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探究
作者: 杨方琳
摘 要:教师不仅要重视小学阶段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和小学语文学科的教育要求,而且要对小学语文作业的创新性和必要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小学正处于知识启蒙的重要阶段,语文作业的设计既要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又要能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学习,所以教师精心设计作业显得更为重要。本文基于当前小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从分别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作业层次、作业评价四个方面切入,探究如何让学生通过减负增效的作业更好地提升语文素养,将“减负增效”政策落到实处。
关键词:“双减”政策 小学语文 作业设计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4.032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见主要表明一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二是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减负”不单纯是在学生作业数量上的减少,而是将学生从繁重的作业负担中解脱出来的同时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即减“负”,不减“质”,让学生喜欢上语文、热爱学习,力求做到“保质增效”的效果。下面笔者从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策略,通过减负增效的作业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设计意识薄弱
现阶段的教育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以应试作为教学目标,过度关注学生的语文成绩,认为课后作业就应当以巩固教学知识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主,所以不会过多考虑作业的设计内容,直接布置机械类的重复作业了事;加之市面上的配套练习越来越多,使得教师在作业设计方面出现懈怠的情况,过度依赖现成的作业资源。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学生会误认为作业的最终目的只是巩固知识,影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作业设计“一刀切”
虽然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分层设计作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大多数教师将作业分层的重心放在作业量的布置这一方面。例如,针对表现优秀、成绩较好的同学,实行减免作业的激励方法;对成绩较差的同学,采用加作业的惩罚方法。这种类型的分层作业虽然短时间内可能有效果,但缺乏科学性,也不是长久之计。“一刀切”的作业形式,会忽视学生原有的学习经历与身心发展之间的差异性,将相同的作业难度、工作量,交给不同类别的学生完成,会削弱他们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也使得他们缺乏了对探求新学习方法的兴趣。
(三)作业设计创新少
据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教师设计作业形式过于匮乏,一方面,以书面作业为主,忽略作业形式多样性。学生每天需要完成大量重复性的书面作业。这类书面作业的主要目的是巩固课本知识点,比如,抄写词语、默写古诗、完成配套练习等;长期布置这类作业,缺乏挑战性、创新性,难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对语文课外作业的兴趣不足,不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业形式侧重读写练习,忽略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听力练习,导致很多学生不愿与他人交流、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作业设计评价单一
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大部分教师对于学生课外作业的布置非常用心,但却忽略了作业的批改、评价。一方面,检查作业要求简单,重点关注学生是否按时完成,会忽略学生书写是否工整、答案是否正确,不重视课外作业完成的质量;另一方面,批改评价主体较为单一,多数教师均亲力亲为,当堂批改,及时纠正学生错误;常用的评价方式是打对错、写等第。学生最终收到的反馈结果只有对错、优良。这样的单向评价会忽略学生作为完成作业主体的感受和想法,长此以往,学生处于评价的被动状态,会失去表达的兴趣和思考的活力。
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创新作业内容,激发兴趣
以往家庭作业的主要目的是巩固课本知识点,比如,抄写词语、默写古诗、完成配套练习等;长期布置这类作业,缺乏挑战性、创新性,难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对语文作业兴趣不足,不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教师的作业设计不应拘泥于课本、受制于课堂,要让语文作业“活”起来,使学生从“题海”中抽离出来,主动探索、乐于学习语文。因此,教师可以丰富作业内容,创新作业情境。
教师要紧扣语文学科特点、抓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进行作业的设计,设计富有趣味性的作业情境,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一方面,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可设计有趣的作业情境;另一方面,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特点,可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以此将作业情境、作业内容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能够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例如,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可以进行如下的作业设计:
1.选择其中一首诗画下来;
2.将古诗改编成一首歌;
3.收集其他的有关边塞的诗句;
4.选择其中一首诗完成一幅书法作品。
这一份作业的布置实现了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比如第一项作业就把美术课和语文课结合了起来,第二项作业就把音乐课和语文课结合了起来,第四项作业就把书法课跟语文课结合了起来,通过以上作业的布置,帮助学生实现多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二)优化作业形式,培养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所以教师应当优化语文作业形式,增加实践性作业,体现“知行合一”的特点。但是目前语文作业的设计却有些脱离生活实际,学生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所以教师应当以书本为基点,多角度设计实践型作业,引导学生由苦学知识到乐用知识的转换,获得学习的自由选择权。
例如,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肥皂泡》一课中,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吹肥皂泡的过程。针对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在家制造肥皂泡,在制作过程中边做边说,并且要用上课文中的内容如:“和弄和弄”“慢慢地吹起”“轻轻地一提”“轻轻地扇送”等词语。这样的实践性作业形式,将课本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形象,这样的形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本篇课文人物特点鲜明、形象饱满,故事情节强,所以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在准备过程中,教师可以加以指导,结合故事发展脉络、主人公语言、动作等方面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此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从而在表演中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人物特点,提升学生在学习过中对课本的理解能力和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能力。