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作者: 徐辉摘 要:与城市相比,农村学生的作文缺乏时代感,但农村所特有的乡土气息却可以使学生的作文独具特色。笔者从五个方面:“寥廓江天”万里观、劳动实践出“真知”、感悟文化积素材、勤勉于思促交流、“推陈出新”意趣生,具体讲述了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因地制宜,挖掘、积累写作素材,使之形成浓郁的乡土特色。
关键词:乡土特色 素材积累 初中语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1.015
要问学生语文学习最怕什么,写作估计得票最高。学生畏惧写作文,肯定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作文指导从技术上说能让学生写万言,从经验上进行总结也有多种途径,但正因为如此,教师却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积累素材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在谈作文教学时曾说:“必须寻找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所以,积累好素材是把作文写好的前提。
由于农村学生所处环境特殊,与城市学生相比,生活单调贫乏,甚至有些“孤陋寡闻”,但落日晚霞、绿水柳枝、村头炊烟、花草鱼虫……这些农村独特的景色,为学生撰写农村生活题材的作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其次,民俗风情、民房建筑、方言俚语,更是可以让学生展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地方特色。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如何引导学生因地制宜积累写作素材,让作文形成独有的乡土特色,从而别具一格呢?笔者从以下五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寥廓江天”万里观
学生童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就是玩耍嬉戏。在农村,春天可以掐柳枝编帽子、在田野上撒野;夏天要到河里抓鱼,螃蟹洞里抓螃蟹;秋天可以抓蛐蛐、旷野上放风筝;冬天在庭院儿里堆雪人、打雪仗。此外,学生还可以刨花生、采桑叶、养春蚕,听取稻田里蛙声阵阵。三月二八赶集市,过年街坊邻居串门拜大年,既饱了眼福,又饱了口福,最是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都是学生所经历的有趣的场景,他们也有牧歌情怀,课堂上给他们一次放歌的机会,他们也能“渔歌唱晚”。
一次的习作练习中,一位学生写道:我们来抓螃蟹啰!我一改往日的秀气,卷起袖管,挽高裤腿,赤着脚,与螃蟹展开大战。手拿一根杆子直捣它们的老窝,螃蟹们被逼无奈,只好四处逃窜,“颠沛流离”了。我趁机弯下腰,轻轻靠近它们,张开手指,闪电般一把抓住,虽然它们有八条腿,但面对我这个厉害角色,只能“束脚就擒”了。我把螃蟹抓在手里,一脸得意:“呵呵,小家伙,你逃不掉了吧?”谁知,刚说完,手就被咬了,我疼得松开了手,狡猾的螃蟹抓住这个好机会,迅速逃走了。
这样的嬉戏经历,未经包装就成了作文,妙趣横生,非技巧所为也。
又有学生写道:“我们来到长江边,心里无比激动。看!远处的长江水与天相接,一朵一朵的浪花不断拍打着岸边的石头,江中心,有几艘船儿驶过,远远望过去,好像是摄影师精心拍下来的一幅照片。岸边的芦苇丛一片碧绿,微风吹过,芦苇像绿色的海浪一样,一波一波地浮动着,美不胜收。”这个习作片段截取了长江边特有的风貌,使之具有浓郁的乡土乡味。与美文相比,习作固然可以在遣词造句上再精细一些,描写还可以再细腻一些,但文贵真切,亲眼看见的画面让我们读起来才感觉有味道。
我们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引导学生抓住景色的各自特点仔细观察,形成深刻印象,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并进行片段小练笔,或坚持写观察日记。日久天长,学生的写作素材就丰富了。
二、劳动实践出“真知”
人类文明是从劳动开始的。学生可以从劳动实践中激发出热爱劳动人民和喜爱劳动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描绘劳动的场景。如:拖拉机的连续轰鸣、耕牛的不辞辛苦、农夫的挥汗如雨。老年人的满足,中年人的期望,小孩们的欢声笑语,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写作的灵感和获取素材的“土壤”。
一个孩子这样写:“还没到腊月,那些放养在野外的肥鹅就开始被陆续宰杀。我负责烧开水,我妈把放了血的鹅烫上两分钟,褪去的毛晒干了卖给收购商。把光鹅剖膛洗净,用盐水渍上半个月左右,就能取出,仔细拴上细绳,吊在门口,在烈日下暴晒,大概一个月就能吃了。鹅肉愈晒愈香,数十米外便可闻到,令人垂涎三尺。这个时候,光洁的白鹅也被晒成了铜镜,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这些齐刷刷烤制的光鹅,在温暖的冬日里,成了家门口一道靓丽的风景。”
家乡的美,家乡的特产,在可爱的文字里展现得淋漓尽致,以后就算远离家乡,经过时间的洗礼,这咸鹅的味道也会记在心里,闲时吃上一吃,既能了却馋意,又能一解思乡之苦。
我们可以经常鼓励学生去进行劳动创造,有了印在心头的体验,学生们也会更加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这些内容使得学生的写作得到了提升。
寒假里,一位同学在一篇日记中写道:“又要忙着蒸馒头啦!我趁机跟着爸爸身边学着做馒头。看!那白白细细的面,里面拌上米酒做的酵母,经过了一夜的发酵之后,终于可以做馒头啦!看!灶膛里的火十分旺,不一会儿,蒸笼盖上便弥漫出了白腾腾的水汽来,整个屋子都笼罩在仙气中,朦胧又美好。大人们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开始动手啦!有的做坯子,有的包馅,我虽然不熟练,却也乐在其中,被大人嘲笑变成了一只大花猫是理所当然的!爸爸总是掌管灶膛,火候的掌握十分重要。再过半晌,胖乎乎的馒头终于做好了,最后把馒头入了笼,就等它们熟了。哇!想想都要流口水了。”试想,没有劳动实践,哪有这样“饱满”的语言!
