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问题设计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作者: 孙正娜 田峰摘 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共同围绕既定教学目标进行有效、高效互动,实现知识信息、情感的双向传输,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现实需求。问题是师生互动的载体,也是学生由浅层次学习转化为深度学习的媒介,问题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探究性及逻辑性会直接影响学生阅读学习成效。本文简要论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分析问题设计的意义,重点从抓住文本核心、采用多元方法、把握问题设计尺度、立足学生兴趣四大方面阐述基于问题设计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问题设计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多元方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7.006
基于问题设计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指教师围绕阅读教学目标、主要内容、初中生兴趣特点及思维方式等设计能够实现师生间高效、有效互动,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并启发学生阅读思路的问题,使学生掌握阅读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启发式、探究式阅读教学方法。问题设计可以为师生活动开辟新路径,教师通过设计提出精、少、实、活的问题以达到师生互动效果并缩短讲解、解读与分析时间,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机会,以此引领学生深层次走入文本,获得丰富的阅读学习体验。虽然初中语文教师对阅读问题设计进行了有益尝试,但尚未把握问题设计基本原则、意识到问题设计的必要性,因此如何设计出与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相契合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
其一为目标性原则,即以阅读教学目标为导向设计问题。目标对问题设计与语文活动的开展起到引领的作用,在设计、提出问题并组织有助于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语文实践活动时,要以新《课标》、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为导向,保证问题设计的有效性。例如通过问题设计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不同体裁的特点;以问题设计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手法等。
其二,整体性原则,即从文本整体出发,在多角度解读文本的前提下整合教材内容及阅读知识点,确保问题设计能够带领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实现知、情、意的统一。基于问题设计的语文教学并非是对问题的简单堆砌,而是要从统整的视角出发,将语文要素、阅读文本、阅读知识与技巧、阅读情境、阅读问题等结合为有机整体,注重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内在联系,体现出问题的层次性、递进性,确保契合初中生的认知思维发展规律,能够支持学生在探索与解决问题中建构文本意义。
其三,简洁性原则,即对问题的描述要清晰简单,契合初中生语文学习基础水平、思维特点及认知发展规律,让学生在阅读后能够把握问题的设问方向、提问范围,指引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及自己的阅读感受组织答案。在阅读教学中,问题起到提纲挈领、开启思维活动、活跃气氛等作用,但不能占据过多的课堂时间,而是要以间接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为学生提供更加充足的思考、分析、实践机会。
其四为激趣性原则,即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学生阅读学习状态,有效吸引学生关注。学生对阅读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才能多角度思考问题。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设计问题,要保证问题的开放性、趣味性、启发性、探究性、深刻性,充分发挥问题对学生自主阅读与深度学习的促进作用。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改善阅读氛围
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下,师生间缺乏互动,学生需要按照教师思路、审美观点对课文进行鉴赏分析,在教师的把控下参与阅读实践活动,按照固定的“模板”解读与分析文本,使得阅读氛围压抑,学生积极性较低。而基于问题设计的阅读教学将问题转化为师生互动的载体,教师从学情分析出发,立足初中生兴趣、认知及思维特点,设计与文本内容相结合、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匹配的问题,将教学意图、教学内容等渗透至问题设计当中,显著缩短教师讲解、分析时间,学生所获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亲身实践机会更加充足,学生也可以在阅读的同时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有助于打造民主平等的对话空间、和谐愉悦的阅读氛围。
(二)有助于发展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在日常的阅读教学活动内,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问题,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学生实现情感教育。与此同时,问题设计可以发展学生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刻、敏锐、广泛,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鉴赏与评价文本,让学生逐步走出思维定式,获得思维能力的显著提升。除此之外,问题设计可以激活学生思考活动,促进学生间的思维碰撞、经验分享、问题共同探讨,能够发展学生合作互助的良好品质,帮助学生逐渐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且在阅读活动中调整阅读方法与流程,获得学习品质的提升。由此可见,基于问题设计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大有裨益。
(三)有助于整合教学内容
基于问题设计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从文本核心内容入手,在全方位研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中心思想及情感内涵的前提下,结合初中生阅读基础水平确定阅读教学重点、难点,以此为依据设计问题,所设计的问题涵盖语言基础知识、语言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叙事顺序、中心思想等多个方面,以问题整合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转变以往知识点分散、教学环节开展盲目性较大的阅读教学模式,使学生在阅读中有目的、有方向、有侧重地进行思考,在问题的驱动下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在解决问题中获得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均衡发展,系统性感知语文的属性、学科观念与重要意义,以此整合教学内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三、基于问题设计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抓住文本核心,确保问题设计有据可依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是教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学生积累阅读基础知识、阅读经验的媒介,不同教师对于文本内容、内涵的理解不同,所设计的问题、组织的教学活动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正如我国学者姜峰教授所说,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发展状况,一节阅读课的有序、有效开展离不开教师对文本核心的精准与个性化把握。因此,在实行基于问题设计的阅读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从文本入手,把握住文本的核心思想与情感基调,找到文本精髓部分,综合考虑文本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唯有找准文本的核心,从核心处辐射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才能确保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例如在《木兰诗》的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会设计问题:“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木兰的英雄形象?”随后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分析文章主旨。实际上,文章中木兰的形象与传统意义下的英雄形象有着明显差异,既有着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又有着小女子的柔情,木兰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突破身份的桎梏,毅然决然地替父从军,并且淡泊名利,战胜归来后选择“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且文章内对木兰驰骋沙场的描写一语带过,更体现出木兰这一形象与传统意义下男性英雄形象的区别。因此上述问题设计与文本核心有所出入,教师可以对其进行优化改进:1.木兰为何选择替父从军?2.木兰告别爹娘、踏上战场,为何文章反复写“不闻爷娘唤女声”?3.木兰为何在归家后“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此种问题设计方法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理解文本采用侧面描写方式所突出的木兰品质,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更加鲜活饱满、有血有肉的木兰形象,从而使学生深入文本核心内容,体会文本的内涵。