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为“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在进行习作前,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中的观察方法如:多角度观察、细致观察、多感官观察、连续观察等。在复习书本中的知识后,教师再布置观察任务: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对象进行连续、细致地观察;2.在观察过程中,尝试填写观察记录单,记录单的填写形式不固定,可以用表格、绘画、文字等;3.通过整理观察记录单,完成观察日记。比如学生观察的是植物,那么在完成本次观察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种植、养护,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观察、测量植物生长高度等。这样一系列的亲身实践,让“观察作业”不止步于观察层面,让学生真实地参与到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切身体验生命的魅力。通过实践类体验作业,让学生自然地将课内学习的语文知识应用到课外生活中,调动学生用心观察生活的积极性。
(三)设计作业层次,因材施教
我国学者洪德厚论述了个体在智力、认知方面等存在的差异,即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智力差异,最显著的表现为智力超常与智力低常,这是两种极端现象。从认知方面来看,个体之间存在至少两种风格差异,即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的个人风格。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非人为形成,大都也并无好坏之分,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这些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帮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班级中的学生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优秀学生、中等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如果对于这三类学生布置的作业是统一的内容、统一的完成方式,那么就会严重束缚学生发展的可能性。所以,针对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设计多层次的作业至关重要。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侧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强化,在控制作业量和作业难度的同时,激发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争取往中等生靠拢;对于中等生,这类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一方面要保持作业难度,另一方面要鼓励他们挑战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作业,让学生能够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探索未知领域,在能力范围内稍微加大一点难度,摘到自己想要的、可能摘到的“果子”;对于优等生,在保证基础知识作业量的同时,去完成一些更具开放性、综合性的作业,以此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下册《花钟》,本课的学习目标有:1.认识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2.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3.体会课文中表达鲜花开放的不同说法,并进行仿写等;4.借助关键句概括第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等,所以本文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作业单如表1所示。
这三项作业,分为基础题、提升题和挑战题。第一项作业为基础题,属于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旨在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点,适合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第二项作业为提高题,写话训练,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简单运用,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第三项作业是挑战题,要求学生注重积累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泛化能力。
这三项作业难度依次提高,分别适应了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需要。布置作业时,笔者要求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必须完成基础题,另外一项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来选择,对于其他同学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喜好选择作业。
(四)丰富评价方式,激发内在驱动力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对学生的评价应注重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注重评价的发展性,改变单一的、标准化的评价现象。”所以对于学生的作业评价不能再是正确与否的单一评价,应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来评判。
作业评价方式的创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评价主体,传统的作业评价以教师为主体,现在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可形成以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三元制评价体系。这样开放式的评价方式,可以促进家校合作,增加学生对于课外作业的参与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二是评价标准,泰勒的教育评价理论提出“要关注学生行为的变化,而不是拘泥于学生单一的时间节点的表现。”所以不再以正确与否作为作业唯一的评价标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层次的作业进行不同标准的评价,使学生在自己所选择的层次范围内获得一定的认可,从而提高其对学习的兴趣。
小学语文作业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巩固教学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设计的初衷从来不是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是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当天学习的知识,同时让学生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面对困难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以减负为目标,以增质为导向,以激发兴趣为抓手,不断更新作业设计理念,努力设计出内容新颖,富有趣味性、层次性、实践性的好作业。让语文作业变得有温度,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及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雪婷《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减负增效的作业设计研究》,合肥师范学院2016年硕士论文。
[2] 高倩颖《基于“减负增质”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对策分析》,《考试刊》2021年第98期。
[3] 李琦《小学高年级语文分层作业的现状调查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4] 江小琴《创新设计,让学生作业有趣、有料》,《福建教育》2021年第31期。
[5] 孟东利《关于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相关探讨》,《新课程》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