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探究
作者: 陈军 陈晓艺摘 要:当前,随着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深入,教育工作者面临新形势,学校应建立“三位一体”的办学体制,提高办学水平,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通过“家—校—社”育人模式,可以不断丰富和拓展教育方式、学习方式、教学管理方式,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家—校—社”协调育人方式将逐步从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为多样化的现代教学观念,更加全面地适应学生发展需求,培养学生自立自强,书写素质教育的新篇章,更好地培育出优秀人才,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基于此,本文对“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家—校—社” 协同育人路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7.061
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化的发展,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合作,打造“家—校—社”的协同育人路径,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从新形势下的教育发展趋势出发,通过对“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的反思和实践,可以探讨出一套由学校教育主导、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协调的“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为提高教育教学品质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构建的理论依据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体制下,学校的专业性教育占据主导地位,担负着教育的全部职责。美国学者乔伊斯·爱泼斯坦为改善这一现状,提出了“共同责任理论”,指出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家庭环境包括夫妻关系、家庭气氛、情感沟通等,学校环境包括教育措施、师资力量、办学理念、师生关系等,社会环境包括行为规范、社会风气、道德素质等。乔伊斯·爱泼斯坦认为,学校不仅仅是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场所,还应该把教育活动渗透到家庭和社会各个层面。此外,叶圣陶也倡导生活化教育,提倡将教育融入生活,并将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结合为“大教育体系”。两者都强调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关系,因而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走出校园、走出课堂,并走进社会和家庭。这两种教育模式都对“家—校—社”协同育人有着很好的理论支持作用,为教育体系提供了一个完善的框架。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构建的价值
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分离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成长问题频发,与缺少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密切相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教育的专业性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缺少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支持,将使学校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缺乏动力,甚至引发更大的问题。一是由于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够完善,思维比较片面,情绪波动大,自控能力差,如果在学校里遇到了问题,没有家长的帮助,很容易产生厌学、逃学、弃学等不良现象,导致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偏差。二是由于学生缺乏对社交活动的了解和对社会的客观理性认识,因而失去了社会责任感。
通过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社会和生活的真实世界,开阔他们的眼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并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和生活中,以解决现实问题,促进思维和行为的发展。此外,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能够突破教育信息流动的障碍,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融合与共享,其中学校教育起到主导作用,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辅助学校专业化教育的实施,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构建的方式
(一)夯实教育基础,发挥学校教育作用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基本使命是实现学校教育的认同和拥护。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确立“四个服务”的思想,大力推动教育教学的变革和评价,用健全的管理体系来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用良好的风气和校园文化引导全体师生的健康发展。同时,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实施协同教育的主要对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思想观念将直接关系到协同效能的实现。因此,要强化教师的培养,把“家—校—社”协同育人思想广泛宣传,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此外,学校应主动充实学生课外活动的形式、内容,以贴近家庭、生活、社会的方式,为学校教育的实施提供丰富资源。
(二)积极引导教育,实现与家庭的双向沟通
在五育并举思想的引导下,我国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日益深入,但家长对孩子的培养仍然存在消极性,仍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职责和作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在农村,只能依靠祖辈和其他人抚养孩子的情况越来越多。因此,学校必须认识到在建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地指导家长主动介入。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的情况,利用入户调查、家长会、家访以及学生放学回家家长来接等机会请家长填写问卷,具体内容可以如下:
1.作为家长,您是否经常抽时间陪护孩子?
A.有足够时间 B.有零碎的时间 C.没时间依靠老人
2.作为家长,您是否愿意参与班级管理主动加入家委会?
A.愿意且主动 B愿意但被动 C.不愿意不主动
3.孩子放假回家您是否经常找孩子谈心倾听交流?
A.主动且经常 B.主动但偶尔 C.孩子说就听
4.孩子回家您是否经常和孩子一块儿干家务等劳动?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5.您关注关心孩子成绩、心理成长或成人成才吗?
A.关切关注 B.不经意关注 C.不了解不关心
6.当和孩子观点意见不一致时,您是否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
A.允许且倾听 B.倾听但不同意 C.不允许不同意
7.讲礼仪方面,您如何看待孩子“说脏话、粗话”和“与他人吵架”?
A.坚决拒绝 B.视情况而定 C.随性无所谓
8.您关注孩子的异性交友情况吗?
A.不经意关注 B.关切关注 C.从不过问
9.您认为隔代亲可以替代父母教育缺位吗?
A.不可以替代 B.可以替代 C.自己没精力没有办法
10.您参与的其他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和渠道有哪些?