(二)采用多元方法,丰富问题设计的角度
基于问题设计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采用多元化、多维度的问题设计方法。综合而言,多元化问题设计包括以文学体裁为导向的问题设计、以文本内容为基础的问题设计、以写作手法为核心的问题设计以及以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为起点的问题设计。初中语文教材内所涉及的阅读文本主要包括散文、小说、诗歌、戏剧、议论文等,文本主题涵盖自然、社会、人文精神等多个方面,精选的课文有着文辞兼美的特点,语言极富特色。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汲取、内化基础知识,习得阅读技能,而且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获得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审美素养、学习能力的综合提升。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把握好问题设计的切入点,坚持活用、用好语文教材,在文本内容、写作手法等角度设疑生问,以此提高问题设计的科学性。
例如在《乡愁》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诗歌的意象进行问题设计: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对于情感表达有何作用?请任选意象以表述你内心的乡愁。该问题设计策略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文字逐步深入至文本的情感内涵,以文本体裁为问题设计的切入点并指向知识的迁移运用,可以深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并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
再如《背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文本内容的角度入手设计问题,如课文中共出现几次父亲的背影?“我”对父亲的背影有何感受?作者为何要写父亲的背影?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不仅感受到父亲如山般厚重的爱,还能够体悟到孩子对父亲的敬重、感激之情。
通过多元方法设计问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的阅读思路,促成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理解,从而充分发挥问题设计的作用,改善学生依赖教师解读的阅读学习状态,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与阅读学习创新性。
(三)把握问题尺度,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性、批判性思维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初中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但在认知事物方面存在较大的思维局限性,大部分学生难以透过事物表象抵达事物的本质,以辩证、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纷繁复杂的现象与案例。针对初中生此种认知及思维特点,初中语文教师在以问题设计为核心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要从学情分析入手,把握好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喜爱的阅读学习策略、已有的阅读知识与技能,在此基础上把握好问题的梯度、深度与广度,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基本原则,将问题转化为撬动学生思维的支点,以此在问题设计的支持下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阅读教学目标。
例如,在《记承天寺夜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找准古诗的精髓之处,把握好古诗的核心主体,深度分析诗人借描绘景物所抒发的复杂、深刻且细腻的情感。在细致研读教材、确定阅读教学目标后,教师可以围绕古诗中“闲”这一字眼进行问题设计:1.带着感情阅读古诗,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的“闲”?2.诗人为何如此之“闲”?3.诗人是否希望如此之“闲”?问题1带领学生关注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及语言特点,从诗人对月光、月色以及月下景物的细致描写中读出诗人淡然之心境;问题2、3面向古诗的创作背景及诗人的生平,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学生对诗人之境遇感同身受,体会其借助诗文所抒发的人生感慨、贬谪之悲凉,壮志之难酬的心情,进一步体会到诗人能够寓情于景,体现出诗人的豁达情怀。
通过设计梯度式、由浅入深且难度层层递进的问题,学生不仅掌握了赏析古诗的阅读技巧,而且学会体悟诗人于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获得了丰富、深刻的情感体验。
(四)立足学生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基于问题设计的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思考动因、学习主动性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对于改善学生学习状态、带动学生情感情绪具有重要意义。若想充分发挥问题设计的优势,初中语文教师便需要立足学生兴趣点,将问题置于生动鲜明、形象有趣的情境当中,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及情感体验,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语文阅读学习活动中,发挥自身想象力、创造力及联想力,以深度体会文本的语言艺术特色、情感内涵、中心思想等,并且在情境的带动下敢于实践、勇于创新,与同伴积极交流探讨,实现思维的碰撞,并自然而然地掌握多种多样的阅读策略方法,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
通过情境创设+问题设计,学生逐步实现对文本的创新思考,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获得个性化体验,并感受到成功、收获、满足的喜悦,不仅能够开阔学生思路、拓宽学生视野,而且可以调动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促成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边创新的良好阅读习惯。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需要遵循目的性、整体性、简洁性与激趣性的基本原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设计有效性问题,有助于活跃阅读氛围、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并整合阅读教学内容。为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细致研读文本,找准教学目标,做好学情分析,以文本核心为要点设计问题,在问题设计时采用多元化方法,注重把握好问题的梯度、深度与广度,并且要立足学生兴趣点以提高问题设计的趣味性。
参考文献:
[1] 江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思考与实践》,《试题与研究》2022年第13期。
[2] 闫宏忠《探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2年第5期。
[3] 王臻《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与优化》,《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年第2期。
[4] 梁连波《基于问题设计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启迪与智慧》2021年第3期。
[5] 周文桃《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创新策略研究》,《考试周刊》2021年第64期。