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营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策略探究

作者: 马玉敬

摘 要:随着新课改理念的全面实施,构建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高效率课堂已然成为教学共识。对于各科教学来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本质,也是教学理想,而让核心素养落地无疑是实现这一理想的最有效途径。高中历史学科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是社会科学中最具人文性的课程。那么,在教育改革深入落实的背景下,如何基于历史课程标准,构建高效率历史课堂,以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是值得每个历史教师都深入探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 高效课堂 教学方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7.051

历者,经历也;史者,记录也。简单地说,历史就是人类经历的社会活动的记录。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应忠实地记载于史册,从而使历史学科包罗万象。作为一门学科,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之浩瀚,研究范围之广博,是其他基础学科难以比拟的。从历史学习的内容来看,历史教材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学科大融合的今天,加强历史学科与其他科学的联系是教学的必由之路,但也要遵循历史学习特点,保持历史学习的独特性。

对于学生来说,各个学科的普遍性寓于历史学科的独特性之中,并通过独特性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和历史的统一。具体表现为,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既要继承初中阶段系统记忆基本历史事实的方法,又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基本事实进行归纳、抽象和评价等,对历史的认识要从表面的感知过渡到较高层次的理解判断;同时,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由此可见,构建高效历史课堂要以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性”,将历史学习特征与学生能力结合起来,实现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从而使学生在把握历史过去性和时代性特征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以满足学生阶段性的成长发展需要。

一、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呈现出发展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既定的历史事实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现象,也有藏在重重现象背后的历史本质。学好历史要关注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关系,发掘历史现象变化中的本质属性变迁,从看似无关的历史脉络中寻找到历史的传承性和发展性。目前来看,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历史课堂,多了几分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和自身主体性的发挥,思考与探究逐步成为历史课堂的主题,而这无疑为学生历史素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令人忧虑的是,部分学生尚不能透过不同的历史现象把握事件本质,更有甚者认为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没有探究价值。需要强调的是,学习历史虽无法复原历史全貌,但能够引导学生在探究历史真相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做好历史教学工作不仅要遵循“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科特征,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把握学习规律,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挖掘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并逐步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基于此,笔者从培养历史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开展历史学习活动以及创新课堂评价这四个方面入手,对此展开具体阐述。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一)培养历史学习兴趣

历史是一门以过去映射未来的科学,它的学科特征使每个人对历史学习兴趣持有不同的观点,尤其是对中学生来说。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大部分学生喜欢看历史影片、读历史课外读物,却唯独对教科书提不起兴趣。历史教科书上的知识是对历史事件的浓缩与提取,而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的恰恰是完整而又细致的历史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既要在教学手段上创新,又要把握到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满足学生对历史的探究欲望。具体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案,挖掘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实现授课形式的多样化,同时优化教学环节,在导入、探究等各个环节的环环相扣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例如,为了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应从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角度入手。一方面,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据,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的积极作用,精心制作导学案。比如,将教材内容制作成PPT,配以生动的图片和文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特定的教材内容,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导入,让学生从影视剧和教材的历史事实对比中形成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历史故事作为课堂导入。如在讲述两次鸦片战争时,教师应在课前搜集相应的史料,声情并茂地为学生讲述这个历史时期发生的小故事,比如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马神甫”事件。在讲述的过程中,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要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最后,还要牢牢把握每个教学环节,让兴趣贯穿教学始终,从而为学生学好历史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法是学生学法的启蒙,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准。合适的教法能够让教学成为一种艺术,使学生获得沉浸式的学习体验。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深入落实,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对于教师来说,生搬硬套各种方法着实简单,但如何使方法符合教学实际,则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大考验。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不断实现教学理念的创造性转化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发展是尤为重要的。

1.合作探究法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的。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探究能力是探究法的目的所在。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探究环境,让其在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中体会历史长河中的点滴,逐步提高自身的历史思考能力。

