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趣与智趣

作者: 厉宇

摘 要:说明文是一种重要的文体,对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说明文没有生动的情节,小学生容易产生乏味感,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如何让小学生感受到说明文中的理趣与智趣,就需要教师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说明文本身具有知识性强、说理透彻等特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认识事物具有的属性特征,充分感受说明文中的智趣与理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说明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4.040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编排了一定数量的说明文。说明文科学教育性比较强,有利于激发小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智趣与理趣,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徜徉在说明文阅读的百花园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的精神,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在教学实际中不难发现,多数小学生没有积极主动阅读说明文的习惯。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产生对说明文进行阅读的理趣与智趣。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说明文的智趣与理趣,最终达到提高阅读效果的目的。

一、抓住说明要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说明文种类很多,通常分为事物说明文、科普说明文与事理说明文。为了激发小学生的说明文阅读兴趣,教师应该灵活多样地导入说明文教学,不妨采取谜语激趣、生动形象的图片展示等,引发学生对说明事物的关注,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例如,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时,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探索发现》中有关埃及风光的视频片段。这段视频中的金字塔最让小学生感兴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此时,教师趁机揭示课题,帮助学生获取说明文中蕴含的知识。了解说明文中的知识是说明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开始。同时,说明文阅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说明要点。其次,在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为了提出有探索价值的问题,学生需要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如《埃及的金字塔》中有这样的句子:“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过程历来是科学学家探索的未解之谜,引导学生抓住这个过渡句进行探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注重交流讨论,感悟说明文体趣味

说明文教学中要抓住说明的要点,了解作者的说明方法。传统的说明文教学,通常认为教师一定要讲透说明的方法,否则就没有把握好说明文的特点。这是不符合新课改理念的,因为说明文本来就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课文肢解得只剩下知识,这样的说明文阅读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让说明文缺乏应有的理性。而通过课堂中的师生交流讨论,学生能够体会到说明文中的智趣与理趣。

例如,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时,有学生说:“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现在的40层高的大楼。”教师提出质疑:你为什么要把“146米”“40层”这两个数字读得很重?学生认为:只有这两个数字才能准确说明金字塔的高度,让我们真正了解金字塔,感受它的雄伟壮丽。教师接着提出:作者通过具体的数字来说明金字塔的高度,并且与大厦进行对比,这是什么说明方法吗?能达到怎样的效果?学生们齐声回答:列数字和作比较。在这样的交流讨论中,教师没有刻意地去阐述说明方法,而是引导学生饶有兴致地探究文本,在反复的对话中领会说明方法。由此可见,说明文教学中通过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讨论,既能帮助学生了解说明方法,又让学生从中感悟说明文的智趣与理趣。

三、关注学生表达,体现说明文语言特色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教学实践证明,说明文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细读文本,发现课文中作者的说明方法。这就需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感知作者在说明什么,以及采取何种方式说明的,通过何种语言表达说明的目的。这样,学生才能感受文章的理趣。

例如,在教学《赵州桥》与《长城》这两篇课文时,运用的说明方法是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由历史现实到文化方面的贡献等。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把握好文本的写作思路,认真理清课文的结构与层次,学习作者的行文顺序。可以说,教材中编排的课文最具代表性,对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是学生学习写说明文的关键。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借鉴作者的这种写作进行日常的阅读和写作。在教学说明文时,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关注说明文写了什么,更要关注作者是怎么写的,采取了哪些说明方法。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四、优化阅读过程,获得提取信息方法

说明文中包含丰富的知识信息,说明文教学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准确掌握信息的方法,真正做到读懂说明文,掌握说明文的写作精髓。教学中,不少教师犯了只教学生知识、忽视传授提取信息方法的错误,导致教学效率十分低下。

例如,在进行《新型玻璃》的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完成这样一道练习:按要求填写表格,将课文中提到的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与作用填入表格。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填表,也只是学习了新型玻璃的知识,未能掌握提取信息方法的精髓。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不妨将填写表格的练习放置在课后时间,接着仔细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就会发现有些学生将不同种类玻璃的特点与作用弄混了,教师此时应当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有的学生答道:“我是从‘这一种’‘另一种’等短语得出的。”还有的学生说:“还有‘首先’‘另外’等词语。”教师以此教会学生紧抓关键词的提取信息方法。接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文中哪些地方重点写玻璃的用途?学生找准了每一种玻璃的作用与特点,在练习中掌握了对比思考的技巧。小学语文教师应帮助学生排除阅读障碍,不断优化他们的阅读过程,教会他们获取课文信息的方法,让他们在阅读与思考中实现高效阅读,并且开展交流与互动,及时向教师进行反馈,这样才能在相互影响中增强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五、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蕴含了独特的语言表达特点,说明文也自有其特点,教师应当由此展开语用教学,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概括与归纳能力。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能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每一段内容的含义,并且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其准确地加以概括,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好说明文的主旨。接下来,教师要带领学生理清楚说明文的顺序,准确理解全文结构。说明文包含了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三种常见的顺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从结构的角度出发,比如当课文的结构是并列式时,段意串联法最为合适,而当课文结构是总分式时,教师就要教给学生找文章中心句的方法。

