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议小说阅读的提分策略
作者: 龚恒梅摘 要:新《课标》背景下,统一试卷的政策逐步推进,原本由小说、散文、文学及戏剧构成的四大文学题材结构,已不再是在语文试卷中平分秋色,而是逐渐向小说题材倾斜,即语文小说阅读在新课改后占据了语文阅读试卷中的重要位置。由于小说题材横跨时期较长,东西方优秀作品众多,内容长短不一,作者所表达中心思想宽泛广阔等原因,使得学生难以完全掌握其纲要。因此,新《课标》下小说阅读理论教学的变革就显得十分重要。以往模式化、机械化的答题技巧已不再适用于当今灵活变动的新《课标》试卷;此外,中学生处于青涩懵懂的人生阶段,人生阅历和身心发展都不够成熟,因此改革语文小说阅读传统观念是教师必须做出的一项改变。
关键词:小说阅读 提分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7.011
近年来,通过与不同学校教师的交流研究得出,全国范围内语文试卷小说题材的考查趋于成熟化、条理化及多变化。在考查考生对于关键信息提取能力的基础上,也注重对于考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和检验,要求考生不仅要能读小说,同时还要做到会读小说。
一、当代语文小说阅读的现状研究
尽管语文小说阅读已占据试卷的固定板块,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小说阅读技巧的掌握仍十分有限,教师对于学生关于小说阅读理论的传授更是千篇一律,难以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按照提前制定好的教学方案,照本宣科、一字不落地讲述,让学生从心理上便开始抵触,以至于无法从根本上理解。
在实际语文教学课堂中,许多教师只注重学生后期答题技巧的培训,认为学生反复阅读小说会浪费后续做题时间,因此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基本被局限在“上传下达”的行为规范制度中。教师只负责对学生传达教案所标记出的内容,而学生也只能被动地接受,即使偶尔提出疑问,教师也不能及时解答,遑论重视语文小说阅读模块。由于多数学生没有建立系统的小说理念,也就不能建立健全的小说认知观念,更难以从入学时期就培养阅读小说的习惯,所以大多数学生在小说的认知上存在许多盲区。
许多教师自从业以来便接受语文课堂刻板思维的教育,认为学生是承受者,只需将教师所传授的内容熟记即可,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在学习文化知识中就能够健全发展人生“三观”。但经研究发现,只有课堂上文化科学知识的指引,学生往往会沦为应试教育的工具,只是单纯地为升学而学习。刻板单一的教学理念,重复模式化的教学方法,评价学生个人能力的狭隘观念,都极大地阻挠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小说阅读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统筹规范小说阅读方法,增强教师改革教学课程能力
结合调查数据发现,语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仍沿袭死板模式化的文本阅读技巧,虽然大多数学生对阅读小说文本具有浓厚兴趣,但只能接触到语文课堂上的千篇一律的答题技巧,真正用心投入情感去阅读小说文本的学生少之又少,教师的传统观念使得语文课堂文学趣味寥寥。然而学校层面也往往忽略学生真正的学习诉求,认为学生缺乏此方面的天赋,语文教师也缺少相应的教学技巧,最终不了了之。“如何进行语文教学理念层次或是教学方法层次的体制改革”对教师和学生都造成了一定困扰。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出题人出其不意的考查。在巨大的应试压力下,很多学校并没有想让小说阅读真正地走进学生,更加不会令其走入语文课堂,乃至占用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由此观之,在语文小说阅读问题上,各个层次的施压都使得高效的小说阅读教学无法正常进行。
对此,简要提出三点策略。
1.第一阶段,注重名著阅读教学
学生刚刚进入校园,对世界和未来充满好奇和憧憬。此时可以倡导学生读一些世界经典名著,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在学生对阅读有了一定的兴趣后,再引导进行我国近现代名著的阅读,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巴金的《激流三部曲》、鲁迅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等,以此巩固学生对于文学阅读的兴趣。教师还应该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利用寒暑假,积极举办关于小说阅读的活动,如小说阅读演讲评比、小说阅读黑板报评比、小说阅读感想征文、小说推荐等,以增加学生阅读量。除此之外,也可以请学生进行小说角色扮演、小说改写,引导学生站在主人公的立场思考问题,以加强对小说时代背景的深入了解,而不是一味地背诵。
2.第二阶段,注重阅读技巧和经验的总结与指导
首先要确保学生在第一阶段已经形成的阅读能力得到巩固发展,并且对阅读过的文章进行手写记录和感悟分享。这一阶段要让学生以语文参考教材上的小说阅读为主,结合《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等出自小说巨匠之手的作品,由教师教授一定的阅读技巧及经验,以便于学生在第二阶段能够形成系统的阅读理念,同时为小说文本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3.第三阶段,强化小说阅读训练
