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小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因素探究
作者: 崔瑞雪
摘 要:在信息时代,信息处理能力已成为衡量21世纪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本文以教学方法、学科兴趣和性别是影响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三因素为假设前提,以我校六年级10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测验成绩分析法等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建构主义教学方式对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有显著的提高;学生对学习兴趣的提高对其信息处理能力有显著的提升;性别与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无关。
关键词:小学生 信息处理能力 影响因素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7.058
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学生能从各种呈现形式的信息中,获取有效的信息,能对其进行积极的思维加工,以获得事实、概念、原理,并能在新情境中进行问题解决。同时,学生能将同一信息用文字、图形、表格等不同的形式进行描述、阐释,以考试中信息综合题的得分,来界定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高低。
信息处理能力既是学生信息素养形成和学科素养养成的直接影响因素,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实现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的必要前提。收集信息是比较简单的工作,但是如何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识别、筛选、加工处理和运用就比较困难了。因此,培养青少年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可以做到收集信息,但无法对信息进行合理的处理,也就是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以语文学科为例,运用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研究了小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一、试验设计
(一)试验假设
可能影响小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因素有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常规教学方法)、语文学兴趣(强、中、弱)及性别(男、女)。本文的实验设计基于以下三个假设前提:1.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更能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2.对语文感兴趣的学生信息处理能力较强;3.男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要强于女生。
(二)试验设计原则
本文设计对照实验,其中实验组基于意义构建的基础之上,设计原则有以下几点: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2.强调“协作学习”。3.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4.强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教学目标)。
(三)试验过程
实验中将性别当作协变量,将教学方法与语文学兴趣作为自变量。其中语文学兴趣采用调查问卷来测量,将高分者(得分前1/3)确定为强,得分低者(得分后1/3)确定为弱,其余确定为中。因变量是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以自编语文测试题的得分来界定。试题内容是基于学生所学教材内容而创设的问题解决情景。与研究变量无关却影响测试成绩的变量,如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内容、授课时数及学习风气等,应将其影响控制在最低水平。
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分班教学,在实验班以学生为主体并进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在对照班运用讲授法——基本以语言文字的讲授为主。两个班的教学进度相同,所用习题相同,并用统一的试题进行测试。教学实验的时间为二年级第二学期。进行实验前、后对比,研究三个变量是如何影响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测试对象是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二年级一班和二年级二班(前者为实验班,其中男生29人,女生28人;后者为对照班,其中男生34人,女生18人)的109名学生。测试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实验前测试和实验后测试。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以期了解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高低。
整理数据并用统计软件包 SPSS 12.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二、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前测分析
1.上学期期末成绩的前测分析
以实验学生样本上学期语文期末成绩做前测分析,确保进行教学实验的两个班处于同一水平,分析结果见表1所示。从统计结果来看,P=0.175>0.05,即实验班与对照班平均成绩没有显著差异。
2.语文学兴趣的前测分析
同时,在进行对比教学实验前,还调查了学生的语文学兴趣(见表2)。从统计结果来看,P=0.353>0.05,即实验班与对照班在语文学兴趣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二)后测分析
1.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的结果如表3所示,实验班的信度值为0.8688,对照班的信度值为0.7785,所有调查对象的信度值为0.8373。三者信度值都很高,说明量表有很强的一致性。
2.独立样本T检验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的内容为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以及反映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考试题目,调查结果见表4(表中数据为自编语文测试题的平均分数)。按照学生学习兴趣调查问卷的得分,将学生分成强、中、弱三类。
自编测试题和兴趣调查问卷的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如表5所示。前者P=0.000<0.05,后者P=0.006<0.05。由此可见,实验班与对照班自编语文测试题的平均成绩有显著差异,对语文的兴趣也有显著差异,且两者的实验班平均分都高于对照班平均分,说明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相较常规教学方法,既能明显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又能明显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以上所做的两次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结论:建构主义教学方法较常规教学方法有效,更加能促进学生的语文信息处理能力。
3.信息处理能力影响因素的方差分析
表6为兴趣与教学方法的二因素方差分析表。从表中可以看出,整体模型的P值0.000远小于0.05,说明整体模型达显著水平,兴趣与教学方法这两个因素对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构成解释。进一步观察还可发现兴趣的强弱、教学方法的主效应均达显著水平,二者的交互效应也达显著水平,因为它们的P值均小于0.05,表明学习兴趣的强弱、教学方法的不同都对测试成绩有显著的影响。图1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对语文学兴趣以及学习成绩的交互效应图可以看出语文学兴趣强者的测试成绩较接近,兴趣中等者的测试成绩有所差距,但兴趣弱者的测试成绩变得更大,故交互效果显著。
在研究过程中,对给因变量造成影响的干扰变量进行测量,并于实验中纳入此干扰变量,这个干扰变量就是协变量,即本文中的性别。在加入协变量后,如表7所示,兴趣与教学方法仍达到显著水平,对因变量的整体效果仍显著。而性别对因变量的P值为0.989,远大于0.05的显著水平,说明性别对因变量的整体效果并不显著,它对因变量构不成任何解释。
为了进一步说明协变量性别与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关系,有必要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8。从表中可知,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男生和女生的测试成绩都未达显著水平,且语文学兴趣也未有显著差异。
我们发现学生的语文学兴趣与教学方法对学生语文学信息处理能力构成重要影响。较强的语文学兴趣对应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而性别与信息处理能力无关。
(三)结果与讨论
1.教学方式对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有显著的影响
与常规教学方式相比,建构主义教学方式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前测时,两个班被试学生的语文学起点无显著差异,而经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实践后,两个班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后测结果产生了显著差异。这体现了实验班的学生在接受了新的教学方式之后,对图片、文字所包含的相关有用信息及无关干扰信息能够准确地把握并进行筛选和处理。
在实验班的教学中,一直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设计教学活动,教师成为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和管理者,并非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向既定结论。在建构主义教学方式的影响和指导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及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课堂中收获了教师的充分信任,极大地保护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2.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其信息处理能力有显著的影响
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不同表现,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学生已经充分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并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体会到了在学习中的责任感。从学习中体会乐趣,从乐趣中培养兴趣,再以兴趣为内部驱动锻炼能力。
3.性别与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无关
在二因素方差分析模型中加入协变量性别后,性别对因变量的P值为0.989,远大于0.05的显著水平,说明性别对因变量的整体效果并不显著,它对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构不成任何解释;不仅如此,实验班男生与女生测试成绩的独立样本T检验亦未达显著水平,对照班也是相同的情况。人们通常认为男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女生强,在语文学中则反映在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上,但实验研究发现男生与女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没有显著的差异。
总之,基于上述研究,期望所得结论能够为改善学生对语文学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差异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制定教育策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陈雪《信息的通用定义探讨》,《情报探索》2006年第9期。
[2] 张义兵《“信息素养”新界说》,《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3] 陈文勇、杨晓光《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的几个问题探讨》,《情报杂志》200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