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作者: 赵淑伟摘 要: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学科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如今国际化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要借助传统文化的渗透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观念。但是,当前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融入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及时地进行改进。本文从多个方面出发,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具体研究,以期能够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 渗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5.032
初中阶段,很多学科不仅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任课教师所选用的教学方式、教学资源也有了很大的创新。当前,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开始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并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了积极的、有效的影响。但是,当前一些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要懂得反思自己的问题,然后切实结合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优秀文化的渗透策略,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分析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传统文化。
一、改变教学观念,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渗透传统文化的时候,有些语文教师没有全面认识与理解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以及传统文化发挥的作用,在渗透的过程中未能形成主动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理念或者说思想意识,从而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初中教师首先需要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这样才能够在渗透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主动性,从而加强渗透的效果。
例如,教师应该看到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传统文化知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还停留在一个比较基础的水平,不够深入。受年龄阶段和性格特征的影响,一般初中生对于一些新颖的教学资源会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对他们之前没有接触过的一些资源,而传统文化是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接触比较少的一种资源,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发挥这种资源的教学作用,就可以促使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这样就能够真正让学生对于语文学科形成积极的态度。其次,教师还需要认识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促使语文教学工作得到可持续发展。
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第一,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产生充分的情感共鸣。比如,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古典文学艺术作品,对于中国古代诗人的基本生平也有所涉及。结合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初中生能够与自身正在经历的生活境遇进行对比,从而珍惜如今的良好生活。第二,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确保初中生能够形成文化自信,从宏观层面上促使学生对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刻认知,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自身的教学观念,主动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进行不断探究。
二、深入挖掘教材,充分发挥初中语文教材作用
在渗透传统文化的时候,教师需要认识到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内涵。不过,在一些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在融入传统文化的时候过于生硬,忽视了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一些传统文化因素,只顾着对教材中的一些浅层知识进行讲解,为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一些传统文化因素,让传统文化的渗透更加自然,这样才能够真正促使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背影》的时候,教师首先可以在课前预习环节,引导学生把握好教材内容与主旨,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关于父爱的一些视频、音频,让学生能够了解到文章中是怎样描写关于父爱的内容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教材中所蕴含的一些传统文化因素挖掘出来,借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背影》虽然表面上和传统文化的联系不太强,但是实际上父爱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文人都对父爱进行了歌颂,那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为学生展示我国古代的一些文人对父爱母爱的理解,这样可以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一些传统文化内涵展现出来,才能够促使学生在接受课程知识教学的时候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也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所以,教师不能只顾着对于浅层知识进行讲解,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提出了一定的挑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交流,从多个方面提升对于教材内容的挖掘能力,这样才能够有发挥教材在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运用多样方式,改变传统文化渗透单一问题
在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要想取得最佳的渗透效果,语文教师还需要运用多样化的方式。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来说,仅仅依靠丰富的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将目光放在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完善方面,只有在渗透的过程中将视野扩大,突破固有教学模式的局限,才能够实现传统文化渗透从课本到实践的蜕变。具体来说,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的时候,可以结合一些实践活动,把握住一些有效的时机,利用多样化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例如,教师可以把握住一些传统节日的契机,为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将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切实结合在一起。比如,在清明节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讲清明节的故事,让学生能够对于这一节日进行充分认知,在认知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前往烈士陵园缅怀先烈,使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一定的培养。又如,中秋节来临之际,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去观看一些视频,让学生了解到中秋节的一些习俗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历史。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开展美食制作活动,比如让学生去尝试着制作月饼、制作花灯等,这能够促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从而促使学生乐于参与到传统文化学习中去。需要注意到的是,在丰富传统文化渗透方式方面,信息技术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展现丰富的教学素材,让学生直观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并且,信息技术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比如,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节日的资源,关于古诗词的资源等,这都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所以,在渗透方式上,教师应该注重运用有效的信息技术。