例如,在进行《太阳》的教学时,本文既运用了并列式的结构,又包含了总分式的结构,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两种方法概括文章大意,并且让学生互相评比,力求语言上的凝练与准确,让学生在交流中逐步增强语言概括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实行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对于中年级段的学生,教师要注重对他们的引导,在适当的时机为他们“搭梯子”,提供知识上的支持。一般来说,说明文的文章结构往往简明清楚,学生概括起来并无太大难度,关键在于用对方法,才能准确理解课文主旨,有效提高学生的概括与归纳能力,提升说明文学习效率。

六、借助典范课例,通过情境迁移运用

经典课例是开展情景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在生活化的场景中实现迁移效果,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说明文的表达特点,并且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反复练习,从而加深对课文主旨的认知,提升学生的表达技巧。

例如,在进行《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时,本文列举了一些实例表明了地球资源不可再生的特点,比如第三自然段中:“拿矿物资源来说……才形成的。”第四自然段也通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表明人类应当保护资源的思想:“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作贡献的。”接下来,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展示环境污染、浪费资源的影视、图文资料,加深学生对人类破坏地球环境的认识,从情感上对学生的思维形成强烈的冲击。有了情感的依托后,教师可以用一句话做开头,来引导学生进行举例子的训练:“虽然有一部分地球资源可以再生,但人类也应当加以珍惜,绝不可肆意浪费。”学生以课文中提到的再生资源为对象,进行举例子的表达练习,从而达到内化知识的效果。由此可见,借助典范课例,教师开展说明文表达方法的有效教学,实现了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七、理清说明顺序,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理解课文是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首先,教师要确定学生能否理解课文,并能够准确地概括课文。其次,学生是否能够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我们知道,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一样,必须通过某个着力点来理解课文。而在说明文阅读中,可以通过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来能理清文章的条理,感受作者的说明方法。通常情况下,说明文往往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说明事物。所以,阅读过程中可以从文本的结构入手来理解课文,进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例如,在教学《太阳》时,这篇课文是并列式结构与总分式结构,教师在引导学生概括课文时,让学生把并列式部分用段意串联法进行概括,而总分式部分就让学生找中心句来进行概括,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尝试性概括,然后通过集体评议让他们慢慢掌握概括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概括能力的目的。在说明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年段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在中年级段,教师进行适当地引领,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概括能力,而高年级学生则可以放手让他们自主概括。只有理清说明文的顺序,才能真正理解课文,从而感受说明文的理趣。

八、开展仿写训练,培养学生阅读智趣

说明文是一种常见的文体,只有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才能感受这种文体的智趣与理趣。然而,仅仅是阅读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仿写说明文,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的兴趣。唯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说明文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开展仿写练习,以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智趣。

例如,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在充分了解太阳的远古传说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认识太阳的外表特征,以及它与人类的关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开展仿写活动。首先,要求学生对这篇课文的主体结构进行概括。接着,仿照课文的说明方法自行选取某个对象来写一篇小短文。如生活中常见的汽车、手机、电脑等,通过对自行选择对象的描述,充分说明这种事物具有的特征与功能。这样,不仅考查了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程度,也培养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中应该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写作方面的作业,尤其是说明文方面的作业,让学生感受说明文的特征与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智趣与理趣。

九、通过参照比较,逐步启迪学生思维

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众所周知,说明文知识性强,并带有一定的趣味,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说明文的智趣与理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趣味性作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着眼点,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精心的设计方案,并结合作者的说明顺序来进行参照对比。通过具体的说明对象以及作者采用的说明方法,来不断扩展教学内容。这样,就能有效促使学生进行思考。

例如,在阅读《死海不死》这篇科技小品时,需要充分了解了死海的成因以及它的变迁,培养学生对海洋知识的兴趣。接着,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未来海底世界》资料,让这篇融科学性、文艺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小品文与本文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说明文在说明顺序与说明方法上的异同。这样,既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这篇课文的掌握情况,而且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达到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说明文富有趣味性,阅读中能引人入胜,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完善小学语文说明文的教学,教师应当革新教学理念,对说明文教学模式进行拓展和丰富,采用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并且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说明文的重要意义,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说明文不仅结构简明易懂,而且包含了丰富的知识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式,紧抓关键信息,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朱洁《“触摸”别样“温度”,让说明文教学彰显语文味》,《教书育人》2019年第1期。

[2] 向春霞《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都市家教》2017年第9期。

[3] 申卫玲《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文的教学方法》,《小学时代》2018年第3期。

[4] 尤嘉《从浅表认知到学以致用的路有多远?——以小学说明文教学的语用实践为例》,《人民教育》2017年第7期。

[5] 李想《说明文教学的活动性策略研究——以人教版语文八上〈故宫博物院〉为例》,《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