学生经历过一、二阶段的磨炼后,对小说阅读已经形成了一套自有的思维体系,可以逐步根据自我主观判断性和阅读经验来判断文章主题以及小说家利用主人公表达出的一些观点,结合作品时代背景总结出小说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并且给出和标准答案不同的个性见解。此时,学生不必再重头系统理论的学习小说阅读知识,因为在前两阶段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自我阅读能力,日后重在不断积累总结。从第三阶段开始注重阅读细节化的培养,充分结合新课改时代背景,感受出卷人对于小说的细致考查,协调处理各科学习时间,安排阅读较短篇幅的小说,以此展开小说阅读训练。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加小说知识储备
小说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小说教学中的重点,学生基于对写作目的了解,可以感同身受真实的时代背景。在课堂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指引,来引发学生一连串的思维扩展,让学生反复揣摩小说人物,从而清晰了解作者笔下每个人物的命运,真正意义上将小说与自身人生经历相结合。
通过翻阅现代语文教材,了解到当今入选语文教材的小说皆是出于著名作者笔下,小说表达的时代意义与社会价值,兼备美学、音学及建筑学的相关文化蕴意。然而由于中学时期的学生人生阅历缺乏,情商有待提高,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没有整体明确的认知,往往难以理解选入教材的小说类文章,而入选的文章又具有寓意丰富、涵盖社会各个方面和文辞激烈、晦涩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前,首先要通读教材大纲,对选入的每一篇文章都做系统化、整体化的了解与审查,从各个层次剖析,研究每一处细节,以便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能够灵活巧妙地回答,并且保持他们对文学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通过对小说内容及主题的考查,讲述一些有教育意义和时代精神的小说。在传授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明确反复阅读的重要性,即使是同一篇小说,处于人生的各个年纪,具有不同的人生阅历,不同的心境都会造成差异性。文学的意义就是它会跟随着人的一生,但并不会死板地吸附在人的精神上,而是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人的思想。另外,教师还应主动打破年龄的代沟,与学生建立积极有效的沟通机制,与当代信息媒体相结合,通过电视、电脑等设备,将影视化的小说通过屏幕展现出来;对于青春时期的少年来说,声图结合比起单调的阅读文本更加具有吸引力。
(三)牢固掌握课内阅读,从广度上延伸阅读思维
若一味地因为想要节省阅读时间,只精细攻读教学大纲中所列出的小说,仅以此满足应试要求还是不够的。所以,教师还应该注重提高培养学生于课外广泛扩展阅读小说的兴趣,能够站在主人公的人生立场上来思考,通过体验主人公的酸甜苦辣、爱恨情仇来丰富自身的人生阅历。每阅读一篇小说都应深刻理解主人公在所处时代背景下的情感、困苦、抉择等,从而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形成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独特的见解,而不是成为应试教育的机器。
通过观察近年来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可以发现选入语文教材的小说按照发展阶段来分,主要为中国古典小说、中国现当代小说以及外国引进的小说;按照小说的风格来分类,主要为现实主义和魔幻主义。此外,从试卷命题方向来看,出题人还着意考查学生的思维理论、考查灵活变通的答题要点等。
通过研究发现,小说本质上就是艺术手法和现实生活交织的产物,使用多变的艺术手法来展现主人公一波三折的生活,以主人公所处的社会环境大背景来展现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学生应该注重此方面的深刻理解。阅读小说的过程就是以文字来武装自身的过程,在别人的世界里体会自己的人生,因此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理解学生思想的差异性,同时也要确保学生才是语文教育中的主体人物,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们的思想。
在语文小说阅读习惯的培养中,语文教师应该始终牢记一个准则,那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因材施教,应该对各类学生喜爱的不同小说内容都予以赞赏,鼓励他们可以按照兴趣选取喜欢的小说进行阅读。当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也不用急于处理,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鼓励他们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结合生活阅历及借阅图书等方式来进行解答。长久以往才能够系统培养起学生对于小说文本阅读的兴趣,并不断积累,从而提高文学素养。