三、感悟文化积累素材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乡村文化也是多种多样,有着众多的呈现形式。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优势,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乡村文化,汲取精华,增长见识。
1.了解农村的风俗习惯,节日习俗
春节贴对联、跑亲眷;元宵节吃元宵、迎“灶神”;清明节“烧纸”“踏青”;端午节吃粽子、煮鸡蛋,等等,这些节日风俗习惯都是有来由的,都凝聚着人们美好的愿望。这些习俗将学生们弘扬乡土文化的心弦拨动,将他们歌唱乡土文化的嫩芽催生,强烈的创作热情涌现出来。
有一位学生写了自己在魏村三月二十八赶集的经历:“挤了半天,总算找到了一个较为宽敞的地方,左看右望,摊位上的商品琳琅满目,有小糖人、糖葫芦、棉花糖……吃得我满嘴都是糖味儿。再往里走,手都无法摆动,只得放在胸前,还得望着地下,小心前行。一股好浓的糖炒大栗味突然出现,顾不了了,我使劲往里挤,钱付完,差不多要吃完一小半了。路上碰见熟人,快乐地打声招呼,还可以有个伴。看着那充满生机的快乐城堡,也忍不住和同伴一起脱了鞋蹦了上去。虽然好玩,但怎么也耐不住心,一会儿进2元超市摸摸看看,一会儿又到了套圈的地摊上套圈玩玩,也无非闲逛瞎逛,花钱买圈套奖回家而已,但乐趣却是无穷的。啊!太多好玩的,太多好吃的,以至于我有十颗心,八张嘴也说不够,吃不够。依依不舍啊,再次望望那热闹的农家集市,期待来年重聚。”这篇小作文勾勒出了乡村赶集的一幅画面,竖起了一座稚嫩的乡土文化旗帜。
2.了解农家苦难史,创业史
农村千家万户都曾经历过辛酸的往日:日本人烧杀抢掠,地主盘剥乡里,乡民逃难要饭……现在国家变强了,家庭变得更富有了,大家谈起这些,情感是如此的真切和浓重,学生要多走访记录,记住过去,珍惜今天,笔端自然会流露出深厚的情思来。
如学生经过找寻资料、走访得知:常州西门盛家湾那里,有一百多亩的土地曾经是日军杀人取乐的地方。原先那里是乱坟岗,中间有一条约20米长的壕沟,经常有成批的人被押到这里,沿坑跪着,被举刀杀戮……学生收集材料后,悲愤不已,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惨剧,竟然同样发生在我们自己家乡的热土上,如今祖国强大了,家乡富裕了,这样的感情真实而强烈,学生在写家乡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因为他们有了与家乡的土地融为一体的终生难忘的记忆,这是我们教师的口传心授无法取得的教育效果。
农家祖辈们平地修路,开河造桥,这是一段感人的历史。教师鼓励同学听取农民的创业故事,并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写出来后不正是一部部“乡村志”吗?这也更能激发小作者们对农家人创业精神的敬仰之情。
如,有同学在记录袋里写着:
抢抓“新能源之都机遇,展现滨江新作为”;
春江街道“护渔员”陈开富获农业农村部表彰;
常州硕成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的防焊干膜研发中心正式投入运营,拟解决高端电子材料回收国外“卡脖子”的瓶颈,同步带动国内IC载板产业的布局;
……
这些资料让我们多么自豪!
