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让孩子的生活学会说话
作者: 曹思君摘 要: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理念自提出至今,倍受教师的青睐,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也具有积极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应深刻理解叶圣陶先生的作文理念,作文即生活、作文即做人、作文即说话。基于此,本文将新课程改革作为研究背景,从克服写作恐慌,激发写作欲望,注意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经验三个维度展开分析,力求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叶圣陶 作文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1.012
在小学写作教学实践中,小学生写作兴趣不足、写作思路与写作内容空洞均是导致学生写作质量低的主要原因。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写作理念“写作即生活”,为教师的写作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即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写作素材,使学生的写作内容更加真实、更具内涵。基于此,本文就叶圣陶作文教学理念如何适应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展开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一、克服写作恐慌
目前大部分小学生对文章创作均存在恐惧心理,在写作课堂中学习兴致全无,尤为害怕教师要求自身完成某项写作任务,此种恐惧写作心理在四年级阶段逐渐显露,随着学生年级的不断提升恐惧心理会愈发严重。叶圣陶先生曾在《写作什么》一文中提出:“作文和吃饭一样,都是日常生活中必须做的事,大家都不讨厌说话吃饭,那么也不应该讨厌或者害怕写作。”因此,教师应使学生了解写作就是将自身亲身经历的事情、亲眼所见的景色、亲耳所听的趣闻,利用合理的词汇串联在一起,采用此种方式改变学生对写作学习的看法,从而减轻恐惧心理对学生文章创作的影响。
首先,教师应适当转变设计写作任务的方式,如在写作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避免直接向学生布置写作任务。其次,在开展写作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呈现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电影或视频片段,学生内心情感被激发后,教师再委婉地引出本次写作的命题,写作命题提出后,教师应带领学生对影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分析,并要求学生阐述对此段内容的理解以及发表对短片的看法。待学生阐述完成后,教师应告知学生其阐述的观点便是此次作文题目的主题。此时学生会感到惊讶,因为根据以往的写作经历寻找作文的主题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而此次则极为轻松,此时教师应帮助学生解惑:“同学们,其实写作并不难,只是将内心真实的想法利用正确的词汇记录便可。”此种方式相比于直接向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而言,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因为小学生的内心思想正处在发育阶段,并且思维方式较为感性,一些新颖的事物与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抓住其内心,在兴趣与恐惧两者之间,小学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兴趣,进而消除恐惧。
例如,教师在写作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以“父亲”为题进行创作。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在课堂中呈现《七号房间的礼物》中感人的电影片段,如:父亲为女儿购买书包的片段、女儿为父亲整理裤脚的片段等。其次,在观看前期,教师应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如:“影片里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对女儿的保护是出于父爱吗?谈谈你对父亲的看法。”问题提出后,教师应为学生播放《七号房间的礼物》电影片段,在学生观看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表情,此种表现则代表学生已经沉浸在影片的剧情中,观看结束后,学生们会根据教师预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讨论过程中,学生从一开始的激烈欢笑转变成寂静深思,因为学生们在电影片段中看到了自己父亲的身影,影片中父亲疼爱呵护女儿的方式自身也曾体验过。最后,教师应适当掌握课堂节奏,为学生做出总结:“我想上述问题的答案同学们已经了解到了,并且通过观看影片大家也感受到了父爱是多么的伟大,那么你们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疼爱你?今天教师就为同学们布置一项特殊的写作任务,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自己的父亲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事情,将其用文字记录下来。”
二、激发写作欲望
利用以上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内心对文章创作恐惧的同时,教师还应着重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因为,消除写作恐惧只是提升学生写作信心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才是强化写作效率与质量的核心,学生兼具两种写作能力才会出现愿意写作、敢于写作的良好习惯。在实际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途径应从以下几点内容入手:
首先,作文命题应贴合学生日常生活。正所谓生活是文章创作的源泉,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设计命题的过程中应将此方面考虑其中,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正如叶圣陶先生《对于小学生作文教授之意见》一文所述:“作文教学的命题选择与学生阅读书籍的选择,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笔者认为,作文的素材应源于生活,并且教师应明确作文命题与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学生为核心,并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作文命题与作文教学方式,将创作简单化、真实化,舍弃一切华而不实的作文命题,利用淳朴的生活元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应在杜绝主观性判断的同时,端正学生创作的价值取向。如:教师在开展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尽可能为学生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作文命题,如难忘的一天、我的教师、第一场春雨等,并将此类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人物、景色的命题融入情境写作教学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其次,目前大部分教师对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指导工作并不重视,通常是为学生布置完写作任务后便任由学生自由发挥,待学生创作完成后在众多文章中挑选出高质量的作文进行讲评,此种指导方式不够全面。
教师应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提高警惕,时刻观察学生的写作情况。若发现学生产生写作困难应,及时给予帮助,避免因写作困难而导致学生出现消极的心态。如学生以“难忘的一天”为题进行创作时,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规律展开写作,在撰写至事情部分时,创作灵感丧失,此时教师应给予适当引导,如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告知学生事情的写作方法应围绕着人物而进行,将“难忘”作为事情的核心,并且应在文中体现出难忘的原因以及事情带来的启发等。