通过问卷调查不仅客观呈现了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还为家庭教育领域的科学研究与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次,通过班会、开放日等形式,与家长进行双向沟通,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巧妙地发现学生的缺点,与家长一起制定教育方案,并向家长发送教育心理学、亲子活动等相关短视频,引导家长开展高质量的家庭教育。随着国民整体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家长的整体素质也在提高,但是恰当地教育孩子,仍不是所有家长都可以胜任的,所以作为人生教育主阵地的学校除了传授学生知识以外,还不得不肩负家校沟通甚至教育培训家长的责任。在合适的时间,学校定期开放学校场所,比如周末或者晚上,邀请在教育子女方面很成功的家长或者社会人士现身说法来感染家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要比只有教师在课堂上说教,只有家长在家里吼叫好得多。作为补充,比较成功的家长会、接待日等可以通过班级家长群、学校公众号等方式传递给不能参加的家长。有针对性地电话邀请家长,甚至设置考核制度,想让孩子在学校得到关怀重视的家长一般是不会拒绝这种邀请的。甚至于在更高层次上,上级主管部门还可以在社会上找到一个场所定期举行家长课堂,这种会场气场所能产生的共鸣效果比网络上冷冰冰的说教要好得多。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家校沟通的最常见方式——召开家长会目前还不能被有效替代,但是它的内容和方式应该变通。如果仅仅是在期中或者期末考试后召开家长会,那么因为组织者班主任的认识水平和工作技巧高低不一,往往会变成单纯的表扬会或者批评会,学生在会前、会后可能会有一些较为极端的情绪,所以需要变通提升。家长会可以依据学生类型分别召开,时间上可以选择在学校运动会期间、放假后、升级礼、成人礼活动期间等,都可以邀请部分类型的学生家长参与,这样有针对性地召开的家长会要比形式上为了召开家长会而召开在效果上好得多。
最后,借由网络建立家庭和学校间沟通交流的平台,教师应本着平等、合作、互助的精神,帮助家长分析孩子存在的问题,商讨问题的解决对策,让家长理解学校教育方针,进而增强家长的参与程度。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定期向家长询问孩子的学习状况、作业完成情况、行为特点、不良嗜好等情况,并提供科学的心理咨询,让家长能够对孩子的不正常行为做出回应,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有效资源整合,开拓协同育人新空间
在学生的发展中,家庭和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兴起的游学教育、红色革命基地教育、春秋季户外拉练等都是社会教育的有益尝试。当一个学生放弃学习、好高骛远的时候,不妨让其先融入社会,让他感受在社会上生存的艰辛。俗话说的好,学校和家庭不能教育好的学生,社会会给他们直接的教育。
一方面,要走出教室,走进社会。比如,举办“航空知识进学校”主题活动,邀请行业领军人物、资深专家介绍学生了解先进的航空技术,突出航空事业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红色基地等,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和各种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安排学生走进社区参与环境整治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的社会环境,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家长要走入教室,组织亲子活动。学生家长的职业多样化,因此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能扩大教育辐射,还能促进亲子之间的感情。比如,有的家长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教师就可以让家长举办“趣味实验小教室”,传授学生化学方面的相关常识;有的家长从事消防工作,就可以邀请家长协助组织消防演练,以提高学生的消防意识和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隐患,并掌握自我防护技能。
(四)构建完整体系,研究协同教育的管理模式
要有效推动教育工作,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建立起完善的“家—校—社”协同教育管理体系尤为必要,并要适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家—校—社”的教育管理模式,其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服务,即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知识能力、创新思维、探究能力等。怎样达到以上目的呢?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强化教育管理工作。
第一,要根据社会需要,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次的“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和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结合心理、年龄、认知等特点,进行一系列的交流工作,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等问题,提高学生终身发展意识。第二,要掌握学生的性格特征,建立专业的教育管理团队,解决学生在学业上遇到的困难,教授他们社交技能,并且让学生敢于进行自我管理,引导和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第三,教师应与学生家长密切沟通,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创造更多的机会。
(五)打造校园文化,做好“家—校—社”协同教育宣传
做好“家—校—社”协同教育的宣传与创新,首先要强化学校的文化,加强对教师的宣传工作。要实现“家—校—社”的协同育人机制,必须要有健全的教学管理体制。运用多种教学管理手段,实现师资水平的提升。其次,积极开展文化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要主动改变教学观念,注重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最后,采用新媒体方式,打造协同教育沟通渠道,实现家庭、学习和社会的合作共赢。
(六)扩大校外基地,拓宽协同教育途径
各学校可以通过联合全体师生共同学习“街道文化”,定期邀请专家和学者举办专题演讲,为教师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方式,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学校还可以将学生带入社区,参与社区的各种教育,实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以德育为主旋律,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使学生运用所学到的一切,积极参与活动,从而为建立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与此同时,要让“榜样”进入社区,搭建校园内外的“学习雷锋”主题实践,使学校与社区教育融为一体。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
综上所述,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能够适应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书写素质教育的新篇章,促进学校办学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教育体系,需要在各方的努力下,有序地搭建沟通网,形成协同机制,以促进各方的参与。在此过程中,学校起着主导作用,需要充分发挥学校专业化教育的优势,进而拓宽“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郗厚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性质指向、理论意涵及关键点位》,《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2] 杜波《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育人模式的小学教育策略研究》,《考试周刊》2021年第95期。
[3] 吕健、刘素娟《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路径探析》,《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21年第3期。
[4] 周娜《关于“三全育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效对接的探索》,《魅力中国》2020年第9期。
[5] 杨小瑞《拓展中小学研学旅行综合育人途径推动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一体化实践》,《体育画报》2022年第2期。
[6] 郭晓萍、徐海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新路径》,《散文百家》2018年第4期。
[7] 杨阳、张振卿《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德育体系的建构》,《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2022年第4期。
[8] 白睦锦、黄连花《让教育之花灿烂绽放——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策略的实践思考》,《新课程》2020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