再如校刊《扬帆》中收集的《那年那事》《爷爷的光荣史》等,学生的作文经过素材选取、思考表达,把对家乡的爱体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3.广泛阅览民间文学作品
乘凉闲谈时,人们总爱讲一些地方上美丽的传说或动人的故事,学生从小耳濡目染,留下了懵懂的印记。随着年纪的增长,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从前的印记可谓一触即发。因此,教师鼓励学生对民间文学进行挖掘整理,时间一长,学生笔下的故事定会多得超乎教师们的想象。
曾经有一位学生把自己听到的故事稍加整理,让同学们在哈哈大笑的同时,又为他们笔下增添了生动活泼的课外场景。“一个小女孩背着一把琵琶,抱着一架琴走上了探亲之路。走到半路,碰到了一只狼,狼让女孩弹首琵琶曲就不吃她,女孩答应了,弹完后狼让女孩把琵琶送给它,女孩别无他法。又走了一会儿,要渡江,摆渡人让女孩弹支古曲听才肯让她过江,女孩只能照做。末了,摆渡人让女孩把琴送给他。羊肠小道,乌龟精拦下路,小女孩只能说讲个故事吧,乌龟精点点头。小女孩说:(注意:这时,好多同学竖起了耳朵)‘狼要琵琶人要琴,乌龟听我讲故事。’有的同学一时没反应过来,还问这就讲完了?已经反应过来的同学忍俊不禁,想听故事,倒做了回乌龟。”
由此可以看出,故事张口就来,还怕学生没有文章可写?
学生作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少年情怀,过往风景,生活乐事。如果它们都能涌入笔端,且滔滔不绝,何愁作文不生色?
四、勤勉于思促交流
张志公先生早就说过,作文一边是训练理念,一边是基本功的训练。如果一个人头脑不清,还没想清楚要写的意思,就稀里糊涂地把“词”写出来了,那就可能“文不对题”了。确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果不是用思想的火花去照亮它,那么就可能是一堆废料,我们要求学生要善用一双“慧眼”,对生活要有清晰的观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知道我们应该知道的是什么,就像有的同学一直在集体中,对周围的人和事的了解也不外乎局限在表面上,而有的同学却对他所处的环境特点、同学的精神实质能迅速掌握。这里的关键是一个“思”字,因为有了“思”,他们才能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才能比别人更深刻地理解人生,驾驭人生。
语文老师可以结合课本中的文章进行指导。如鲁迅的《社戏》《风筝》,朱自清的《背影》等,写的都是身边平凡的小事,却都成了脍炙人口的名篇,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还要对外界的观察有独到之处,更要对外界的感知有敏锐度。要勤勉于思,一花知春,一叶知秋,既要如实记录,又要探求其内在的深意,还要浸润其见解。不观察和思考周围的生活,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不“思”的文章,思想的光芒便会少一些。
平时还要鼓励学生与群众、长辈、父母交流。通过交流,产生对人生的感悟和对问题的见解。这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其次,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一人一事都是学生的感悟对象。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机会,想前人所未想,发前人所未发。可以利用每节课课前3分钟左右的“人生感悟”进行主题演讲,让学生从生活多方面、多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丰富自己的情感。
五、“推陈出新”意趣生
俗语云“天下文章一大抄”,虽然有失偏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出了写作的实质。从狭义上说,写作从来都是从模仿入手,以积累为纲,以模仿为先决条件。个性化、独创性的语言总是以一定的语言积累为基础,在一定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所以,“依葫芦画瓢”地仿写前人的佳作,是写作的捷径。其中以“旧瓶装新酒”“旧曲新唱”等最为普遍。所以,我们每学期都会推荐给学生一些优秀文学作品,让学生多看、多背、多积累、多模仿优秀课外读物,这一举措收到了非常大的效果。
如《新陋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寻思看电影。可以打瞌睡,写家信。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苦心。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此文仿照《陋室铭》的形式,生动地揭示了某些同学不思进取的学习状态,显得很幽默,也极具讽刺意味。
如有学生翻版刘禹锡的《陋室铭》:“家不在大,有爱就行;计不在新,合作最灵。”翻版《醉翁亭记》:“生日之乐,非酒非菜,蛋糕大,歌声美,氛围浪漫。扫地而烧菜者,父女勤也,欢笑乎其间者,老妈乐也。”
这样的“旧瓶装新酒”,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拓宽了写作资源,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写作变得生机盎然。
总之,广阔的农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用思想来认识生活,用这些熟悉的“风景”来装点自己的文章,打上我们独特的乡土烙印。“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人在景中,情在文中,作文自然天成。
参考文献:
[1] 张玉慧《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探究》,《新课程》2022年第2期。
[2] 夏阳《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写作素材的有效积累》,《好作文》2022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