最后,叶圣陶先生曾提出两种批改作文的错误方式,一是“划除法”,即教师将学生写作内容中不合理的部分利用勾画的方式强硬剔除,无任何批注与修改意见;二是“圈画法”,即教师将学生写作内容中的错误词汇语句以圈画的形式标出,无任何修改意见。以上两种批改方式的作用几乎为零,对此,教师应构建一套合理的作文批改机制。教师在为学生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批注与修改意见标注于空白处,利用丰富的评价用语来代替传统式打分机制如:将优秀(90分—100分)改为太棒,下笔如有神助;良好(80分—89分)改为不错呦,行云流水间犹如妙笔生花;及格(60分—69分)改为继续努力,文章些许欠缺。在写作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表扬至上”的指导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其存在的优点放大,以此种方式促使学生形成乐于写作、敢于写作的良好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为日后的创作道路奠定坚实基础。
三、注意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经验
叶圣陶先生曾提出:“依理说心中有所积蓄,自然要说话,感觉话语不足以行远传久,自然要作文。”此段话说明思想的积蓄是创作的根本。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与人物的情感来积攒内心的思想,进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但就目前学生实际学习的情况来看,达成此种良性写作循环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学生迫于学习的压力,重复着学校与家庭两点一线的枯燥学习生活,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对生活的精彩与美好疏于观察,进而导致其内心的思想积蓄淡薄,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留心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以撰写日记的形式积累写作经验。日记是一种可以记录学生日常生活中主要事件的最佳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撰写日记的习惯,将自身所经历的点点滴滴以日记的形式进行记录,在撰写日记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所经历的实际事情自由拟题,如受到教师的表扬可以自由拟定题目为“快乐的一天”,并将表扬的过程与实际的感受进行记录。撰写日记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利用此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写作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观察生活中点滴事物的积极性,为后期文章的创作奠定基础。
在此环节中,教师不必将记日记作为学生每天必须完成的写作任务,日记主要记录具有意义的事,若要求学生每天必须完成相应记日记的任务,则失去了写日记的意义,流于形式的写作任务只是变相增加学生的写作负担,对于积累写作经验而言,作用几乎为零。具备情感元素的日记才是最具有质量的写作素材。
与此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以“旁观者”的视角去观察生活中的奇闻趣事,因为在长期重复式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会产生审美疲劳,其不确定也不了解自身所重复经历的事情是否具有一定的意义,然而以“旁观者”的角度重新看待亲身经历的事情则会有不同的理解。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若出现无从下笔的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抽离主观视角,换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和看待问题。总而言之,提升学生写作质量的基础便是促使学生将“生活化”元素引入日常写作中,与此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创作来源于生活、文章素材取自生活以及生活与文章的密切联系,从而促使学生消除对文章创作的抵触心理,进而提升学生的文章质量。
其次,教师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应有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活,以此种方式探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创作源于生活,学生若能够将生活元素融入写作内容中,那么其自身写作素材的质量与数量会不断提升。对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如组织学生以“发现生活”为题开展自由讨论,在课余时间为学生布置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寻找校园中的新闻趣事,如学校在某段时间举行运动会,某班某位学生取得良好成绩等。与此同时,教师应革新布置写作任务的方式,将固定每周一次的写作任务转变为有感而写,如学校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战狼2》后,学生们在课下讨论得非常激烈,此时教师应抓住难得的机会,引导学生写观后感:“同学们,我观看《战狼2》后感觉到我们国家的实力正在壮大,身处在这样的国家我会感到无比的安全与幸福。”话语至此,教师应停顿,观察学生们的表情,若学生均表示认同,则应继续引导:“那么,同学们观看电影后有什么想说的呢?不如我们就以‘观《战狼2》有感’作为作文题来写一篇文章,大家说好不好?”与此同时,若条件允许,教师也可要求学生将自身所观察的内容以照片的形式进行记录,此种形式在减少学生书写负担的同时,能够为写作课堂增添一份新鲜的教学元素。此外,教师在此基础上应设立分享机制,在课堂教学前期,教师可以为学生预留5分钟自由分享时间,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阐述自身观察的结果与心得,并将学生所拍摄的图片精心挑选后,选用具有写作意义的图片以多媒体的形式在课堂中为学生呈现,并要求拍摄此照片的学生进行讲解,若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得非常出色,教师应给予适当奖励,如口头奖励、实物奖励。以口述作文的形式完成相应的写作任务,在不断锻炼口才、提升观察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观察积极性,进而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
此种分享奖励机制,在为写作课堂增添新鲜元素的同时,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质量。与此同时,教师在使用写作教学分享机制的基础上,也可以组织学生以分组辩论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与语言表述能力,如在课堂中,教师为学生呈现小学生搀扶摔倒老人而被污蔑的视频,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辩论的思路:“如有下次,你还会继续这样做吗?”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该扶,有的则认为应看情况而定,此时教师应为学生总结:“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遇到此种事情,我希望大家积极帮助他人,现在监控设备遍布市区大小街道,我相信乐于助人者会受到应有的尊重与保护。”总而言之,写作课堂中运用以上两种教学方式,可以在强化学生语言叙述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写作素材的真实性,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心有所思,情至深处不吐不快”的思想。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论述,叶圣陶先生的写作教学理念对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极具指导价值,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日常写作教学过程中积极贯彻叶圣陶先生“作文即生活”教学观点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进而在利用生活元素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写作内容的真实性。因此,教师在日后写作教学实践中,应合理采用情境导入式写作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克服写作恐惧心理,使用科学的评分机制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并以此为前提,鼓励学生以记日记的方式提升自身写作水平,进而贯彻叶圣陶先生“作文即生活”的写作理念。
参考文献:
[1] 孙露《融合叶圣陶生活教育思想——优化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9年第5期。
[2] 许枫《基于叶圣陶生活化作文教学理论——谈小学语文体验作文的课堂建构》,《华夏教师》2019年第3期。
[3] 吕晓燕《叶圣陶生活教育思想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文教资料》2018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