例如,在上历史课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以合作探究法来辅助教学。一方面,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比如将教材中的主要知识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认知,包括历史事件的原因、背景、性质、意义等内容;一部分是对事件中人物的基本认识——尤其在古代史中,对人物的客观评价是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而第三部分则是出示相关史料,让学生从史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并回答相应的问题,以锻炼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将学生按照一定的学习程度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合作的方式探究学习任务。比如:学生在探究第二部分任务的过程中,争相发言,并列举相关史实支持自己的观点,在充分的交流中建立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认识。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而且能够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长足发展。

2.分层教学法

所谓的分层教学是指针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学习水平而采取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历史学科来说,针对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不同态度、不同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教学来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课改理念为指导,通过教学主体分层、教学进度分层以及从教学考核的角度分层,来实现不同学生都能学有所获的目标。

例如在上历史课时,首先,将学生分成基础层和发展层两大类。之后,从教学主体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难易不同的学习任务,并注意把握任务之间的相通性,让程度好的学生带动程度差的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学习局面,这样一来,能够使学习好的学生巩固知识,学习差的学生学到知识。同时,从教学进度上,对程度好的学生适当的拓展练习,对程度差的学生加以细致的指导和点拨。比如,教师应为有需要的学生生动讲述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让这部分学生看到历史学习的趣味性;而对于学习程度好的学生,教师应以材料题来锻炼学生的分析和运用能力,以增强其学习能力。最后,从考核上,教师用一张同样难度的考卷对所有学生进行考核是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在学习上的问题和进步程度的。教师应就基础层和发展层的不同来设计不同程度的考卷,前者注重考核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后者注重发展学生的拓展性思维。最后,还要设计层次晋升机制,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突破自我,实现历史学习能力的阶段性成长。

3.史料教学法

史料法作为一种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从其内涵来看,史料是历史研究的根本——即“史学便是史料学”。在高中教学中,史料也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出发。从其形式来看,史料有着文字史料和实物史料之分。对于高中生来说,能够根据史料的类型对历史事件进行合理判断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任务。而如何让丰富的史料助力历史课堂则是每个历史教师的“必修课”。

例如,在上历史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史料分析法来辅助教学。一方面,教师要以正史史料为主,充分发挥文字史料的作用。

比如,在教学《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时,教师应借助多媒体的手段展示相关史料背景,如:“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 而民自朴。孔子: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以这种史料“先行”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另一方面,教师应运用充分展示实物史料,比如在讲述经济史时,出示与工业革命相关的实物图片,让学生从图片中深入感受工业革命的成果;展示《清明上河图》,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北宋经济的情况。最后,教师还要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在课下搜集史料,按照“史论结合”的基本原则,对历史事件展开深入探究。

(三)开展历史学习活动

学好历史不仅需要在课堂上提高效率,同时,也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对历史有整体而全面的认识。丰富的历史学习活动,不仅能够实现对教材内容的有机补充,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审辨思维获得有效发展。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类型丰富、形式多样的历史学习活动,让学生主动去体验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关键品质和必备能力。

例如,为了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应从开展历史学习活动的角度入手。一方面,教师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在“还原”历史情景、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更加丰富的认知。另一方面,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抛出一个论点,让学生自主搜集相关史料,进行论证;也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对特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展开辩论,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辨思维能力。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参与其中,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创新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的必备环节,也是增进师生关系、巩固教学效果的有效载体。科学而合理的评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满足这个年纪最需要的认同感,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构建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实现对课堂的共建、共享。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深入解读课程改革理念,加快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创新评价方式,丰富评价内容,以保证不同的学生都能在评价中获得满足感,并建立对自身历史能力的客观认识。

例如,在上历史课时,为了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应从评价的角度入手。一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采取差异化评价法,对每个学生的优点和不足都要给予客观的评价,以让学生树立清晰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教师要整体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等多方面的指标,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记录学生进步的过程,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最后,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以构建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

综上所述,历史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高中历史学科作为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主要载体,历史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做好历史教学工作是每个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历史学科的发展性和学生学习的差异性,通过不断创新教法来保证历史教学的持续性,从而让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其今后的学习成长之路做好实质性的铺垫。

参考文献:

[1] 杨爱琴《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建构》,《学周刊》2021年第35期。

[2] 王丽薇《高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建设的策略》,《学周刊》2021年第24期。

[3] 曹鹏《建构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策略》,《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