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关于“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主题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
作者: 康晨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水平不断发展,教学水平和要求也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也不断提升,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更高的文化素养。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价值观的重要课程,本文主要以“政治认同”核心素养为主题进行活动设计,旨在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小学道德与法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1.059
国民素质与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密切相关的,国民的核心素养直接决定了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自二十世纪末开始,核心素养就开始成为我国教育的重点内容,教育部门一直致力于建设学生的核心素养框架。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校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教师应当注重对小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坚定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进步,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合理开放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全面锻炼,精神层面得到升华,实现政治认同的目的,最终提高学生道德和法治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一、培养“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不断探索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方式,特别是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途径,让学生在情景探究中提升品格,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锻炼能力,在辨别和反思中提升价值,从而发挥道德与法治学习立德树人的功能,培养“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键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当代社会的思想、文化、生态各方面都受到了冲击,学生从青少年开始就要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观,对于国家的发展现状和民族的未来都要有明确的认识,因此,加强小学生的政治认同非常重要。小学生在这个阶段政治思想还没有建立起来,此时正是培养政治认同的好时机,将祖国未来的发展、中国梦的建设以及民族繁荣昌盛的目标传授给小学生,能够让他们在思想形成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未来息息相关,培养小学生与祖国同发展共进步的意识,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政治认同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理论知识固然重要,教师更要关注的是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合理规划教学内容,逐步将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发展状况、国家制度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认识自己国家的发展方向,从而形成强烈的政治认同,认清自己的定位,做一个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的“四有”青年。祖国的建设和祖国未来的繁荣昌盛都寄托在青少年身上。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特点,在日后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政治认同是实现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认识政治和了解政治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和困难的,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会将我国的政治理念和发展方向加以介绍。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就是政治建设的雏形,教学内容是国家和社会接受并肯定的政治信念和政治情感,在不断的学习和接触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逐渐会接受政治理念,形成一定的政治态度,拥护党的建设,听从党的领导,这些都是政治认同的表现。将这种政治认同与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相融合,就是道德与法治的成果。小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以及其他渠道了解政治知识,就会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认同这种行为就是形成了初步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一个漫长且曲折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在整个学习生涯中不断升华,提高认知能力。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培养“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策略
1.整合教学内容
设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与社会共同发展的能力,使学生拥有时代精神及时代敏感性。想要实现学生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必然需要学生对当前的政治产生高度认同感。小学是学生成长和认识自身与社会的重要阶段,该阶段的学生身体、人格正处于发育期,这期间需要通过一些简单易懂的案例来正确引导小学生接受现有的法律和社会道德方面的约束,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生由于自身知识和成长经历有限,冗长烦琐的政治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会很枯燥,道德与法治教育正好弥补了这点。通过现实中简单的例子和大众耳熟能详的社会现象来教育学生,让小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明确自己学习的目的和建设祖国的决心,形成政治认同是成长的必经之路的观点。
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应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真实复杂、开放包容的情境,包括政策情境、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等,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强化自身的政治认同感,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在遇到相似的问题时能够做出最合理的抉择。
教师可以根据社会热点问题,例如,当遇到老人摔倒时,是否应当给予帮助,如何给予帮助,出现被诬陷的情况时应如何处理等。以此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辩证地看待这种现实问题,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就能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将其培养成为有思想、有尊严、有信仰、有担当的中国公民,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希望。
如图1所示,开展别人眼中的我的活动,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在大家眼中自己是什么样子的,进而可以取长补短。
2.优化教学过程
小学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从而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是小学教师应当明确的首要问题。
从实践情况来看,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开展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从而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第二,教师应当转变主导者的地位,成为引导者、陪伴者。教师应当意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在日常交往及教学中,教师应当与学生保持和谐的关系,引导、陪同学生进步。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时事政治。政治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内容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内容与时事政治有机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联系时事政治,从而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的政治认同。第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方式进行展示,将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在教学中相互促进。
如图2所示,进行相关历史的视频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3.完善教学活动
相关报道指出,全世界范围内的青少年犯罪现象日趋严重,这从侧面反映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淡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法治教育缺失,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因此,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学受到了广泛关注和极大重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现状,结合时代背景以及当前的时事热点进行教学设计,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第一,结合实事热点和新闻进行分析和论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当下的时事热点,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从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的角度来分析。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事件本身,还能产生深刻的认识,明确其发生的背景以及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第二,开展辩论。结合教学中的某一观点或是实际问题,进行对抗性的辩论,让学生通过辩论赛的形式,了解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看而产生的不同观点,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同时,对抗性的辩论赛要团队协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考能力,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第三,邀请相关的专家或是从业者进行专业指导,根据实际的事件进行法治宣传,给青少年的成长之路扫清障碍。第四,根据所学内容,拓宽知识面,让学生课下搜集相关知识,进行专项法律知识竞赛,教师不仅要对理论知识进行详细教学,同时还应在知识竞赛中,结合实事,让学生在比赛期间可以加深对法治和法律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如图3所示,组织道德与法治知识竞赛,能够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
4.凸显教学的灵动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没有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发挥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被动到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当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灵动活泼的教学环节,需要学生与教师的积极配合,这样整个课堂才是非常活跃的,教师的教学也会引人入胜。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的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对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设计,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思考重点,攻克难点,教学中的任务要有层次感,让所有同学都能参与进来,营造良好积极的学习氛围。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课堂设计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政治观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政治认同,进而不断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给学生传递正确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由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要不断强调政治认同,只有学生具有政治认同感,才能拥护党的领导,建设美丽的社会主义家园。
参考文献:
[1] 王亮《优化作业设计提高道德与法治作业效能漫谈》,《成才之路》2020年第22期。
[2] 林雪城《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校本作业设计》,《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
[3] 张国红《解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策略》,《孩子天地》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