四、结合趣味手段,提升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时候,教师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兴趣。大部分教学工作者都能够认识到,在班内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的时候,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能够更加顺畅。所以,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教师也需要将学生的兴趣点作为切入点,利用一些趣味性的手段来引导学生,促使学生能够真正投入到课堂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的时候,为了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一定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在展示紫藤萝瀑布视频图片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去为学生呈现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从而促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充分扩展。除了利用信息技术展示视频吸引学生的兴趣之外,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班内进行传统文化演讲活动。在演讲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去准备相关的稿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积极搜索一些资料,这都对于学生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还可以专门开展传统文化专题演讲,在学生演讲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引导,避免学生跑题等,通过这些趣味性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与传统文化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趣味性手段教学的时候,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定的角色扮演活动,比如让学生去扮演一些古代有名的人物如孔子、庄子等,在开展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对于他们的一些思想进行了解,这样也可以适当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能够对于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认知。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对于一些传统的历史事件进行回顾与表演,这都能够促使学生加强学习的体验感。
五、注重课外拓展,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传统文化的融入不应该仅仅被局限在课堂上,还应该合理扩展到课外,通过课内外的结合,给予学生不一样的感受,加深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课外,教师既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的一些特点去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需要去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从多个方面出发让学生在课外的时候也对传统文化进行充分了解,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形成良好的文化传播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的时候去阅读传统文化相关名著,让学生在阅读方面实现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扩展。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去绘制相关的黑板报。在办黑板报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于传统文化的一些资料进行广泛收集,并且和小组同伴进行充分合作,对于传统文化进行充分呈现。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得到显著提升,他们的团队意识也可以得到充分培养。除了开展这样的活动之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去感受我国古典的一些音乐、美术作品等。教师还可以在校园公众号上发布一些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然后定期推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的时候也能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或者,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典籍里的中国”“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宣传传统文化的节目。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外的时候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扩展,让学生能够了解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内容,并且有效传播这些传统文化内容。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成立传统文化兴趣小组,让学生能够以小组为单位去真正进行传统文化学习,这样必然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六、注重学习交流,提升语文教师教学专业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语文教师也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执教能力。教师不仅需要明确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本质目标,也需要能够运用多样化的手段,让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进行深入认知。在选择传统文化方面,教师也要提高辨别能力,能够将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认知。所以说,在渗透传统文化的时候,语文教师也应该提升自身的教学专业能力。为此,教师之间可以多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例如,同一个学科的教师首先应该加强经验交流。不同教师所带的班级是不一样的,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在渗透传统文化方面,语文教师之间可以加强经验交流,这样才能够真正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去提高传统文化渗透的针对性。同时,语文教师除了和同一学科的教师进行交流之外,也可以和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充分交流,比如和音乐、数学、美术、英语等学科的教师进行充分交流。不同学科的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方面所采取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从其他学科教师的身上学到一些经验,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教学能力。如今,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还可以和不同学校的教师进行充分的经验交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语文教师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更多的教学案例资源,同时也能够和一些特级教师、教育名家等开展线上交流等,这都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视野得到充分扩展。借助网络技术,教师在教学专业能力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这对于教师的进步来说所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教师应该从多个方面出发来提升自身的教学专业能力。在教学专业能力提升方面,教师也要充分关注和尊重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偏好,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提升自身的沟通交流能力,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条件。
七、利用本土文化,激发初中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时候,教师也需要注重对于本地的一些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将其融入初中语文课程中去。我国历史悠久,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期都有不同特色的传统文化。所以在渗透传统文化的时候,教师也应该对于本地的一些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这样才能够促使初中生和传统文化的距离有效拉近,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
以《安塞腰鼓》这一节课为例,它所体现的文化就是陕西当地的传统民俗和技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于陕西的一些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充分整理。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去调查他们当地有哪些相关的音乐文化。比如在重大节日来临之际的时候,或者一些重要事件发生的时候,当地人们会以哪种形式去进行庆祝或纪念,这样让学生能够对于当地的传统文化产生直观的认知和感悟,也能够使学生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得到充分调动。
总而言之,在初中阶段渗透传统文化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传统文化的渗透也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出发。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结合不同的方式与手段,同时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让学生能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充分内化,能够主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在文化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星、孙永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探究》,《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2期。
[2] 张敏《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作文》2021年第48期。
[3] 朱谷华《传统文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血脉研究》,《新作文》2021年第36期。
[4] 杨继平《探究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家长》2021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