富了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本文对借助科创活动培育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展开探究。

关键词:初中 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4.033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与科创活动的概念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将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贯穿在教学活动中。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新课程标准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凝练成: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方面内容。

科创活动是以“未来之城”“全国中小学创造大赛”为代表的中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参观科技展览活动的简称。竞赛活动主体是中学生,竞赛内容多为科技教育科普类活动,具有内容多样性和系统性特征,竞赛活动环节包括选题、组队、调研、合作探究、制作模型、中英文演讲展示、现场答辩等。该类实践性和互动性较强的科创活动可以成为培养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良好载体,积极开发科创活动中的相关资源,同时可以加强道德与法治学科与科创活动课程的有机联系和融合,形成教育合力。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融合科创活动的意义

1.丰富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以科创活动为媒介,搭建了学生和社会之间的桥梁。道德与法治学科包含了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点,在感性和理性认识、个人体验和践行中培养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

2.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实现学科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是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坚持唯物史观,另一方面,实践教学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初中生在亲身参与的科创活动中锤炼品格、增长才干、服务奉献社会,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是坚持用科学的思想理论为中学生人生发展、科学生活提供正确指引,为中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科学思想基础,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价值,另一方面善于挖掘、利用其他学科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及社会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教育资源,通过学生的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和课外科技活动等来渗透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科创活动就是很好的媒介,在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社会科技实践活动中促使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达成和育人任务的完成。

三、科创活动在培育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中的实践探究

1.参观活动中潜移默化提升学生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

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肯定和支持态度,是政治体系顺利运行的重要基础。政治认同在中学教育阶段的具体表现为:拥护中国共产党、赞同社会制度、忠诚于中国和中国人民等。家国情怀的精髓在于责任和担当,中学生要在社会、国家、人类未来的大视野中认真思考、积极实践,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信念、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参观改革开放博物馆了解深圳特区、蛇口改革开放的奋斗史、参观国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应用展览会真实感受国家科技发展、参观蛇口招商局博物馆了解招商局百年发展历程,类似的社会参观活动让学生对国家、爱国、责任和担当使命的理解从简单的书本知识跨越到了生动的人物、事件和发展历程中,师生们深刻体会到爱国并不仅仅是牺牲奉献生命,国家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国人的参与,平凡人在岗位中创造的业绩和成就都是对国家责任的履行。通过社会参观活动使学生内化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鼓舞学生端正志向、积极树立与时代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担时代赋予的重任。

2.项目活动比拼中涵养学生求真务实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指在学生在学习、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时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想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培养科学精神就是学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在复杂而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例如,笔者指导学生参加未来之城设计大赛,该项活动是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需要学生创想、探究、设计和建造一座未来城市,学生设想的城市原型是我们生活的城市——深圳,因此他们建造的是一座未来海洋城市。在未来资源枯竭和利用可循环能源的背景下,我们设想未来城市利用海洋水来解决城市用水问题。这其中的关键就是稀释和净化海洋水,需要使用前沿超导材料“石墨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比赛前做有关“石墨烯”的中英文基础科学资料查阅、了解科研进展、比赛中要对该理论知识进行阐述和可行性论证和分析,从而保证后期的未来城市建造中主要功能的真实性、有效性、科学性。在备赛的两个多月时间中,师生们科学严谨地选题、调研、查阅资料,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在科创活动中架起了现实和未来科学探究的桥梁。

3.课题研究中培育学生懂法守法法治意识

道德与法治学科培养法治意识就是要使学生树立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意识,主动、自觉地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推进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笔者指导学生观察校门口上下学高峰期交通拥堵问题,以此为契机尝试做一个学生小课题《智能红绿灯》,了解、思考并尝试性地去改善身边的社会交通安全问题,为社会服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实地观察、采访、问卷调查,深入观察过马路情况和交通拥堵的问题类型,在此基础上学生提出学校附近交通路口的红绿灯在上下学高峰期时段的特殊设置的解决方案。通

过真实的课题研究,解决身边社会性小问题,为和谐、法治社会做贡献。学生们用心参与课题研究活动,真正感受到法治的重要性、遵守规则要落实到行动。

4.社会调研考察中提高学生参与公共生活能力

道德与法治学科培养公共参与就是要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要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想要达到这一目标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一定要带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在社会调研考察活动中培育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笔者在2020年暑假期间组织班级同学参与学校周边的社会共建花园项目。在社区工作人员和专业花园景观设计团队指导下,开展了项目设计工作坊和项目落地施工建设活动。前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分组考察待建花园基本情况,走访社区服务中心了解社区建造诉求和期望,对周边居民进行数次随机采访;设计工作坊中6个小组分别做出提案草模,讲解设计理念和施工要点;后期在专业景观团队的建议下选择一个最优方案,班级同学共同施工完成。在这一个历时2个月

的共建花园项目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广泛地调查研究,采用了调查问卷、访谈、观察、采访、施工等实践方式,让学生深入观察社会生活,了解真实社区生活,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经过这次实践活动后许多同学在经过这片花园时总会看看花园维护和使用情况,他们开始真正关心社区点滴和社会发展,潜移默化中成为一名有担当的实践者。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既要站好课堂教学主阵地,也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深度挖掘相关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方位育人,让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真正在学生心目中扎根、在行动中体现。

参考文献:

[1] 沈明海《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智慧课堂的构建》,《新课程研究》2019年第10期。

[2] 高丽《模拟政协活动促核心素养落地》,《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年第9期。

[3]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