此外,在日常小说阅读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来提升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中不断思索和探讨。另外,通过学生对于小说主人公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的概括,锻炼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根据小说作者设定的艺术手法,通过“补充续写”这种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引导语文小说阅读课堂。依托人物性格补充、环境氛围衬托和情节纵横捭阖等特点,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
学校可以通过调查学生对于阅读小说的兴趣取向,要求教师通过合理的手段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从自身建立起自我阅读体系化的认知标准,三者相互结合才能在应试教育下掌握小说命题的灵活变化。另外,根据个人兴趣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切实策略来促进学生阅读兴趣和文学乐趣的养成。语文小说的阅读是永无止境的,学生不应该被局限在参考教材之中;除了根据新《课标》的变动而增删改查,还应该广泛调查学生在文学阅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同时,根据学生对小说阅读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从多层面来启迪、拓展学生的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日积月累的习惯,打破刻板教育,做到在思想上忠于作者,思索上忠于自身体验。
(四)建立健全多方位学生评价系统,促使学生从反思中提分
据前文所述,通过对教师教学能力改革,知识层面储备拓展及阅读方法的阶梯式培养等策略,促使学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以自身思想情感对内容进行补充,从而高质量地完成语文小说阅读答卷。此外,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还应从学生层面制定多种评价策略,促使其及时反思自身对于小说阅读的投入程度、理解程度及专注程度。“学而不思则罔。”如今新课改教育背景下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总结概括和补充拓展等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建立标准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小说阅读中时时进行自我反问,并及时将反馈结果传达给教师。同时教师在制定评价标准时要以培养学生回顾思维为标杆,不仅要注重对小说阅读时总体成绩的考查评价,也要注重过程性的判定。通过健全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小说阅读的自身检验思维,同时也对其人生价值观的建立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教师在监督考查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掌握的情况时,还应针对制定一套对内的自我评价体制,同时对班内在小说阅读中有疑问的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再决定教学过程中是否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反思,逐步建立起全方位的评价系统。
总之,即使在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条件下,小说阅读也未实现广泛的关注,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会逐渐意识到语文小说阅读的重要性,同时认识到小说文本阅读策略对于语文教学的各个层面都能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此外作为处在人生“三观”塑造时期的学生更应对此重视起来。我们知道,一个好的阅读习惯往往会使人受益终生。目前新课改体制下,由于各方给予语文小说阅读的注意力还不够,很难聚焦成一片耀眼的灯光。本文围绕现代语文小说教育现状、传统语文小说阅读技巧所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真诚地希望能为语文小说阅读开拓一片新的认知领域,同时也为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增添一抹文学的趣味。由于写作时间有限,加之本人才疏学浅,未曾提及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罗卫芳《对新时期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分析》,《科教文汇》2020年第16期。
[2] 唐胜天《突破“三要素”实现新探索——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新探》,《学周刊》2020年第17期。
[3] 武莉《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提分策略之我见》,《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年第8期。
[4] 贾安通《新高考思维评价体系下的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深度教学》,《教育观察》2019年第21期。
[5] 朱玲芳《基于群文阅读视域下的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实践》,《高考》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